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2017-01-19唐勇
唐勇
摘 要:当前,受世界各种思潮的影响,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复杂局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学习、教书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36-02
随着我国改革放开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拓展,受世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影响,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复杂局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颁发《关于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党[2014]30号)》,这些精神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引领和指导作用。高校应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列师德活动,将其贯穿办学全过程,融入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学习、教书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教师,使之成为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争做“四有”好教师。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师德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校教师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建设中去,只有不断对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才能主动抵制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
2.坚持统一的价值认同,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价值理念。如果说社会成员各自所秉持的价值观念是一股股细流,彼此分散独立,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条大河,它在包容汇聚各股细流的同时,进行约束,使其不放任自流[2]。在师德工作中践行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也是高校作为社会组织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更是高校坚持统一的价值认同,提升师德工作的必然要求。通过以核心观为价值引领构建新型高校师德工作,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既是高校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从微观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具体实践。
3.推进高校师德工作,是实现高校各项事业目标发展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高校师德的内容,它从三个层面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尺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师德为先”作为三大战略主题(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之首。在高校师德工作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对部分教师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予以纠正。通过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形成一种优良的校园道德风向标,为实现高校各项事业目标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涌现出一大批师德突出、典型事迹的教师代表,这是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当前高校师德还存在一些理想信念缺失、师德滑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态浮躁,敬业精神缺乏。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少部分高校教师耐不住平淡,出现了“身在讲台心在外”“重市场轻课堂”等现象,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在利益的驱使下,传统师德中的敬业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心态浮躁、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等现象蔓延。与此同时,以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从事学术研究,致使学术研究缺乏扎实根基,缺少独立见解,更有甚者,弄虚作假,导致“学术失真”,严重缺乏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学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价值混乱,理想信念缺失。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尤其是文化交流的增多,受西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高校教师思想敏锐,更容易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价值观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突越来越凸显出来,客观上为高校师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提供了“土壤”。部分教师在这一背景下,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动摇,片面追寻西方所谓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严重偏离我国教师职业道德。
3.育人意识淡薄,师生关系疏离。一个教师是否关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表现。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教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热情,把个人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形成了当前高校普遍的“走教”现象,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与此同时,教师本应坚守的教书育人的职责逐渐淡化,部分教书只偏重教书或个人的科研项目,忽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身心成长,导致师生交流逐渐减少,关系疏远。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的路径选择
一直以来,高校作为国家、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守护中心和忠实的捍卫者,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理所当然应在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挥重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直接表现就是高校做好师德工作,师德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解决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高校师德工作中应多途径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制度建设中去。加强高校师德工作,应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倡导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高校扎根提供制度保障。对于高校管理层面尤其是高校党委而言,理应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在制度建设、育人体系中积极主动地传播和践行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切实保障教师,促进校园精神文明传承创新,大力构建文明校园。要不断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推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成为考核高校师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高校师德水平。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宣传、培训学习中去。要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电视、报刊、微博、微信等媒体以及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和意义,及时宣传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形成教师队伍中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在对教师队伍进行各种层次的培训中,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应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纳入课程内容中去,使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上,政治理论、政治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高校要充分发挥师德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师德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课堂、进头脑。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坚持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再利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来渗透主流价值观教育、注重各学科教学的‘载道作用”[3]。在这一方面,我国高校必须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师的优势,强化高校核心价值观在教师群体的认同基础。高校其他任课教师要以人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知识中去,以培养完善、完美、完全人格为最终目的,真正使学生成为道德自化、行为自律、专业扎实的德才兼备的人。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全过程。要树立和谐高校师德理念和整体教育观,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4]。通过在日常的管理服务中将大学生的文明修养、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教师要树立楷模、言传身教,以教师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观点,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全过程,使师生共同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者。
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大学校园是一个教育环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环境,而且两者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5]。校园文化不仅包含自然景观、教学设施等硬件,还包含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判断,并且形成基本统一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它集中反映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对于教师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凝聚教师人心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规划文化,繁荣活动文化,打造景观文化等载体,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高校教师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自觉认同,并融入现实生活的行动实践中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
四、结语
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自觉站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这既是高校文化价值属性的必然要求与归属,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高校教师群众具有知识素养良好、专业性强且业务素质高等特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群体,理所当然要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高校师德建设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不仅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更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总之,通过多渠道、全角度地在校园中对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工作作为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不仅可以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新的有效的理论支撑,而且对于进一步创新高校师德工作,更好地营造和谐文明的校风、教风、学风,对于在高校大力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塑造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20].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2015/0120/c1001-26412836.
html.
[2]江英飒.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4.
[3]黄琴.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校园文化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1(4):17.
[4]孙晓峰.高校德育创新与和谐校园建设[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2.
[5]陈爱娟. 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9(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