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习共同体,开展数字化教学校本研修
2023-06-19陈莉敏
陈莉敏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学校有责任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且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示范校之一,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提升工程2.0》)为依据,抓牢教研组在教育发展和质量保障中的重要作用,组织教师结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共谋发展。其中,英语科组在学校统一布局下,创新教师研修的方式方法,探索建立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研、评一体化校本研修策略。
政策引领、方案先行。《提升工程2.0》中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跨学科教学等能力,学校对照广东省以及广州市政策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微能力的细分标准,明确要从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5个维度入手加以提升。英语科组对照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以及微能力考核要点,明确了要以信息化手段助力学生学科学习。根据英语组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及师资配备情况,确定研修计划,主要分为3个阶段——组内学习、研讨交流,课例实践、听课研讨,能力认证、总结提升。
多元分组、会议落实。根据研修方案具体内容及微能力标准,根据共同体的研修需求,设置不同组别:技术骨干组,主要负责典型课例的打造等工作;备课组,各备课组长组织教师完成科组内的研修培训任务;常规磨课组,参与典型课例的观课、磨课活动;设置课题组,完成满足微能力标准的“微课”课题任务。而后通過科组会议,让教师把握研究重点,做好教学难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索高效的双线教学模式,以及做好基于能力点的评课议课等工作。
双线交流、聚焦教学。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可保持动态交互,突破常规的培训学习方式限制,如除了线下研讨外,还可以利用UMU平台进行微能力点学习材料推送,撰写听课评课笔记,交流彼此意见,分享专家指导视频等。此外,科组内尽可能每月完成一次学习、一次研讨、一次公开课。科组长在省级平台布置对应微能力点的研修作业,备课组跟进完成,教师自主参与。每月结合相应微能力点组织校本公开课,常规磨课组教师跟进听课、磨课,技术骨干组提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备课组统计不同课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后发现,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投入度。而教师追求微能力时,无论教研还是评课议课同样更为积极,加快了教研成果的产出。
科研带头、项目跟进。在学校总课题《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养模式研究》的引领下,英语科组结合课题《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微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落实微能力点的应用。如以微能力点中的G5、G6、B2为例,G5指的是利用平台监测数据反馈学情,G6是智慧教学的方法与环境,B2是创造真实学习情境。体现这三个微能力点的教学应是基于学情的情境化教学,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推送个性化资料,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个性化指导。在技术骨干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能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实现这一目标。此外,可组织教师在微能力学习沙龙中共同学习微能力与课例的融合,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有意识地加以调整。
助力达标、总结经验。《提升工程2.0》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微能力认证。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达标,每个备课组安排一周进行一个微能力点的认证材料修改工作。由技术骨干组教师先行示范,其他教师基于认证材料的样稿,共同学习,总结提升。最终科组相互评议,为教师提供修改意见,确定终稿。教研组还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相关比赛和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创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素养。发动教师将一些优质课例作为母本,多次研讨修改,打造精品课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