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话推广环境下方言使用现状及保护传承路径研究

2023-05-30侯晓媛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摘 要]推广普通话作为一项国策,其必要性和成效已经得到认同和证明。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理应受到保护和传承。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青岛方言面临使用空间缩小、人数减少、场合减少和研究减少等问题。需要官方完善政策,营造方言保护的态度和氛围;家庭发挥优势,注重隔代语言传承;社会拓宽途径,融合地方多元文化与方言;学校加强教研,构建“普方双语”格局,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创造条件。

[关键词]普通话推广 青岛方言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2—0123—06

*本文系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传承和保护——以青岛方言为例”(项目编号:QDSKL 2101134)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侯晓媛,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语言是各民族沟通的桥梁。普通话作为我国通用的语言介质,能够塑造一种稳固的国家认同,保证各民族交流与互动在有序的轨道内进行[1]。同时,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也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项利国利民之策[2]。

方言作为国家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承载了一个地域的思想价值体系以及文化的渊源和变迁,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指引下,汉语方言在急剧退变,原有的方言特点不断消磨,日益向普通话靠拢,有的方言甚至处于濒危状态,随之而来的是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也在加速消亡[3]。方言式微现象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学界及民间人士也都在为方言保护建言献策,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本文以青岛方言为例,以地域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视角,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探索青岛市在新一线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方言的发展现状,明确青岛方言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剖析当前青岛方言保护与传承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青岛方言概况及研究现状

青岛市位于山东省东部,下辖7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青岛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海洋都市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方言。青岛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其语音、词汇、语法都有突出的特点。在现阶段的青岛全境,青岛方言仍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青岛方言是青岛口头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和重要标志,也是百姓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体现。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推广普通话以来,会说青岛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青岛方言作为一种历史不太悠久的方言,其现状更令人担忧。二十多年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对青岛方言的传承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青岛地区的青少年对青岛方言的认知程度正逐年下降。

对青岛方言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来已有更多研究者开始关注青岛方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青岛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青岛方言中的外来词和古语词研究》中,方颖超[4]对青岛方言中的外来词和古语词进行研究,进而考据青岛方言、胶辽官话乃至北方方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代显君[5]和袁浩凤[6]分别研究了青岛方言对英语语音发音的负向迁移以及青岛方言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可让渡领属和不可让渡领属。总体来说,对青岛方言传承现状以及如何传承的研究屈指可数。颜峰[7]撰写的《试论方言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从文化遗产传承角度对青岛地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李杰[8]则对青岛方言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青岛方言衰弱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保育措施来传承青岛方言。

二、从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保护传承视角研究青岛方言的必然性

普通话推广和方言的保护传承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加之中国语言保护理论不断充实、青岛城市文化建设质量提高,决定了此背景下研究青岛方言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步伐加快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迈进新时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重要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任务之一。国家明确应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以及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基于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能够作为人民的精神家园,而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承载的独特理念和智慧等则能够为人民的内心增添更多底气和自豪感。《意见》还专门提出应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这能够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基础,解决最基本的语言沟通问题,实现多元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实施普通话推广无疑是利国利民的举措,但对方言及其承载的文化的保护亦不能忽视。从该视角重新审视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传承和保护具有时代意义。普通话推广应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始终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换个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在于提升国家“走出去”的实力,而推广普通话能够为更好地“走出去”筑牢基石;传承和保护方言是学好母语的具体内容之一,是在不忘初心的基础上,进一步牢记乡愁的载体[9]。青岛方言作为方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是此背景下的内在要求之一。

(二)中国语言保护理论建设水平提升的具体要求

早在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将科学保护语言文字列为国家改革方针之一,在中国语言政策体系中新增了维护语言(文化)发展多样性为价值的政策维度;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启动;2016年,中国关于“语言保护”的研究取得显著效果,语言保护理论框架更加完善,业界对于语言保护必要性的认识更加理性,对语言保护的探讨更为聚焦。具体而言,语言保护是指未来减少和避免国家因为语言濒危、语言文化遗产失传、语言使用空间萎缩等带来的冲击,要求政府、专家、不同语言群体采取不同保护措施。语言保护对象包括语言文化遗产、濒危语言等;语言保护措施包括对方言在内的受保护语言的认定、建档、研究、维护、宣传、传播等;语言保护理论对语言保护对象的特性作出明确,包括活态性、群体性、人文性、地域性和传承性。在语言保护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專家是主力之一,语言群体是主角。政府发挥统筹决策的作用,政府和专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语言使用群体的情感。专家应不断为语言保护建言献策,并调动社会其他组织参与语言保护行动。语言保护理论还对汉语方言、口头语言文化保护策略提出一定建议,可以采用科学记录并加工成为语言资源数据库的形式对语言进行开发利用,或者将语言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进行传承和保存[10]。以青岛方言为代表的方言兼具语言保护对象的五个特性,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能够促进语言保护理论研究的深入。

(三)青岛城市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具体要求

城市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关乎文化自信建设。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支柱,更是民族振兴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而城市文化建设、人民居住环境、语言环境与文化自信的坚定息息相关。纵观中国发展进程,不同城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其作为城市发展的代码之一,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密码体系。在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青岛作为新一线城市的代表,其城市文化建设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探索过程。从2003年确定“和谐、诚信、卓越、博大”的城市精神,到2017年提出要建设更加时尚美丽并独具魅力的青岛,再到2019年提出打造“活力、时尚、现代、开放”的城市,一步步彰显了青岛的历史文化和前卫的基因。加之青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国家对青岛的经济支持,为青岛专注发展城市文化提供了硬实力。青岛还具有“好客山东”的特色文化,更加强调求同存异,突出青岛特色,强调多元文化的碰撞;强调遵循人民所需,为人民服务。青岛方言的保护传承能够从人民情感、生活等层面彰显多元属性,为青岛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很多有潜力的精神文明成果[11],无疑是提升城市文化建设水平的具体要求。青岛方言的传承和保护与青岛城市文化建设相互促进,能够实现共赢。

三、青岛方言传承的保护现状及式微原因

青岛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民间传说、戏曲等青岛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维系市民的团结和谐,更有利于青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了调查青岛方言保护和传承现状,笔者对青岛各区县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30份,从青岛方言的使用频率、使用人群年龄、使用场所和学习途径四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充分了解当前青岛方言的使用现状和式微原因。

(一)使用空间缩小,普通话推广挤压方言传播空间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当前,普通话推广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体现于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以讲普通话为主,青岛方言所占的比例较小。430人中,祖籍为青岛各区市的占76.70%;非青岛祖籍的占23.30%。日常交流中,29.30%的民众基本不讲青岛话;36.51%的人偶尔讲青岛话,并且交流对象局限于家人;经常讲青岛话的占17.44%;一开口就讲青岛话的占16.75%(见图1)。可见,虽然调查对象中大多数人的祖籍为青岛,但在日常生活中以讲普通话为主,习惯讲青岛话的人较少,普通话的推广挤压了方言的传播空间。这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以及普通话和方言的传播方式有关。普通话的推广经历了较为波折的历程,1949—1965年间,党和国家成立专项机构推广普通话,以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大团结和国家稳定;1966—1976年间,普通话推广工作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较大,语言传播缓慢,语言统一受到影响;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为普通话的高速发展创造了硬实力;直到今天,普通话已基本普及。相比之下,方言的传播道路较为平缓,其地域特色决定了方言只能在特定区域内进行传播,传播空间十分有限,普通话推广无疑会挤压方言的传播空间。当然,这与普通话“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有极大关系,凸显出方言“自下而上”传播方式的劣势[12]。

(二)使用人数减少,人口迁徙造成代际传承衔接不足

自普通话推广以来,方言使用人数减少是大多数方言传承与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青岛方言也不例外。调查数据显示,青岛方言使用最多的人群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上,35岁及以下的使用人数加起来不到11%,暴露出青岛方言代际传承减弱的突出问题(见图2)。代际传承一直是方言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掀起外出务工的热潮,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多,青岛经济欠发达地区民众外出务工,直接打破了原本的代际传承局面;同时青岛作为新一线城市,吸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对青岛方言的代际传承造成被动、消极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普通话,迁徙到青岛的人口带动本地部分人使用普通话,普通话的使用氛围更加浓厚,使用人数逐渐增加,潜移默化地打破了方言代际传承的格局和习惯,方言甚至被一些家庭挤出交际圈。青岛方言的使用人数减少,加之代际传承环境被侵蚀,导致代际传承效果大打折扣,方言的传承与保护缺少情感认同支撑。

(三)使用场合减少,公共空间和工作场所语言单一

在普通话推广的大背景下,政府对语言规范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多数人群在特定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例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时,要求以普通话回答群众问题,近两年还要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用普通话进行沟通;机场、火车站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也要用普通话。最明显的是,学校作为方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几乎不存在用方言交流的情况,尤其国家在教师招聘和培养中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提出较高要求,直接促使教师在教学场所注重使用普通话,进而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13]。正如图3所示,青岛方言使用较多的场合是菜市场和老城区住宅区,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超市、商店和其他场所的使用占比不到10%。在此氛围下,在公共空间和大多数工作场所使用青岛方言显得格格不入,方言应有的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在无形中被削弱。这意味着方言保护与传承缺失环境场所,方言应有的交际功能逐步被削弱。同时,代表大众审美的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普通话,导致了青岛方言使用场所单一的不良后果,意味着方言缺乏生命力和活力,逐步与时代脱节。

(四)应用研究减少,学术研究理论与方言教育缺失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运用、传承精华、吸收时代新元素。在普通话推广背景下,国家、社会等对普通话的研究不断丰富,普通话词汇不断增加,甚至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新词汇[8]。相比之下,方言的应用呈不断下降趋势,方言中的词汇呈萎缩趋势。加之语言研究遵循经济原则,研究者与民众已经意识到普通话的交际需求,无特殊需求不会刻意花时间和精力学习方言,甚至部分研究方言的專家、学者也不能熟练地讲方言。研究者出现代际传承断裂现象,方言理论研究持续性不足,对社会、学校等不同环境中的方言教育指导性不足。调查数据显示,76%的调查对象从长辈处学习青岛方言;只有9.33%的调查对象从同学、朋友等同辈人处学习方言;电视和广播等媒体承担的方言研究理论传播和教育作用很小,仅占4%;还有10.67%的人完全不会讲青岛方言。这暴露出方言传承缺失理论支撑、持续教育氛围和环境不足等问题,挫伤了民众学习方言的积极性。

四、青岛方言传承与保护路径

在普通话推广的大背景下,政府、家庭、社会和学校应承担使命,发挥各自优势,为青岛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开拓和创造条件。

(一)官方完善政策,营造方言保护氛围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传承和保护始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青岛方言的保护亦离不开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创设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与国家多元文化呈呼应状态。针对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民族语言传承和保护实施细则,为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夯实方言与普通话共同发展的“自上而下”体系构建的基础。青岛市政府应及时捕捉国家语言政策发展信号,结合本地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制定青岛方言保护实施细则,本着坚守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法律地位的原则,营造普通话和方言同生共荣、各司其职,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传承相结合的语言生态。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应避免“一刀切”,对不同层级和性质的政府部门提出不同要求,甚至对同一单位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提出不同要求。例如,可以不硬性要求政府非窗口工作人员讲普通话;要求区级、社区政府部门直接接待民众的人员讲方言等[14]。类似的宽松政策可以采取试点先行。官方媒体应发挥政策宣传“窗口”作用,可在黄金时段邀请政府部门人员进行普通话与方言并行政策的解读,邀请政策实施较成功和有经验的人员讲解政策,共同营造保护方言的浓厚氛围,从思想层面引起家庭、社会等单位对方言传承与保护的重视,为各方态度的明确提供牢固的政策后盾。

(二)家庭发挥优势,融入情感彰显方言温度

方言使用和传承的主要群體是父辈一代。在普通话推广的冲击下,一些父母长辈在家庭中为了孩子教育强迫自己讲普通话;但是根据调查结果,从家庭长辈处学习方言依旧为当下方言习得的主要途径。调研数据亦显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方言使用人群最大。可见,家庭在方言传承和保护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尤其对于解决代际传播断裂具有很大的弥补作用。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场所,孩子学说话的黄金时期大部分在家里度过。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利用大多数人认可家庭中父母将方言作为母语对方言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作用,抓住孩子学说话的黄金时期,培养孩子学习方言的积极态度。家长可以运用对比法,对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在孩子用普通话表达之后,再用方言给出另一种形式的表述;可以用较为夸张和有趣的语调与孩子讲方言,并做出较为夸张的表情,使孩子感受方言的深邃性和文化内涵。当然,家庭方言传承的突出优势是能够运用情感认同唤起孩子对语言保护的责任感,帮助孩子树立文化传承的信念和使命,无形中将方言保护和传承与普通话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用情感将方言和普通话进行串联,将方言的温度传递到整个家庭语言教育体系中。同时,家长可以制订青岛方言习得计划,将观看方言类纪录片和电视节目作为孩子业余时间的消遣方式,将方言学习纳入学生不同阶段的必修内容,夯实方言“自下而上”传承和保护的基石[15]。

(三)社会拓宽途径,融合地方多元文化与方言

青岛方言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青岛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成为青岛的文化“地标”之一。由于语言必须在社会交流和使用中延续,社会公共舆论媒体、企业等机构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提高青岛方言在公共场所中的使用频率,提升青岛方言的识别度。公共舆论媒体代表某一领域或事物发展的风向标。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青岛当地权威媒体可以借助抖音、微信视频号、今日头条等用户群体庞大的自媒体平台开通企业账号,精心策划和制作用青岛方言演绎的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场景的视频,通过不同的职业场景将方言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传达给受众,让受众感受青岛方言的魅力。社会公共舆论媒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方言渗透到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和工作场景中,引导民众将方言演绎作为紧张工作之余的调味剂。同时,地方媒体可以深入菜市场和老宅区进行采风,记录民众用青岛话进行沟通的细节[16],并制作专门的方言节目,通过多种曝光手段将文化与方言更好地结合和传播,打造包含当地民风、民俗、文化和语言的社会和城市发展名片。

(四)学校加强教研,构建“普方双语”格局

学校教育在普通话推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方言传承与保护亦需要教育教学保驾护航。正所谓语言传承与保护应“从娃娃做起”,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都应在将普通话作为主要语言的前提下,在游戏、运动中适当允许学生使用方言;也可增设青岛方言选修课,作为高校方言选修课的有力补充和基础。青岛地区学校可以效仿东部沿海地区推广方言的经验,将青岛方言童谣、绕口令、文学作品等改编为校本教材,运用民歌童谣演唱会等形式考核学生的方言学习成果,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方言的兴趣,另一方面将此作为青岛方言的宣传热点,形成教育促进方言传承的氛围[17],无形中夯实“普方双语”格局的基础。基于此,高校研究机构应及时与国家和青岛语委部门进行联合,关注青岛各地区方言使用状况和学生使用方言状况,针对学生进行民意调查,统计学生对方言传承和保护的看法,综合多主体和因素构建方言研究学术框架。高校从事青岛方言研究的教师应清楚青岛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青岛方言属于胶辽官话,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具有特色,尤其是声调减少的特点,与普通话有明显区别,且青岛方言中保留了较多古词语[18]。这都是教师在研究中应该重点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在教学中将二者的区别传授给学生,帮学生树立独特的青岛方言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语言平等和自由转换的思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方言传承与保护的升级,推动学生思维层次和认知能力的提升[19]。

参考文献:

[1]上官丕亮,刘焕芳.论“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宪法条款的实施[J].学习与探索,2021(7):82-91.

[2]郑伟芬.保护方言,传承地方文化:在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大背景下保护方言[J].文教资料,2014(27):61-62.

[3]张永哲.语言资源观视域下的陕西方言保护[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27-131.

[4]方颖超.青岛方言中的外来词和古语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5]代显君.青岛方言对英语摩擦音发音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5(24):221-222.

[6]袁浩凤.青岛方言中的两种领属结构[J].语文学刊,2018(5):52-57.

[7]颜峰,姚桂芳.试论方言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J].文化学刊,2009(3):176-180.

[8]李杰.青岛方言的使用现状与保育對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94.

[9]史国亮,周少凯.是谁让“健谈”的方言“闭上了嘴”:华侨大学文学院原院长王建设谈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的辩证关系[J].教育家,2018(37):56-58.

[10]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17)[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534.

[11]董兰国,刘孔莉,李佳敏.文化自信视角下的青岛城市文化建设[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8-21+51.

[12]刘益光.基于库普尔“八问方案”的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的比较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8(3):52-56.

[13]杜鹏举.文化语言学视域下榆林方言的保护与传承[J].鄂州大学学报,2020(6):61-63.

[14]邱莉芹,闫安阳.基于语言生态视域下的连云港方言传承与保护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30-33.

[15]朱晔,焦卓菁.推普环境下的上海方言家庭代际传承个案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98-107+161.

[16]郑清颖.福州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21(6):47-54.

[17]石琳.语言生态视域下的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7(9):140-145.

[18]谷声图书.这里才是青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0.

[19]黄南津,李金阳.普通话的推广与客家方言的传承:基于广西客家方言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1):24-31.

责任编辑:徐 辛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