APP下载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2016-08-26鲍洪俊

中国记者 2016年6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媒体融合

鲍洪俊

"

内容提要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浙报集团把深入实施“三圈环流、三端融通、三点发力”的三三战略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主要抓手,着力补足短板,强化内容生产,推进媒体融合。

关键词 三三战略 内容生产 媒体融合 浙江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深入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浙报集团把深入实施“三圈环流、三端融通、三点发力”的三三战略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主要抓手,着力补足短板,强化内容生产,推进媒体融合。

一、媒体融合体制基础:三圈环流——实施“三圈环流”新媒体矩阵工程

“三圈环流”新媒体矩阵是浙报集团在全国省级媒体中先行一步的新媒体战略架构,是集团实现全媒体融合的新媒体基础。

“三圈环流”得以顺利推进,主要依靠三大优势: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媒体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4年8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浙江省委夏宝龙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也高度重视,他多次强调,主流媒体要切实发挥舆论引导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2014年4月14日,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报集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施“红色新媒体建设工程”方案》,夏宝龙书记明确指示要求:“快、广、真、专”。

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坚定决心,为我们加快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鼓舞和强大的动力。

二是顶层设计清晰科学。近年来,浙报集团在推动媒体融合上构思科学,工作有力。我们构建起了“三圈环流”的新媒体矩阵,倾全集团之力打造了“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去年又启动地方分社改革,致力于将各分社打造成所在区域第一媒体平台。这些,都为我们“更快一步、更进一步、二次创业、全面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主动接轨资本市场。新媒体建设是要“烧钱”的。2011年9月,浙报传媒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媒体经营资产整体上市的省级报业集团。2013年4月,以31.9亿元并购边锋浩方网络平台,获取了一个3亿注册用户、2000万活跃用户、900多万移动用户的、国有资本控制的最大规模互联网用户平台,构建起大数据技术平台和一支近千人的互联网技术团队。2014年,浙报传媒实现营业总收入31亿元。浙报集团如果没有接轨资本市场,就没有能力,也没有底气去和BAT竞争。只有借助强大的资本实力,才能收购边锋,进行大数据库建设,一步步实现我们的顶层设计。目前,浙报集团的盈利结构中,传统媒体盈利只占40%,非媒产业则为60%。这都要归功于上市。

二、媒体融合关键流程:三端融通——三大舆论场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报道

如何实现三端融通、同步发声,形成有机联系,发挥整合传播优势?这是浙报集团一直尝试和探索的课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互联网时有一个判断,他说,传统媒体是我们舆论引导的红色地带,我们要靠红色地带去转化网上的灰色地带,去消解黑色地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上的讲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我的体会是,一方面,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地位虽然受到了威胁,但其主导、引导舆论的权威性、公信力是新媒体所无法撼动的;另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如果传统媒体不思进取,话语权、影响力就会不断消亡。

去年以来,浙报集团探索在重大主题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中,打通纸媒端、PC端、移动端采编资源,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全覆盖的报道,取得较好传播效果。

去年新加坡“习马会”报道,就是三端融合报道的典型案例。以往发生重大政治事件,地方媒体只能播发中央媒体的通稿。而“习马会”浙报集团得到了7个采访名额,自己审稿,自己发稿,这对我们是空前的信任,也是巨大的考验。浙报集团从纸媒和新媒体中抽调7名采编精英,赴新加坡现场采访,并与后方近百人的编辑团队,一起组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习马会报道“集团军”,在一套高效有序的全媒体指挥调度机制下,奏响了融合报道的“交响曲”。

纸媒端,重视原创、重视独家、重视言论,对余姚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独家专访、本报记者拍摄的习马握手精彩瞬间等报道,大大增强了版面的可读性、可看性,使地方党报在全球媒体竞争中精彩亮相。2015年11月8日,国内大多数报纸选择在头版刊登了习马握手及两人隔着桌子相向会谈的通稿图片。但是《浙江日报》选发了本报记者徐斌发回的现场照片。效果非常好,也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表扬。

PC端,浙江在线以大型专题形式呈现的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报夺人眼球,集团倾力打造的“浙江视界”视频产品也迅速推出了长达1分43秒的两岸领导人握手视频,引得网友纷纷点赞。

移动端,“浙江新闻”客户端主打即时性和可视化,以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推出各类原创新闻产品。启动页直达新闻专题、有“声”有“色”的H5作品等,都得到了大量转发,使传播效果叠加。

为了推进三端融通,我们着力打造三大平台:

一是建立跨媒体的统一指挥调度平台,整个浙报集团成为包含多兵种的集团军。每日三次采编会议,由集团副总编辑坐镇指挥,各媒体编辑部负责人协同研判。通过这一指挥平台,按照“共享线索、协同采访、全媒体互动、多终端呈现”的要求,对集团采编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实现24小时实时反应。

内容提要

新华社的一切创新都要紧紧围绕履行好“喉舌”“耳目”职责、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展开,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关于新华社创新的重点,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根本,强化一个核心,抓住四个环节。

关键词

新闻舆论 创新 新华社

2016年5月9目,新华社产品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新华社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新华社业务创新、更好地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社党组安排,我们召开新华社创新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指示,明确全社创新工作的思路、方向、方法、路径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引导全社干部职工树立创新发展意识,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新闻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履行“喉舌”“耳目”职责的能力水平,加快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为开好这次会议,新华社总编室和相关部门作了精心安排,围绕会议议题在全社范围征集了156篇业务论文。这些论文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建议中肯,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新华社的热爱和对事业发展的期盼。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就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全社创新工作,首先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指示,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为要”。他强调,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新闻传播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落后于社会发展,落后于读者期盼,读者就不爱听、不爱看,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勇于创新、勇于变革。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创新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创新对于媒体发展变革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坚定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习总书记强调,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新闻舆论工作不论如何创新,首要的是坚持党性原则。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习总书记还指出,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牢牢坚守。

三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点方向。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在2015年12月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习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在今年2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坚持改进创新,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当前特别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增强工作针对性,二是推动融合发展,三是把握好时度效,四是增强国际话语权。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讲求实效,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牢牢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努力方向、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我们要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逐个重点突破,全方位大力推进。

四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方法路径。习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对于如何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习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设置议题,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要让我们设置的议题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话题。要善于挖掘事实,也要善于提出概念、形成标识;要面向普通人群,也要影响关键少数。对于新媒体管理,习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加强内容监管,做好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时清理网络谣言和各类有害信息。对于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习总书记强调,贵在早、贵在快,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先声夺人、赢得主动,确保首发定调。对于增强国际话语权,习总书记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这些重要论述,内容具体、要求清晰,为我们指明了破解难题、推动创新的方法路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彰显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为推动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

当前舆论格局和传媒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信息传播日新月异,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新闻媒体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新华社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全社“十三五”规划处于开局之年,既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历史遗留难题,又面临很多新情况新要求,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有效应对挑战,加快事业发展,必须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论述,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把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贯穿全社工作各个方面,以创新引领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

二、准确把握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点

新华社的一切创新都要紧紧围绕履行好“喉舌”“耳目”职责、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展开,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关于新华社创新的重点,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根本,强化一个核心,抓住四个环节。

(一)坚持一个根本。即坚持内容创新为本。无论时代环境和舆论生态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媒体竞争的根本所在。新华社是国内最大、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信息内容提供商,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要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坚持把内容创新放在首位,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一要增强调查研究的本领。习总书记强调,好的内容,要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内容创新的基础。要推动全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践行“三贴近”,深化“走转改”,把调查与研究融会贯通,把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倾听民意民声,获取鲜活素材,把握社会脉搏,锤炼思想内涵,坚持事实说话,创新表达方式,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报道真正能够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

二要提升把握时度效的能力。新闻报道水平怎么样,舆论引导能力怎么样,关键看时度效。要把时度效作为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尺,特别是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大敏感问题报道,尤其要在时度效上下功夫。要掌握好报道的时机节奏、力度分寸、效果实效,该突出的突出,该造势的造势,该淡化的淡化,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而不能该热的温温吞吞,该冷的沸沸扬扬。

三要提高融通中外的水平。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要树立“国家站位、全球视野、事实说话、融通中外、平等交流”的基本理念,精心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抓住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把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与海外受众的阅读心理和表述习惯结合起来,通过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好地传播我们的价值理念,让中国观点变成世界语汇,赢得国际共识。

(二)强化一个核心,即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产品是新闻生产的最终呈现形式,产品竞争力是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产品改革也是媒体最核心的改革。检验创新成效,关键看有没有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的优质新闻产品。推进新华社产品创新,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加快推进供稿线路改革。对于新华社来讲,供稿线路是最基础的产品,供稿线路改革是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衣领子”工程。去年7月,我们启动了供稿线路改革工作,经过大量调研,确定了总的思路,就是立足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供稿库,构建“卫星供稿”(线)+“互联网供稿”(库)新模式,理顺发稿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整合线路产品,优化力量布局,强化技术保障,改进用户服务,着力构建覆盖各类媒体、满足多样需求的现代供稿体系。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总编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各责任单位要加紧工作、盯住不放,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原则,做好各项工作,争取尽快见到成效。

二是打造引领潮流的新媒体产品。适应新媒体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数据化发展趋势,将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方法、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一批符合受众需求、引领风气之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网上通讯社”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主导网上内容建设。今年两会报道中我们推出了“现场新闻”新媒体产品,视频直播总时长超过2000分钟,新华社客户端相关栏目的浏览量超过4000万次,获得良好反响。要继续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不断改进产品设计、优化产品形态、提高产品质量,推出更多有创意、有影响的新媒体产品。

三是研发满足用户需求的经济信息产品。以中国经济信息社重组为契机,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新华社优势和市场需求,优化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要升级“新华丝路”系列产品,完善数据、征信、咨询、交易等板块,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影响。要以金融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推进金融领域信息产品的研发和拓展,建设人民币交易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要建设运营好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编制发布天然气、原油等价格指数,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定价权。当前,特别要解决信息产品泛新闻化问题,着力增强信息产品的专业性、实用性,按照“互联网+”理念,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产品研究院要在全社产品创新中发挥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作用,探索有效机制,盘活各方资源,汇聚智慧力量,提供有力支持,孵化出一批有前景的重点项目,推动形成覆盖全社的多层次立体化产品创新体系。

(三)抓住四个环节。即推进机制、渠道、技术、人才创新。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社工作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全社各部门、各单位、各分社要密切配合、同步推进。

一是推进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由相“加”向相“融”转变的关键所在,是涉及新闻信息生产关系调整的“硬骨头”,必须紧紧扭住、强力推进。总的思路是,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重点在采编流程、组织模式、绩效激励、管理方式等方面探索有效方法,形成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去年以来,我们以全媒报道平台为牵引,推进采编流程改造,初步建立了一体化新闻生产模式。要加快全媒报道平台提质、增速、扩容,完善“中央厨房”采编架构,完善一体化采编发流程,以“新华全媒头条”“现场新闻”等重点产品为抓手,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带动全社新闻信息采编业务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二是推进渠道创新。对于媒体来讲,没有渠道就没有到达,没有到达就产生不了影响力。当前,互联网已成为舆论竞争的主战场,特别是移动终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入口。受众在哪里,新闻传播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就要放在哪里。加强渠道创新,就要强化阵地意识,大力拓展新兴媒体传播渠道,特别是把移动终端作为工作重点。要做大做强自有终端平台,建设好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不断提高浏览量、下载量和活跃用户数,增强在新媒体舆论场的传播力引导力。“一网一端”要不断升级改版,做到常改常新,防止形态固化、停滞不前,沦为新媒体中的“传统媒体”。要加强海外社交媒体建设,在用好推特、脸谱、优兔三大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平台的同时,积极向地区性重要社交媒体平台拓展,形成强大集群,进入国际主流媒体第一方阵。要推进各类渠道融合,整合新华网、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户外屏幕和社办报刊等终端资源,通过跨屏交互、相互链接等手段,组建能够协同作战的“联合舰队”,形成强大传播合力。

三是推进技术创新。现代传媒业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信息网络时代,技术在传媒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多次强调,对通讯杜而言,要牢固树立技术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加快推动技术建设由支撑性保障向引领性保障转变。要密切跟踪信息网络技术前沿,抓住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无人机(UAV)等重点,积极抢占传媒技术发展制高点,充分发挥技术在打造平台、创新产品、服务用户、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引领和带动通讯社业务创新。要搭建开放式技术合作平台,同业界领先、服务优良的公司和科研院所等开展互利务实的长期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提高创新水平。要加大研发投入,用好创新基金和专项资金,盘活相关资源,借鉴国际一流公司成功经验,加快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推动新闻信息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四是推进人才创新。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主流媒体能不能实现创新突破,很大程度上要看人才队伍能不能跟得上需求。新华社业务人员数量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已不相上下,但人才结构不合理,如精通新媒体、全媒体的人才稀缺,擅长市场运营的人才稀缺。对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活力。要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力度,造就各个门类的领军人才和行家里手,培养一批专家型编辑记者,培养一批“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培养一批新媒体、国际传播、电视、经济信息等领域优秀人才,培养一批技术、营销、管理等专门人才,适应全社创新发展需要。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视野渠道,广泛招贤纳士,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针对新华社亟需引进的高端人才,要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为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要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实施业务阶梯等制度,按照分类管理、简便易行、奖罚分明的原则,突出业绩导向和正向激励,使专业人才有成就、有地位、有待遇,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三、全面提高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能力

大力推进创新,提高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全面加强我们自身的能力建设,练好内功,强身健体,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当前,要着力提高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新闻采集能力。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信息大潮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正的优质原创内容大多仍为传统媒体生产。据一项针对数百万博客和社交媒体站点的分析表明,80%的新闻链接指向传统主流媒体,热门站点中67%的新闻来自传统主流媒体。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采集能力,掌握着信息的源头和闸口。有效应对竞争,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着力提高新闻采集能力,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优质原创信息。一是提高广泛性。认真履行消息总汇职能,加强编辑、记者、签约摄影师、海外雇员和线人等多层次采集队伍建设,强化与国内外权威部门、权威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大数据舆情搜集系统等技术手段作用,使信息触角覆盖国内外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确保重大新闻全覆盖、无遗漏。二是提高专业性。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纷繁芜杂、真假莫辨,受众最需要的是正确信息和对信息的正确解读、正确评论。要着力在提高信息采集的品质上下功夫,采访权威信源,掌握关键线索,获取核心事实,提高对各类信息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读能力,做到有思想、有观点、有人物、有事实,在混沌迷惘中拔云见目,在众说纷纭中一锤定音。三是提高时效性。当前新闻竞争已进入“秒杀”时代,快则抢占先手、赢得主动,迟则贻误时机、被动挨打。要切实增强时效意识,第一时间发布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拼抢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社会热点第一落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快。当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快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决不能为快而快、忙中出错。

(二)议题设置能力。议题设置能力是衡量媒体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指标。谁掌握了议题的设置权,谁就能够有效引导公众的注意力,使舆论走向按照设定的方向发展。要准确把握议题设置的重点,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设置议题,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正确义利观、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理念深入人心。要紧紧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设置议题,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问题上不回避、不绕弯,不缺位、不失语。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设置议题,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网络管理、海洋权益等涉华舆论热点上有效回应关切,在大国关系、文明冲突、安全反恐、气候变化、领土争端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要精心选择议题设置的时机。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都离不开新闻性。没有新闻由头,议题就是凭空而设。要善于抓住新闻事件,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巧妙设置议题,而不能强行灌输、硬做文章。去年7月有外媒造谣称中国政府禁止穆斯林封斋,新华社迅速组织澄清式报道,并借此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的宗教政策,相关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点击量超过150万次,被《华尔街日报》等外媒转发,取得良好效果。“最高明的宣传是看不见的宣传”。要善于缘事而发、借力发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精心研判议题设置的效果。设置议题要从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充分考虑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受众心理,综合分析,谋定后动,做到积极呼应、有理有利有节。

四要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加快创新既是我们应对当前激烈竞争的必然之举,也是着眼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只注重当前发展,就会缺少目标牵引,迷失前进方向;只关注长远规划,就容易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毛病。要把当前工作和长远目标统一起来,把阶段性工作和战略性构想结合起来,既抓当前之“时”,又谋长远之“势”,一方面集中精力、脚踏实地抓好当前工作,另一方面科学规划远景目标,推动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今年的创新工作,我们已经制订了专门工作计划。各部门、各单位、各分社要按照社党组部署,细化任务、明确责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朝着既定目标迈进。要增强效率和效益意识,积极稳妥推进创新,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检验创新产品竞争力,实现“两个效益”双丰收,不断激发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对于创新工作的长远规划,要从战略和趋势着眼,科学制订发展目标和措施,明确前进方向、优先顺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夯实创新基础,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倾向,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要想着“一口吃成胖子”。要以长远眼光看待创新项目,对一些具有良好成长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可以着眼扩大市场和积累用户,加大资源投入,在成长中逐步探索发展模式,为做大做强积蓄力量。

五要处理好鼓励创新和强化管理的关系。要抓紧制订促进创新的配套措施,发挥好创新基金、创新人物评选、创新大赛等正向激励作用,加大对创新探索的扶持力度,充分挖掘创新潜力,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社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建立有效的试错容错机制,对于那些按照社党组部署和要求开展创新、勤勉尽责的单位和个人,即使一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也要客观作出评价,保护好大家的创新热情和干劲。

同时,对创新工作要加强管理,确保良性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履行好引导和监管职责,做到鼓励与管理并重。要将创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制订科学合理、规范可行的考核办法,做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从谋划到立项,从实施到运营,对每个创新项目进行全流程评估,科学设定并动态监测阅读量、互动量、转发量、分享量等评价指标;为项目论证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新华社转型发展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大力推进创新,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按照社党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勤勉工作,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为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媒体融合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国庆报道:看70年变迁的“中国范儿”——浙江日报国庆报道梳理分析
构建关于爱国的“集体记忆”——《浙江日报》国庆70周年报道创新探索
“内容+”,为主流媒体赋能——浙江日报改版的实践与思考
打造舆论监督“升级版”——从浙江日报《一线调查》说起
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探索——以浙江日报的实践为例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