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实践研究
2023-06-14陈琦
陈琦
【摘要】深度学习理念下注重初中数学校本作业的设计,一方面能让数学教师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则可以推动教学方式改革,由以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作业模式转变为“立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来设计作业,充分发挥作业巩固知识、延伸教学的教育价值.本文简述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原则,并围绕“设计实践性作业”“开展层次性设计”“增设挑战性内容”“思想方法渗透”等多方面展开探究,从而提高校本作业质量,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深度学习,即基于理解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能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能通过练习,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用以解决问题.深度学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经路程.而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校本作业内容,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1 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几个原则
1.1 层次性原则
班级学生虽然在同等的教育资源下开展学习,但身心成长、能力发展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教学理念下对所有学生都采取相同标准和要求是不合理的.因此,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方法的运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通过分层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取得进步.而校本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开发与设计时,教师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水平来选择恰当的作业数量和难度,实现综合素养全面发展[1].
1.2 适量性原则
初中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校本作业在开发时应遵循适量性原则.探究证明,当校本作业完成时间超过2个小时,则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而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心理负担较重时,则容易产生对抗情绪,甚至会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厌烦感.鉴于此,数学教师应立足于“双减”政策,遵循减负的要求,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减轻不必要的作业负担[2].
2 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策略
2.1 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对事物的好奇心更加浓厚,普遍存在着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等特点.在校本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这一特点,融入实践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丰富学习体验,对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从数学学科特点展开分析,发现其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均有所考察,其中动手能力也是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因此在校本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勤动手、爱思考的好习惯[3].
例如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学会识别三视图,发展其空间观念,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实践性作业,具体内容如下:
作业一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利用废旧纸壳制作长方体、四棱锥和圆柱体等立体图形,再将其三视图画出来.
作业二 (1)图1是由5块积木搭建而成,搭建所用的積木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请画出这个图形的三视图(即正面、左面、上面);(2)如图2是几个正方体所组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的是该位置小正方体的个数,请结合图中所示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看和左边面看到的图形.
基于此,学生通过完成作业一,可以在折叠和制作中了解立体图形的每个面的形状,并在画出三视图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深化对三视图相关知识的理解.之后,学生再解决作业二中的问题,利用实践中收获的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2.2 开展层次性设计,丰富校本作业内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很多习惯、性格都在这一期间形成,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不同的学生对作业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有意丰富校本作业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题目及作业量[4].为了使校本作业内容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还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理念,对班级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再依次设计难度较大、难度适中和难度较低的作业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例如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应贴合学生学习需求,设计简单、难度适中、较难等不同难度的校本作业.具体内容如下:
基础巩固 如图3所示,已知AD∥BC,∠1=∠2,要说明∠3+∠4=180°,请完善说明过程,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依据.
解:因为AD∥BC
所以∠1=∠3( )
因为∠1=∠2(已知)
所以∠2=∠3( )
所以____∥____( )
所以∠3+∠4=180°( )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相关概念的理解情况,题目较为简单,更适合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在解题中复习课堂所学知识.
能力提升 如图4所示,这是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小刀,刀片的外形是一个直角梯形,刀片上下都是平行的,在旋转刀片时,刀片与刀柄会形成∠1和∠2,则∠1+∠2=度____.
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性质与角之间的关系,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解题中需要从实物图像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如图5所示,过M作MN∥a,同理MN∥b,再借助内错角和同位角之间的关系,得出∠1+∠2=90°.本题中构造辅助线是解题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拓展探究 如图6所示,AB∥CD,若要使∠1=∠2成立,则还需添加其他条件.
(1)试举出三种能使∠1=∠2成立的条件;
(2)在(1)中选择一种条件,试说明∠1=∠2成立的理由.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在解题时学生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从平行线的性质出发展开分析,要证明∠1=∠2,需要先证明AF∥DE.因此,可以根据内错角与同位角的关系,添加∠FAD=∠EDA这一条件;也可以根据平行线与角的关系,直接添加AF∥DE这一条件;还可以添加AF∥∠BAD,DE∥∠ADC这一条件,如此一来,问题(1)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任选一个条件,根据平行线性质加以验证即可解决问题(2).
2.3 增设挑战性内容,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应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始终秉持着深度学习的理念,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其中[4].另外,“自主、合作、探究”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可以在校本作业中增设小组合作探究类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形成团队协作意识.
例如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行程问题来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划分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找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再结合“路程=时间×速度”这一关系式列方程.这一过程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快速找准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思维反应会更慢一些,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主动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以实现共同进步.
2.4 重视思想方法渗透,促进思维能力提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能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将在课堂、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落实“学以致用”[5].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思想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校本作业设计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应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在经历、感悟中構建数学思维.
例如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应在校本作业中合理渗透分类思想,通过几何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具体内容如下:请同学们剪出3个三角形,并符合以下几点要求:第1个三角形中两条边分别是3cm和4cm,第2个三角形中两个内角分别是50°和60°,第3个三角形中一条边是4cm,一个角是50°,请观察这3个三角形,说一说它们学生在解答时,根据所学知识分为四种情况展开考虑,分别是三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两角一边对应相等,过程中通过实践丰富学习体验.基于此,学生运用分类思想分析后,发现题目中的数字信息存在重复情况,加之本课主题是“探究全等三角形”,自然会展开些许联想,选择一组元素作为参照,另外两组元素对应进行分类,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分类思想和方法.
3 结语
总的来说,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校本作业的布置形式,丰富作业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此一来,可以充分发挥校本作业设计的优越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实践研究”(批准号D/2020/02/24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田上仕.结合“四个注重”优化农村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J].学苑教育,2021(35):87-88+91.
[2]傅登荣.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探究[J].现代教学,2021(S1):52-53.
[3]严海波,季春龙.优化校本作业 促进深度学习[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0(24):3-6.
[4]潘益娟.初中数学课堂校本作业有效设计与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20(1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