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2016-11-15郎莉
郎莉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性,结合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探索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潮流,创新意识形态教育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 意识形态 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9.001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new media era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analyz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Ideology Educ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challenges, to explore how to adapt to new media development trend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path.
Key words new medi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 innovation path
1 相关概念厘定
意识形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意识形态,即一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占统治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和经济思想、法律、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①主流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社会整合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维系的精神纽带,引领社会前进发展的精神旗帜。因此,任何时期、任何执政党,都要维护和加强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和本质体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武装人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中国的大学不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习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高校,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是淡化或削弱,甚至摈弃,而是应当强化并创新发展。
2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护党中央,赞同国家方针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认可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然而,全球化、信息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加速,各种思潮、主义的泛滥,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时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科学认识和逐步确立时期,思想文化免疫力相对薄弱的大学生来说,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下降,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丧失信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背离民族主流文化;是非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在价值观上主张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怀疑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等。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意识形态战略也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他们凭借其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娱乐文化等进行渗透,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宣扬“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或“意识形态终结论”,其对华攻势不但没有放弃或减弱,反而进一步增强,这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不小的冲击和挑战。
(1)新媒体拓展了传播渠道,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以往,青年学生的教育环境主要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主的传统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传播功能。如今,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传播方式,更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喻国明教授曾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和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把握及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内容是通过传媒获得。”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20亿,而网民中具备中、高等教育程度的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可见,当代青年学生对网络、手机的依赖加大,甚至成为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学家已将大众传媒列为除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外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2)新媒体改变了传播途径,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发生改变。以往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采取灌输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落差,教育内容经过各级部门的层层把关,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线性传播,教育主体在占有信息、传播信息中处于垄断地位,舆论宣传也占有强势地位。如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这种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对多”,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自由获取和发布信息,不仅消除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而且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得到空前增强,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网络、微博、微信的发展,其及时、便利的特点,更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发表观点、表达态度、分享舆论的重要阵地,现今的受教育者在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时,从习惯性“问老师”,转变成习惯性“找度娘”;从对教师传播的主流价值观深信不疑,转变成“将信将疑”甚至信仰危机;从对学术权威的敬畏与仰视,转变成无所顾忌乃至不削一顾。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话语权威正在逐渐萎缩、弱化,政治权力的绝对传播权威也不复存在。
(3)新媒体带来了海量信息,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受到冲击。传统媒体如广播、报纸、杂志等由于受到容量的限制,传播的信息量有限。而新媒体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信息量在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限量,信息内容也是无所不包,通过各种链接技术,还可以做到不断地扩展内容,并且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自由流通,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体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共存,使其成为不同文化、各种思潮、多元价值、道德观念的集散地。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对网络信息的主导地位,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如青年人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Face-book均被美国掌控,利用这些工具推广其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消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刻意放大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甚至不断发酵、无限放大负面报道,混淆视听,让涉世未深、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难辨真伪,降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
(4)新媒体加大了监管难度,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以往,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对信息内容的层层把关后进行传播,传播内容经过筛选和过滤,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主流意识形态。而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关系走向平等,信息不再是依赖某一方发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发布较为随意,从而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冲破了信息的把关和封锁,呈现出网状的交互式传播。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即时传递、跨国传递不受任何传统控制形式的约束,这种“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③的状态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发布或搜索各种信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件,只要上了网,就可以瞬间传遍全球。青年学生充满激情,敢爱敢恨,但面对复杂的媒介环境,良莠不齐的海量讯息,因缺乏深刻的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往往容易受到蛊惑,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的他们通过“发QQ”、“刷微博”、“转发朋友圈”的日常举动甚至成为谣言信息的助推工具。如此种种,不仅加大了信息的监管难度,阻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更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的难度。
3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要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对其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变挑战为机遇。高校要应对变化的现实,适应新媒体发展潮流,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利用好手机、网络、微信、微博等平台,充分发挥其功能,以引导式、体验式、互动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④
3.1 培养媒介素养,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和自我修炼。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联系实际的能力,但还缺乏系统性、理论性、深入性和全面性,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缺乏一定的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新媒体时代下亟需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大学课堂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要普及媒介基本知识,不断提高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自我学习的能力、理性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倡导网络道德,遵守网络法律,维护网络安全,引导大学生“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主动辟谣”,构建安全、文明、有序的媒介环境。
3.2 丰富校园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校园建筑、校史校训、校风学风、校园活动等方面渗透主流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如今,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不仅建立了校园门户网站、校园官方微博,不少高校还建有自己的校园论坛、校内贴吧、主题网站、支部微博等网络媒体。因此,要将校园文化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来建设,一方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不仅注重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寓教于乐,而且注重解决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实际问题,贴近现实。另一方面统筹校园网络文化,不仅管理好各级各类网站、微博,而且积极开辟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栏目、专题,主动探索语言、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舆论控制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传播、渗透和引领。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实现。
3.3 利用宿舍平台,创新公寓管理路径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的小社会,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尤其对于喜欢“宅”在宿舍的大学生来说,宿舍甚至成为主要活动场所。因此,高校在做好学生公寓日常管理、服务的同时,应该深入挖掘学生公寓教育功能的深层作用,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学生公寓管理之中。一方面,加强学生公寓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推进公寓宣传栏、楼道、宣传画、宣传标语等阵地建设。另一方面,组建以公寓、组团为单位的党团组织和各类活动室,如某些高校在学生公寓建立党员工作站、党员活动室,开展党员活动,指导团组织生活,实行党员联系宿舍制,设立党员先锋岗。同时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开通党员工作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即时信息和时事聚焦,开辟“微党课”、“微论坛”,充分利用学生公寓的网络覆盖开设学生组团讨论交流群、互助学习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公寓微博、微信交流群等,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引导,协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促进其成长进步。
3.4 重视新媒体平台,创新网络教育路径
广大意识形态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给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挑战,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育。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介,开辟各类教育阵地,以丰富的展现形式和信息量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借助网络技术,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综合表现形式表达教育内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与大学生建立“朋辈关系”,提高互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精心打造主题网站、专题微博、微信订阅、交流互动群、微信群、飞信群等,及时推送、更新信息内容;注重宣传应用与推广,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并被大学生所喜爱接受,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品行端正、号召力强的学生“意见领袖”,⑤有效促进网络舆论引导;同时规范网上秩序和上网行为,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监管力度,过滤网上不良信息,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注释
① 温兆标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1.
② 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4-12-30.
③ 张一,罗理章.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2012.12.
④ 李岩.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9):21-25.
⑤ 梁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年意见领袖的梳理和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