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思辨性写作路径探究

2023-06-25高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中作文路径探究核心素养

高梅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严重缺乏思辨性。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立足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作文思辨性写作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作文 思辨性写作 路径探究

新课程、新课标的颁布意味着在新一轮的改革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学习任务群6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1]这就彰显出思辨读写能力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非常重要。

然而,正如余党绪先生所认为的“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中国学生主要弱在深度分析、合理论证和建构发展的能力上。”[2]尤其在作文写作方面,高中生的思辨性写作面临很大困境,具体表现为:思维浅表化、论证平面化、结构公式化等。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从审题角度看,这对考生的抽象与概括、比较与思辨的思维素养要求较高;从写作角度看,则要求考生在思辨性的过程中表达批判性的意见。这样的写作涉及知识,涉及价值观,更涉及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的批判性与思辨性”[3]。

如此一来,学生的思辨性写作困境和教学的考查需求就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这就亟需教师引领学生提升作文的思辨性写作能力。对于高中作文教学而言,有没有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写作的素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立足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作文思辨性写作的路径进行了探究,以切实提升学生的作文思辨品质。

一、多维追问,完成作文框架的思辨建构

王栋生老师一直强调学生写作文要“会想”“敢想”。这个“想”的过程就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过程,也是思辨写作的第一步。如何“想”?“想”什么?思辨性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维度、深层次分析论证。所以,在操作层面上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多维追问,放手让学生思考、质疑,将想到的问题写下来细细分析,就可以为思辨写作搭建一道可靠的津梁。

试以2022届第一学期扬州市期中考试作文题为例。该作文要求学生对“群体思维现象”进行思考。课堂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多维追问,深化思辨,最终完成对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作文的思辨论证框架。追问过程具体如下:

1.什么叫群体思维?它的实质是什么?

分析:所谓群体思维,既不是群策群力,亦非集思广益,而是一种个性化、创新性、批判性思维退场甚至消隐的思维方式。

2.群体思维的表现是什么?有没有例子可以证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群体思维的表現——人云亦云,毫无己见;保持沉默,不愿、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

可证之例:《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们一次次为并不存在的衣服大唱赞歌;对不公正事件的集体失语现象。

产生原因:①个体方面:懦弱、盲从。从众心理害死人,因为害怕“枪打出头鸟”,让很多人失去了勇气,把自己装进了套子。为了不成为真理路上的殉道者,许多人干脆争当缩头乌龟;②社会方面:强权的压迫。当众人成为沉默的大多数,那些强权者的声音就成了唯一的呐喊。

3.群体思维的危害是什么?什么典型事例或名言可以证明?

分析:危害①它扼杀个体的创见,消灭异己的声音,它以群体的蒙昧掩盖了真正的矛盾,也阻止了真理的出现。大家都闷在黑暗的“铁屋子”里,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危害②它让社会在虚假的一团和气中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群体陷入庸质化,甚至成为恶势力的帮凶。危害③群体思维最大的灾难在于禁锢思想,一个人人噤若寒蝉的社会必将导致文明的倒退。

4.我们需要怎样的思维?这样的思维能带来怎样的好处?有什么样的典例可加以论证?

分析:我们需要批判思维、理性思维,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百家争鸣,推动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

典例:①李贽——独立思考不盲从,努力挣脱社会桎梏、伦理枷锁;②鲁迅——被毛泽东誉为“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坚持揭开脓疮斗争到底,一个都不原谅,绝不妥协;③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敢说真话的硬骨头”;④索尔仁尼琴——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一,是异议的化身,终生不屈不挠、坚持真理;⑤李文亮——武汉新冠疫情第一“吹哨人”。

5.摒弃群体思维,提倡批判思维、理性思维需要怎样的条件?

分析:对个体而言要勇于发声,争做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敢说真话的孩子;对社会而言要有足够的包容,以开放的胸襟来悦纳各种声音。

6.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分析: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能做那“充满冷气的青年”,不能做那噤若寒蝉的孱弱的青年。我们的清醒便是时代的最强音,面对错误,我们应当敢于纠错;面对不同,我们应该敢于争鸣;面对沉默,我们应当挺身而出;面对施压,我们应当勇敢抗争。

课堂教学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学生都非常惊喜,因为他们发现多维追问让他们打开了思路,而问题的分析恰恰是本则作文论证的具体要求,当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梳理,使之呈现出一种思维的进阶特点——层层深入且环环相扣时,既做到了纵深开掘深化思辨,又完成了作文框架的思辨建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维追问,才能切实引导学生走上思辨写作之路。

二、巧用比较,实现核心概念的思辨界定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多会提供一个或多个核心概念,如2022年的新高考卷“本手”“妙手”和“俗手”,2021年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遇到这样的作文题时,如何做到思辨性表达?

批判性思维研究与教学专家董毓先生指出,探究分析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者不忘“去寻找甚至构造替代观念和论证”,[4]余党绪先生进一步强调:“主动地、有意地构造替代观点,造成与现有观点的竞争,在对比与辨析中,发现现有观点的优势与不足。构造替代的目的,在于打破思维的惯性与思想的垄断。有了新的观点与论证,就有了多元比较与权衡的必要和可能。因此,能构造不同的替代,正是思维完备与严密的表现。”[5]所以,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在论证时紧扣核心概念,巧妙运用比较分析,学会借力,引入、构造与核心概念相近却本质不同或者完全相反的概念,在比较中指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剖析核心概念的实质,完成对作文核心概念的思辨界定,为文章的进一步论证张本。

课堂上笔者带领学生品赏杂文名家周彪的文章《孤独之辨》中的一段文字:“在我的潜意识里,寂寞是一种人人都可以体验的心理状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孤独却是特立独行者才能拥有的一种精神境界。寂寞反映的是一种世俗心境:失意时会寂寞,得意时也会寂寞;群聚时会寂寞,独处时也会寂寞。而文化意义上的孤独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情感的境界,它与空虚、寂寞、无所事事毫无瓜葛,它是崇高精神的载体,它浸润着一种人文精神,它沉淀着一种历史的精华,它是一种高贵精神和超凡人格的象征……所以,我一向认为,文化意义上的孤独是超凡脱俗者的精神体验。”在这段文字中,作家引入“寂寞”这一概念与“孤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剖析出“孤独”的实质是“超凡脱俗者的精神体验”,清晰地完成了对核心概念“孤独”的思辨界定。这一写法对中学生思辨性写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比如以“善良”为核心概念,学生就引入“伪善”这一观点与“善良”进行比较分析。有学生这样写道:“善良,既不是流于敷衍的温言软语,也不是高调宣扬的自我标榜,而是发自内心的同情悲悯,更是付诸行动的伸手相助。真正的善良是不计回报的帮扶助力,是保护弱者自尊的平等相待,而不是为自己贴金的伪装,更不是居高临下的单方施舍。唯有洞彻这些,才能阻止善良滑向流于表面的伪善。”在对比分析中,点出“善良”的实质是基于对弱者人格的尊重及保护的切实行动,从而实现对“善良”这一核心概念的思辨界定。

再如辨析“科技创新”的实质,一位同学引入“工匠技能”这一概念进行对比分析,较好地完成了对“科技创新”的思辨界定。他这样写道:“与工匠技能相比,科技创新不再囿于熟练精细,而是更加注重巧妙智慧。科技创新的实质是探索与超越,而工匠技能的实质更多的则是反复训练带来的熟练与经验。”

三、写好辩驳,深化段落的思辨论证

很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主体论证段落通常采用“观点+材料+分析”的“汉堡包”式结构,这并非不可,但如果段段如此,则导致全文缺少灵动变化,失之于单调机械,逻辑思辨能力无从充分体现。而如果能在段落行文时学会质疑批驳,以退为进,写好辩驳,则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思辨品质。

所谓辩驳,是指提出恰切而充分的理由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驳之法,重在“驳”字。但如何“驳”得巧妙,“驳”得有思辨魅力,这才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的思辨写作能力。比如论证“提升国人的文明素质,当下到底是德育先行,还是管理先行”这一论题,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思辨品质,完全可以采用辩驳之法。辩驳文段示例如下:

立场1:管理先行

誠然,春风化雨确实能滋润得花红柳绿,但当下的不争事实是沉疴痼疾很难被温风柔雨治愈。低下的国民素质导致乱象丛生,俨然被虫蛀鼠啮的枯树,难道我们还能期望仅以“春风化雨”般的德育便能温和快速地迎来它们的春天吗?恐怕这样的方法当下不仅不能立即生效,可能还会导致同样的恶劣事件破窗效应般层出不穷。所以当务之急是当机立断、落实制度、严惩乱象,沉疴需猛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用制度来管理,切实提升国人文明素质。

立场2:德育先行

诚然,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落实好法令法规,确实能使广大国民心存畏惧而行有所止。但恰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强硬的规矩一经颁出,固然会有震慑之效,然而人们遵守它只是为了避免处罚,却不能心悦诚服,也就不能从心理上、根本上杜绝自己的不当行为。因此,唯有德育先行,提升国民素养,才能重塑人格,锻造国格,在道德的化育下,人们才能在心灵深处以高铁霸坐为丑,以景区泡脚为耻,也即孔子所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以上两段文字,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写好辩驳就是论证时先假设对方观点具有某种合理性,但是在作文材料所提供的特定情境下,它不具备可行性,甚至可能还有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明确立论。从心理层面上,辩驳之法就是巧妙运用了人们同情共理心,以退为进,对反方观点进行有力反击,且显得彬彬有礼,深入人心,在论证上完成了“肯定——否定——肯定”的思辨过程,体现出思辨写作的独特光芒。

特别对于有明显二元对立取舍关系的作文,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多用辩驳之法。如果材料中没有现成的可资反驳的观点,要大胆联想,创造条件,立一个假想敌,树一个靶子,将辩驳之法进行下去。

以上是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践行并深感行之有效的思辨性写作能力提升的几个路径。当然,所有的技巧都不能取代阅读积累。唯有广泛阅读,才能让思辨性写作拥有源头活水。

余党绪先生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技能,包括挖掘事实、分析、论证、识别谬误、评估、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与技巧;另一个是精神习性,意思是一个经过了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人,应该具有一些稳定的精神气质,包括求真的意志、理性的精神与开放的态度等。”[6]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这一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思辨写作素养,不仅可以让学生作文具有思辨理性的思维品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说话做事有理有据有逻辑的思辨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由思想的精神,而培养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生才是教师最荣光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8-19.

[2][5][6]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74,292,53.

[3]狄马,余党绪.学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受用终生——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J].语文学习,2014(10).

[4]董毓,余党绪.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对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7(1):5.

猜你喜欢

高中作文路径探究核心素养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高中语文作文分层合作运营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