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3-05-30张丽妮

秦智 2023年3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实践路径高等院校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是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融入价值引领育人目标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首先分析了高等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论证了坚持知识性教育和价值性教育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其次,从教学参考资料和专业课教师激励两个方面探讨了高等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最后,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高等院校;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又称“思政课程”)一直以来发挥着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學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明确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同向同行的协同关系,更指出了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挖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和使命。因此,本文将以“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下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深入研究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论述如何通过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助力价值性教育与知识性教育实现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微观经济学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高等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在实现立德树人重要目标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思政课程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高等院校在新时代要担当起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使命,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建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潜移默化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大思政”格局。

微观经济学是全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知识性教育方面,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完整地掌握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核心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尽管微观经济学提供了解释和分析经济现象的重要原理,教师们也必须认识到微观经济学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本质是为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辩护。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面向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开设。而低年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刚刚成年,尚没有完全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批判精神,对书本上的权威言论往往深信不疑并不能全盘接受。若教师们只注重教授知识性内容,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其中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可能会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2] 因此,教师们要注重将思政元素有机嵌入,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全面武装自己,带有批判性精神去看待微观经济学。

在价值性教育方面,微观经济学的育人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立场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和认同,进而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建设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现这一重要的育人目标,就要求教师们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独特案例,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微观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正确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用实践案例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价值判断能力,牢固树立为我国经济建设增砖添瓦的远大目标。

二、高等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尽管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将“课程思政”有机嵌入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时仍存在一定的难点。首先是现有的教学参考资料中缺乏对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现有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通常为欧美国家案例,缺乏针对中国国情的本土案例的阐述,使得学生很难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入思考如何将所学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应用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此外,现有教学参考资料中所提供的“课程思政”育人资源不足,全国各大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们在挖掘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方面也尚未形成合力,“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工作目前更多的仍是在各专业课教师的个体层面上进行。

其次是对高等院校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的激励不足。当前高等院校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受制于自身的科研领域和教育背景,在备课过程中更多地深耕于经济学领域,专攻于思考如何深入浅出地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地阐明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和模型;而加入“课程思政”元素需要教师们额外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和学习,深入思考如何在兼顾经济学理论统一性的同时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们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且存在前期投入巨大但无法带来短期可见的显著回报等问题。另外,高等院校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有机嵌入“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缺乏明确的评价体系、考核方案和激励机制,对教师们辛勤付出的激励不足,难以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3]

三、高等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学校层面

高等院校必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融入到各专业课的课程教学和改革过程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塑造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和价值指向,应当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同向同行的教育合力,从而杜绝“两张皮”相互割裂的现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使爱国主义情怀深入人心。

高等院校应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将思政课教师分派到经济学教研室中去,使其能与专业课教师经常性地交流互动,通过协同互助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充分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找准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也能够借鉴专业课的课程素材,深入领会各专业的特点及其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充分形成互帮互助、互学互鉴、互融互通的氛围,提升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一致性。

在“課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开发方面,高等院校应鼓励各学院和教研室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把开发教学资源作为推进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抓手。高等院校应定期面向不同的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讲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积极邀请有关专家通过分享教学实践中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引导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宣传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诸多伟大成就,深入思考“课程思政”与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契合点,贯彻学习如何以一些社会重大经济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去。

在完善“课程思政”实践的激励机制方面,高等院校应做好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物质激励方面,高等院校可设置各类“课程思政”专项教研项目,在化解教师们缺乏研究经费的后顾之忧的同时,引导他们从设计育人目标、建设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融合思政元素等方面深入探索如何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在精神激励方面,对积极申报“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与认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们颁发荣誉证书,并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成果作为年度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的优先考虑条件之一。

(二)教师层面

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首先应当强化思政理论学习,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积极学习与领悟“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结合个人钻研、观摩学习、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自身对“课程思政”的践行能力。此外,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人文底蕴,使自身的举止言行成为最具示范性的思政教育元素。具体到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建设中,专业课教师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路径。[4]

课前教学设计。微观经济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做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最优决策。专业课教师可以从教学大纲入手,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好教学策略和课程引入方案,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并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体系以外的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教学设计,并使二者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课中教学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一方面可以积极运用案例分析,选用贴近生活且具有时效性的本土案例,从真实案例中让学生对中国经济有更深刻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和培育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自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场景内容,使其能够身临其境地做出决策,在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人公意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课后教学强化。课后教学强化是将书本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利用正确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一言一行的重要环节。专业课教师应注重微观经济学课堂外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通过以评促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小组任务,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力,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企业调研、专业类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完善课后的课程思政,深刻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求知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进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须将思想教育根植于教学各环节,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热点,全方位构建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杨明.《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路径的探索[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11):125-126.

[3]包莉丽,谢志雄,张燕华.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困境与路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22,35(02):140-142.

[4]陈文静.课程思政背景下微观经济学在线课程教学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2(09):111-112.

基金项目:202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名称: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设计(项目编号:ZZ202212032)

作者简介:张丽妮(1989.1-),女,汉族,山东沂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科技与消费者行为。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实践路径高等院校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微观经济学中的包络定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