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研究

2023-06-11何建省许文保郭晓峰王永斌张延陆李欣鸿谢智

高教学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新时代

何建省 许文保 郭晓峰 王永斌 张延陆 李欣鸿 谢智

摘  要: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对标军队院校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的必要性,多维度探索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策略。旨在不断推进军队院校教育培养向新型军事人才聚焦、向提高新质战斗力贴近,确保校门对接营门、操场直通战场,真正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导权。

关键词:新时代;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军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55-04

Abstract: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milita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 study the actual problems in the combat-actualized teaching of Military PE in the military academies, the paper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ve combat-actualized teaching path of Military PE in the new era and multi-dimensionally explore the innovative strategy of the combat-actualized teaching path of Military PE, aiming at continuously focusing the training of milit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cultivating new military talents and getting clos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ew-quality combat effectiveness to ensure that the school gate is docking camp gate and the playground straight matching the battlefield with so as to truly win the dominance of the future war.

Keywords: new era; Military PE; combat-actualized teaching; path innovation; military talent

按照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找准军事体育学科专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固树立“教为战”“训为战”“研为战”“学为战”的教育理念[1]。针对军队院校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思想观念、人才队伍、训练现状等现实问题,结合新时代部队人才需求,分析了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的必要性,探索了切实可行的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策略,推动教学训练向实战化、体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为强军兴军事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2]。

一  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一)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长时间的和平积弊,一定程度上造成官兵军事训练意识不强,实战化教学研究和落实不主动、不积极、不深入,对“按照打仗的要求抓训练”认识不够深刻,对于打仗需要什么了解不多,对于如何为战育人研究甚少。在教学训练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定位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和偏差,对在特殊环境和时期学员易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应激的超前预测和深入探索不够,忽视了思政教育在教学训练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得教学训练缺乏了体系性、科学性、实战性,继而导致为战育人标准不高。

(二)  教员综合素养不高

教员是院校教学的主体,是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为战育人、实现实战化教学的骨干支撑[3]。然而,当前军事体育教员队伍存在综合素养参差不齐、经历阅历比较单一的问题,尤其是普遍缺乏基层部队训练经历,存在先天性基础不牢的短板;部分教员理论知识更新不足、业务能力欠缺,不利于多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严重影响了实战化教学的创新发展,甚至有部分教员为追求显绩而墨守成规,始终强调安全而忽略改革创新,导致为战育人质量难以突破。

(三)  實战化教学战训脱节

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本着部队“缺什么,训什么”、实战“用什么,练什么”的方针,体现出“军味”“战味”。当前,部分院校军事体育教学战训不合一,“四个能力”不突出,存在重此失彼的现象,不能突出实战实训实要,严重违背了实战化教学本意[4]。另外,以军队特殊性和安全问题为由,封闭保守的建设教育资源,从思想上封闭了院校与外界的联系,严重制约着军事体育教学的发展,这些均导致为战育人对接偏差。

(四)  实战化教学理念滞后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正确导向,我军院校军事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要始终围绕“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思路。当前,部分院校教员对实战化训练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难以满足学员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尤其在出现临时性、应急性训练任务时,如联考训练、砺剑杯、精武杯训练等,存在训练理念保守、方法手段陈旧,或训练经验实践不足,创新理念显得哗众取宠,或研究成果显著但实践转化滞后等现象,最终导致教学实际循规蹈矩,为战育人成效不显著[5]。

(五)  实战化教学缺乏系统性

在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中不仅要坚持科学施训、按纲实训,更要坚持抓好安全防护教育,坚决杜绝各类教学事故的发生,减少非战斗性减员[6]。当前,军队院校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中仍存在超越实际搞创新、超越标准搞考核、超越阶段搞检验等不遵循规律做法。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安全意识、安全措施、安全预案等还存在一定的标准差距,而院校医疗教育介入的严重不足,使得运动伤病防护、行为心理指导、康复性训练等未及时跟上,官兵不能成为预防训练伤病和预防训练伤病康复的明白人,导致非战斗减员比例增加。

二  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一)  能有效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当前,我们急需要一大批懂打仗、会打仗的新型军事人才,而且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模式创新,始终要求军队院校把握现代战争特点规律,以练兵备战为牵引,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努力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使為战育人的导向更加鲜明,努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方阵,实现校门对接营门、操场直通战场,推动强军事业不断前进。

(二)  能有效突出教学的基础性

军事体育必须紧贴实战化要求、紧贴实战任务,合理划分训练的不同阶段,科学把握不同训练阶段的重点,分层次、有目的地设计基础性训练内容。重视军事体育基本理论学习和基础体技能训练,打牢实战必备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条件下的携装备训练、体能和技能融合训练,实现基本体能向实战化体能转化,提高实战条件下技战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及组训与自训能力,强化理论和实践的协同配合,以全新的训练理念、全新的训练模式,牵引军事训练成效稳步提升。

(三)  能有效突出教学的对抗性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将是作战平台、作战单元和各要素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因此,组织多体系对抗训练,是军事训练实战化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的推进,除了400 m障碍课目外又增设了携枪通过100 m障碍,更加贴近作战需求。通过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旨在把对抗性训练作为推进实战化教学落实的重要载体,并融入院校教学的各个层次,探索自主对抗教学的新模式,使学员在实打实、硬碰硬的对抗中增强指挥素质、磨砺战术思想、提高实战能力。

(四)  能有效突出教学的检验性

军事训练督查和问责制度在全军部队全面深入推进,颁布新一代军事训练条例,施行新一代军事训练大纲,推进军事训练法规体系建设,围绕聚焦能力考评要求,是创新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一方面,要求教员严格按纲施训,做到教学过程科学、清晰,方法步骤循序渐进、紧密衔接,训练要点全面、规范。同时,教学督导充分发挥训练监察作用,对授课内容、计划落实、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另一方面,对学员采用全员考核、不定期抽考、军事类比武竞赛等形式,使全员积极投入,挖掘自身潜能、顾及团体利益,全面检验学员前期教学成果,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不断提升部队的战斗力,为推动院校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  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路径创新策略

(一)  顺应时代潮流,牢固树立实战化教学理念

一是坚持实战化牵引,为战育人。随着新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的颁发实施,实战化教学理念有了较大转变,教学训练目标更加明确,由“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为战育人鲜明导向初步形成。以为战、教战、练战和研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军事基础实战化训练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训练的实战化水平,并依托各类教学科研团队,围绕实战化教学训练重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针对性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训练实践中。

二是加快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立德树人。将思政课程融入军事体育教学中,通过长期、系统的融合教育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员良好的调控能力,且有效促进体能和其他技战术能力的发挥,从而保障和提高训练成效;另一方面可以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员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战斗精神,对丰富院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促进我军院校的军事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7]。

(二)  瞄准未来战争,大力提升为战研战水平

一是立起对接战位的培养标准。“练兵先练将”,实战化训练要加大首长机关的训练力度,并建立各级各类岗位标准,突出精确筹划、精准决策训练,使各级实现从业务型向打仗型转变,从上至下真抓实战化训练。并按照部队需求牵引、教学大纲要求,突出能力导向牵引,实施院校与部队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把握人才培养需求,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标准,实现新体制下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二是培育随战发展的学术科研。当前,应瞄准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对接部队人才需求,加强实战化人才建设,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以未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现实矛盾为导向,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全面推进科研成效,打造科学规范、系统协调、创新发展和开放融合的新型军事体育学科群,抢占人才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制高点,使实战化人才建设与部队岗位变化、武器装备更新、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三是优化为战服务的教学内容。在现代战争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作战强度和密度越来越大,人与机械的结合更为紧密,官兵必须具备长时间的工作能力和对紧急事态的快速反应能力,而演练演训作为院校军事训练科目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同样要求学员必须具备旺盛的体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及时准确的反应能力。因此,按照“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的要求,探索建立“问题—课题—专题”的教学内容,建立科研服务教学、操场服务战场转化机制,及时把部队建设、作战训练、作战需求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区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内容设置,构建上下衔接、一以贯之的为战服务教学内容体系。

(三)  落实实战要求,切实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拓展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内容。以加大强度、难度、险度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拓展战术背景及战场环境下的军事体育教学内容,如400 m障碍教学可以拓展为武装通过400 m障碍;蛙泳教学拓展为武装泅渡及到自然水域游进等;5 km跑可以拓展为5 km武装越野和野外拉练等。以实战化教学课目为基础,将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智能训练置于战术背景下,整体设计、综合实施,加大应用与协同训练力度,着重锻炼学员战斗技能的运用与应变能力,以培养和造就我军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二是大力推进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方法体系。全面推动“学、讲、研、练、考”创新模式运用,深入研究式教学,强化实战化教学,对接一线部队需求,传授指挥打仗方法本领。现阶段,军事体育教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根据学科项目特点,已创造性将竞技体育领域的核心力量训练、S-E-T悬吊训练、瑞士球训练和平衡器械训练等方法、手段,移植、借鉴到现有军事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中,使教育方法不断丰富,兼具时代感,更具实效性,大幅提升实战化军事训练水平。

三是切实严抓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实战化教学考核标准上要突出难。实战化訓练要深入,必须把考核这个指挥棒用好,在考核过程中,打破自学自训自考现状,建立起专业的考官队伍,通过提升考核标准,增加考核内容,加大考核项目难度等形式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发挥以考促训的功能作用。实战化教学考核规范上要突出严。严格执行训练考核的标准程序,采取现场录像、巡考监督等多种形式规范成绩登记、统计,坚决杜绝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走过场和走形式等现象出现。实战化教学考核效果上要突出实,要合理运用考核结果,突出效果的实际运用,通过成绩比对分析,客观评价学员的体能训练状态,突出反映学员机体动态变化,为下一步开展实战化教学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不断提升训练成效。

(四)  依据核心素养,努力提升教员队伍能力素质

一是政治保证是前提。军队院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政治上不能有半点偏差。因此要坚持把铸魂育人作为根本任务,确保培养人的人和培养的人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作为军校教员,要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职业素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因此,通过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举办读书交流等配合活动,引导教员队伍坚定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把对党忠诚转化为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

二是实践锻炼是基础。立起对接战位的培养标准,教员必须适应改革之变,形成由专职教员、外请教员、部队教官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员队伍,提高军事体育教学的科技含量,强化课堂的实战特色,加强专题研讨、案例教学、现地教学和实战拉动演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战条件下锤炼打赢真功。具体做法:一方面可以邀请相关院校专家、一线部队的优秀指挥员讲授军兵种发展情况、未来作战人才需求及其在作战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等,使院校课堂与部队教学训练接轨,既增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又为军校教员提供了解部队的有效渠道,弥补了院校教员对一线需求了解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军体教员可以通过挂职锻炼、交叉代职、定向培训等方法,去到训练一线代职学习、培训,掌握实战化工作生活、作战训练教育的基本技能,积极利用部队野营拉练、实战化训练、一线部队实兵对抗演习等重大任务业务技能,并结合理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

三是知战晓战是关键。“名师必晓于实战”。教员是实战化教学的领路人、操盘手,如果教员不懂实战,实战化教学就是空话。一方面以提高教员队伍的施教任教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自身军事素质等为着力点,通过定时组织教学研讨、经验交流、业务集训,不定期开展试教练讲、组织教学骨干外出调研、继续推进老中青传帮带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教员求学深造、加速推进教员部队代职、大力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制订强化军事素养计划等一系列举措,努力使知战教战、教战研战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备战打仗意识,始终瞄准学员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军事发展形势和部队发展现状,围绕教学训练需求,紧跟学习训练进程,掌握学员在学习训练中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特点,把教育引导和思想发动渗透到教育训练各个环节,着重解决好“部队需要什么、学习训练为什么”等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渲染实战实训氛围,不断激发学员爱军尚武、勤学苦练的热情。

(五)  搭建实战平台,不断拓展学员综合素养

一是加强实战化演训,提高学员组训能力。军队院校是部队指挥官的摇篮,训好一个官,能带动一群兵,院校的军事体育教育是部队军事体育训练骨干的基本源头。未来的作战能力,源于今天的教学水平,今天教学水平的提高,源于超强的组训能力[8]。因此,强化学员组训能力素质,已不仅只是学员本身的教学训练,将产生的更是重要的后续效应,具有战略意义。综合来看,参与组织演习和大型军事体育运动会,如砺剑杯、精武杯等,对于学员组训能力的提高,最为直接也最为关键。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有的院校在教学中,学员参与的演习次数和大型比赛寥寥无几,未能达到全额轮训、普遍培养的目的。因此,要使学员做到“知行合一”,掌握实在管用的战法、训法,就必须让学员充当演习的主角,全员主动介入,接受立体式全方位的磨砺锻炼,实现课堂与战场无缝对接,介于院校教学的现实情况,可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训练中以实战为导向,“以赛代练”为形式,人人参与,在比赛中奋进,在训练中提高。

二是多渠道联合施训,拓展学员视野。军队院校军事体育教学是军队院校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为了满足未来体系多层次、多系统、多要素的综合集成作战需要,应把握整体、着眼全局,培养与造就未来战争相适应的联合作战军事人才,形成军事体系作战骨干人才网。既可以在同一院校内组织人员联合实战训练对抗,也可以跨多所军内外院校实施相应组训能力,还可与部队共同开展联合训练对抗,全面培养学员的联合作战能力。大力突出战略视野培养,培养学员从政治视角审视军事战略,以国际视角审视战争的思维能力,力求通过拓展的视野,带来眼界的提高和思路的开阔,进而促进实战化训练水平的提升。

四  结束语

现代战争风云变幻莫测、波诡云谲,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和武器装备永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关键因素,而纵观世界战争史,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例子不胜枚举,历史实践进一步证明,“人”才是战争制胜的决定因素。因此,军队院校军事体育教学应始终紧跟时代步伐,铭记主席重托、投身练兵备战,牢固树立军事体育实战化教学理念,大力提升为战研战水平,切实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教员队伍能力素质,不断拿拓展学员综合素养,一切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确保校门对接营门、操场直通战场,向打仗靠拢,向实战聚焦,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和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邵文杰,王志佳.以战领教 为战育人[N].解放军报,2019-06-03(1).

[2] 周碧晖.实战需求牵引下的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对接之我见[J].中国军事教育,2015,33(2):31-36.

[3] 梅世雄,刘济美.习近平:强军之道,要在得人[N].新华日报,2019-11-28(1).

[4] 王瑞,王文昌,蔡金胜.优化院校军事体能训练的思考[J].军事体育学报,2020,39(2):4-6.

[5] 吴平,刘强.军体训练实战化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军事体育学报,2015,34(1):44-47.

[6] 王满棠,李青海.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体系构建[J].空军院校教育,2019,37(6):34-39.

[7] 刘红军.深化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27(4):124-128.

[8] 林建棣,包瀛春.军事体育(上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1.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新时代
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从“南海仲裁案”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管理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