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2016-11-05王谦
摘 要 广泛的社区志愿者服务互动既可以提高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同时也成为高校学生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增强高校与社会一体化合作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发展可通过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理念,形成制度化的稳定参与机制,有效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来源,完善实践激励机制等路径得以实现。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服务学习;路径创新
1 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发展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等7部门于2012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志愿服务是“推进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不但可以更加有效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公共服务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广泛的社区志愿者服务互动不但提高了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效果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切实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水平。既可以提高高校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同时也成为高校学生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增强高校与社会一体化合作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
2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实践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支持。高校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项目比较单一,活动形式创新不够。相关志愿者的基本信息资料库建设严重滞后,相关信息采集和更新速度无法满足现实志愿服务的基本需求。为维持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需要建立稳定的社会资金支持体系和渠道。但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还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支取体系。为激发志愿参与者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对象的及时信息反馈,对志愿服务的正向激励成为维系志愿者队伍的精神基础。但是现实中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激励评估标准,以及相关的落实制度和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和完善。
3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发展具体路径分析
3.1 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理念
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学习”的理念就在于在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既为社会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学习可以达到多个目标:比如,促进传统课堂课程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区,建立大学院系专业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意识。
3.2 形成制度化的稳定参与机制
“服务学习”的基本形式是由各学科教师把学生纳入到融合专业性与服务性的教学项目当中来,将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纳入到具体的实际教学目标体系中。将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同社会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综合运用。
制度化的地方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参与机制需要建立系统的参与保障体系。例如建立基本的地方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实践能力培训制度。完善的培训体系的建立是保障地方大学生队伍稳定社会志愿服务的基础。相关部门及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体系,并结合自身特点,针对不同的志愿参与者和服务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相应考核活动。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志愿者培训记录资料库,记录相关培训过程,考核结果,参与活动实际效果等内容,作为评价志愿者参与相关志愿活动能力、水平以及今后队伍培育发展的基础。
3.3 有效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来源
地方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的有效持续开展需要稳定的资金经费的保障支持。这需要相关地方政府部门、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学校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凝聚资源。紧扣需求,确保精准化志愿服务。面向社区征集服务需求,面向高校等志愿服务组织,征集服务项目,再经专家组评议审核,确定最终入选项目。保障项目运作经费,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真正实现政府支持,专业团体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高校志愿者参与、居民百姓受益。
3.4 完善实践激励机制
根据志愿服务评估,组织可以根据志愿者的需求、服务绩效和组织目标要求,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志愿者激励是通过认可、肯定、赏识志愿者,使其得到成长和发展来促进志愿者更积极主动地从事志愿服务。2014年,教育部联合团中央了出台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对地方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并根据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对相关学生进行包括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激励将极大的促进和开发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教育与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多方位、一体化的社区志愿服务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多动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在社会服务与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现实条件下,地方高校大学生群体正逐步成为为社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群体。
参考文献
[1]赵希斌,邹泓.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08):35-39.
[2]北京市民政局.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王谦(1982-),女,现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区管理、志愿服务。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 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