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协同机制及实施路径
2023-05-30夏红雨黄霞春
夏红雨 黄霞春
[摘 要]公共实训基地伴随着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整个过程,已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立体解析发现,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应当构建协同联动的公共实训基地发展联盟、完善公共实训基地激励与考核制度、打造凸显高端技术技能的示范引领基地、建设信息及时共享与应用的数字化智能化基地、制定与高精产业匹配的职业技能培训统一标准。
[关键词]公共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 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2—0116—07
*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与理论研究项目“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JGD2021099)、2019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行业企业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JK19BZY049)、2020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协同发展视域下高职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K20BZY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夏红雨,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黄霞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二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逐渐形成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与职教样板。公共实训基地涉及技能实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校企合作、就业服务等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早已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实训基地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共实训基地伴随着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整个过程,且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从2000年开始,国家在各省份陆续布局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其中,中国(上海)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正式展开全国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进程。为促进各省份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与文件中,基本上都包含了支持与鼓励公共实训建设的相关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可多方籌集资金,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18年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鼓励各地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建设或者支持企业、学校建设公共性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研发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等公共服务项目,以高水平实训基地带动职业教育和区域行业共同发展和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6部门于2020年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支持各地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实训体系;教育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21年联合发布《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意见》,提出建设3~5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每个城市至少建设一个公共实训基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高水平实习实训中心等。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到2021年3月,我国所有省份均已建有公共实训基地,而且职业教育水平越高的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水平也越高,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性。
2022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加之近年新冠疫情传播对社会经济带来影响,必然要求切实提升公共实训基地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的实效,并重新审视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此外,从本文调研来看,目前我国公共实训室建设与运营还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二是技术技能培训的高端匹配性与产业适应性的低效率;三是培训设施与资源引领示范性的缺乏等。究其原因,在于社会整体对公共实训基地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认识不到位、协同发展理念不统一、实施路径不清晰等。因此,本文从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分析出发,着重探讨“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二、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
受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何在提升公共实训基地育人实效的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须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公共实训基地涉及多个行为主体、多种利益关系、多种社会责任、多种思维理念和多种行为方式,任何单一与孤立的分析都很难对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有清楚的解析,采用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方面的立体解析可能是一个较好选择。
(一)从宏观层面分析,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包含时代性、区域性与育人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公共实训基地必须跟随时代脉搏,主动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并在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服务的过程中为所在区域的经济、产业或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公共实训基地的内涵特征必然包括三个鲜明特征,即时代性、区域性与育人性。
1.时代性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事物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其必定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因此,公共实训基地必须把握新时代的内涵特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回顾、梳理与对比公共实训基地的相关政策,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与2020年颁布的《关于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最具代表意义。从这两个文件颁布的时代背景与要求来看,虽然两者在指导思想、国家政策、经济环境、职业教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但又具有显著的不同。前者的指导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而后者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新时代的公共实训基地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原则,以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己任。
2.区域性
职业教育以满足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与提供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更为直接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区域性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公共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与发展要求。因此,区域性就自然成为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特征,具体表现为与区域经济社会、职业教育等未来发展要求的匹配性,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与现实特征的匹配、区域产业结构现状与转型升级规划的匹配、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规划的匹配、区域产业人才培养与需求规模与结构的匹配、区域人才培训供给与质量提升需求的匹配等等。
3.育人性
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育人,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教育与培养,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公共实训基地的具体任务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等,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结构改革、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夯基助力,其归根到底在于育人。公共实训基地所提供的各项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不管是专业知识的教育,还是职业素养的培养,抑或是技术技能的培训,都需要把“育人”作为根本遵循,注重职业培训与思政教育的同向而行。虽然公共实训基地的职业技能培训没有学校的育人体系那么系统,时间跨度可能较短,但“育人”的初心与使命却是一样的,具体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养、教育理念都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来展开。因此,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必须包括育人性的根本要求。
(二)从中观层面分析,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包含公共性、公益性与开放性
从中观层面来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运营与维护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性资金,其建设与管理机构也绝大部分是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其初衷就是尽可能地为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提供技能提升以及就业的相关培训。可见,公共实训基地已成为公共政策与一种公共物品,其发展必须遵循公共性、公益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1.公共性
从《辞海》《礼记》的解释以及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早期意义上的“公共性”表现为一种朴素的全民性。现代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进而实现、推进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民主、伦理及责任心等方面。可以说,公共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本质特征。公共实训基地本身就包含“公共”一词,其建设的初衷是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开放,统筹兼顾各类就业重点群体,切实为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提供亟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因此,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必须包含公共性。
2.公益性
“公益”一词在我国出现与使用的时间较晚,关于其起源时间有不同说法,或五四运动期间,或光绪年间,但关于“公益”的本质涵义却几乎是一致的。公益常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是公共利益或福利的简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阶段,公益性表现为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为人民服务而不求回报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国民的整体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愿意来培训的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与培训资源。在公共实训基地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免费提供或仅收取成本价或由政府安排专项预算资金,着实减轻了受培训者的经济负担,既让受培训的个人或组织受益,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所以说,公益性应是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原有之意。
3.开放性
“开放”通常是指放开、展开,解除封锁、限制、禁令等,其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来参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放的目的还要加上让更多的人受益。公共实训基地不能有特权思想、本位主义思想,只服務于建设单位或组织内部成员,或只为特定群体服务,而是要在主观上为有意愿的人、单位或组织提供优质服务,并为此创造客观条件。服务公共实训基地需要积极发挥知识、技能、设备、技术等各类资源优势,开发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范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微课、慕课等多种手段,开放服务大门,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为更多的人服务,全力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与受益力度。因此,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必须包括开放性。
(三)从微观层面分析,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包含引领性、差异性与经济性
从微观层面来看,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要避免出现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的闲置或浪费,以及服务质量的低效率与低水平。技术技能与制度层面的引领性,资源配置层面的差异性以及运营成本效益层面的经济性将是保障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其必然遵循引领性、差异性和经济性的特征。
1.引领性
对公共实训基地来说,引领性包括绝对先进性与相对比较优势(即特色优势)。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引导和吸引个人、单位或组织自发自愿接受培训与教育,也要为省内外其他公共实训基地提供可借鉴的示范样板与经验模式,并形成辐射效应。要实现这一点,则必须做到引领性,既包括知识技能、师资水平、设施设备等资源方面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也包括制度机制层面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从本文调研情况来看,各地公共实训基地普遍存在使用效率偏低的关键原因在于引领性不足,从而导致既不能维持现有业务,更不能产生新的引致需求。可以说,引领性是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2.差异性
在公共实训基地体系中,差异性更多表现为资源数量的稀缺性、异质资源的协同性与同类资源的特色优势等。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差异性资源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资源,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公共实训基地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要提高其使用效益,拓展其服务范围与受益面,就必须提高课程资源、技术技能、设施设备等稀缺性、相对高端性或少而精的比较优势或特色优势。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来看,不同公共实训基地的资源投入以及成果产出都须是异质的、协同的、互补的,这样才能实现低成本,也更高效。因此,公共实训基地的内涵特征必然包括差异性的内在要求。
3.经济性
“经济性”通常是指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好的效益。对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经济性”包括整体与个体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上的经济性主要关注政府对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布局、建设规模、资金投入、社会效益等方面;个体上的经济性主要强调前期建设的资源投入,运营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资源使用的合理性以及服务效益的高低。虽然公共实训基地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不能过于计较成本,但是,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需要重视自身的“经济性”问题,否则就会出现资源闲置浪费、重复建设、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低等众多问题。
三、“四位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协同机制
要真正实现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等夯实基础并提供持续支持,必须建立“理念协同-利益协同-资源协同-制度协同”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一)理念协同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清晰、合理、科学、统一的理念能为各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指明方向,并使行为的步调、进度、速度等趋于一致。理念协同可以统一思想,凝结共识。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涉及众多行为主体,每个行为主体由于知识素养、认知习惯、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方面的不同而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想法。当群体在缺乏协同理念指导的时候,群体的具体行为将会多种多样,而这种多样性的行为可能造成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效果,更多的积极与努力也将可能是低效率的,很难达到群体的预期目的。在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营与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谈心谈话、集中学习、会议指导、媒体宣传、理论研究等多种方式,协同各行为主体(包括各级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社区、学员等)的理念,以达成统一认识。例如,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的统一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的一致认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社会责任意识,等等。
(二)利益协同
利益是行为的内驱动因,充足的利益激励是驱动人们行为的核心动力。在我国先秦时代的《六韬引谚》中就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点以及利益的大小深刻影响着个体,乃至群体的行为方式与力度有着经典的阐述。公共实训基地涉及较多利益主体,包括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与公职人员、企业与企业管理者、学生与学生家长等等,不同的行为主体所追求的利益点不一样。企业更多追求的是可见的经济利益,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公职人员更多追求的是考核业绩与政治收益等,学生与家长追求的是知识上的收获与技能上的提升,国家层面更多追求隐性的社会效益與人民福祉。要解决众多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异化和发展阻力,必须进行利益协同,促使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同向同行,凝聚发展合力。需要通过规划、预计、分析等手段对各自的利益点以及利益量进行明确,当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可控因素时,应及时商榷与调整。
(三)资源协同
资源是行为的基础,必要的资源是人类及其组织生存、发展和协作的基本条件。根据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提出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就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而健康企业的资源集合必定是异质的且是协同的。异质资源各自可以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进而成为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公共实训基地本身就是资源的集合体。公共实训基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运行、维护、更新与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注意各类资源,包括货币、设备、土地、人力等这些看得见的资源,还包括很多看不见的隐性资源,比如:信息、关系、知识、服务、时间等等。在资源的投入过程中,需要注意投入资源之间的协同问题,否则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协调各利益主体所投入的资源,尤其需要关注资源异质性的协同,这既包括资源的种类、特性、数量、质量、金额,还包括资源投入的时间、进度与效益等。资源协同既可以形成一定的成本捆绑效益,减少退出协同的随意性,还能兼顾各自的实力与资源禀赋,发挥各自资源的竞争优势,进而夯实发展基石。
(四)制度协同
制度一般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其实质是约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相比于金钱和道德,制度是更为有效的约束方式。制度的本质不仅是约束行为,更是保护利益。就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来说,没有制度的协同,理念协同、利益协同、资源协同等就缺乏刚性约束,各项行为也将变得混乱、无序与随意,公共实训基地“公共产品”的社会属性也将消失殆尽,成为资本逐利的场所与载体。这不仅会损害部分行为主体的利益,还会损害国家利益与整个社会的福祉,无法实现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公共实训基地在建设、运行与发展等具体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关的规章、准则与制度,清晰地界定各个行为主体的责任、利益以及行为规范。在制定相关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创新性地把系列制度相关起来、整合起来,强调并形成制度的协同,这样才能保护相关行为主体和社会整体的利益,进而确保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等预期目标的实现。
四、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公共实训基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根据上述对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与协同发展机制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具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实施路径。
(一)构建公共实训基地发展联盟,坚持协同联动,统筹公共实训基地规范和谐发展
根据目前实训基地的数量以及中央对于各级政府关于公共实训基地的未来建设计划,公共实训基地将形成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体,覆盖众多市县。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抑或是企业直接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都显示一个相同的特征,即根据自身需要来建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运营与管理初期可能未显现突出问题,但是,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会出现产业的转移、企业的转迁、专业的调整、人才的需求变化等情况,那么原来公共实训基地只基于自身需要建设的特点就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学校直接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会根据本校自身专业特色与需要来建设或进行资源配置,专业特色实际上并不具有普及性。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也要求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动态调整,原来的公共实训基地对本校新专业来讲就会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组建一个联盟组织,成员包括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代表、高职院校、个人代表等,坚持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协同联动,通过宏观整体的需要来解决微观个体的矛盾,例如在区域之间、高校之间、企业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东西部之间进行协同联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达到思想统一、行为协同、资源互补、联动调整的效果。因此,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发展联盟是重要的实施路径。
(二)完善公共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强化激励与考核,夯实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基础
制度作为一种刚性约束,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就微观的某个组织来讲,制度通常分为5类,即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与工作条例。科学完善的制度能够夯实其运营、管理与发展等基础,从而降低风险、促进发展及提升效能,有助于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公共实训基地或公共实训基地联盟来讲,同样如此。科学完善的制度既能为公共实训基地具体的运营、管理与发展统一思想,还能规范具体行为,并为其行动指明方向,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完善公共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包括制度制订、制度协同与制度整合等一系列问题。既包括宏观整体层面的顶层设计,如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又包括中观层面的协同制度,如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还包括微观层面的行为规范,如工作条例、考核办法、财务制度等。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特别需要考虑公共实训基地的“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的外部性要求国家制定一些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让积极参与基地联盟的行为主体得到一些利益上的补偿,以增强各参与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中观层面的制度设计特别需要注意理念的协同、资源的协同与行为的协同,分清各自的权、责、利,并制定定期沟通、反馈、协商、研讨及总结等交流制度;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特别需要注意具体行为的禁止与引导,制定考核办法,加强绩效考核,并在精神与物质上给予相应的鼓舞与奖励。
(三)打造示范引领公共实训基地,凸显技术技能的高端优势,提升服务的边际效用
从宏观层面来讲,市场经济就是各领域内市场主体之间各自优势相互角力、此消彼长的过程的集合,具体表现为优胜劣汰,最终达到各项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市场主体的竞争可以看作是其自身优势的建立、稳定、拓展与凸显的过程。可以说,自身优势是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其生存、发展与繁荣的根基与命脉。虽然公共实训基地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属性”,由此会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特征,但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位、公共实训基地的相关政策以及微观运营与管理过程来看,公共实训基地具有明显的竞争性特征。因此,公共实训基地也必须建立、稳定、扩张与凸显自身优势,包括设备、知识、技术、师资、制度、平台等软件与硬件方面的优势,以便在立德树人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优势的分类来看,具体的优势可以分为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两种,获得相对优势要比获得绝对优势容易一些,绝对优势其实也是相对优势的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如果具体分析公共实训基地优势以及其形成过程,会发现公共实训基地本身就具有天然的相对优势基础,这种相对优势在具体建设之前的规划以及项目论证中就已体现,否则,该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是非必要的。当然,这种相对优势并不是固定的,可能会随经济形势变化、经济结构调整、运营不良等原因而逐渐消失。所以,公共实训基地必须在稳定既定基础的相对优势的情况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持续拓展与凸显自身优势,形成更大范围与程度上的相对优势,乃至绝对优势,打造引领示范高地。既让自己不可被取代,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又为其他公共实训基地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实现公共实训基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新、尖的技术技能服务,让被服务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用。
(四)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实训基地,紧跟大数据时代步伐,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与应用
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實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这个时代经济特征的代名词,数字化、智能化与数智化等已成为各类事务的必然要求与发展趋势。从公共实训基地的全面建设来看,其本身就应包括实体层面与数字层面的建设,只是大家以前较为注重实体层面的建设。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这个大潮流中,公共实训基地数字层面的数智化建设既能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障,还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沟通与大数据的分析及应用。公共实训基地的数智化建设,需要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来考虑: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可以统一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数智化平台,将全国各地的公共实训基地连成网络,并对全国公共实训基地信息进行汇总与公开,以便实现国家层面的数智化宏观调控与管理;从中观层面来看,给与各级政府部门相应的管理账号与权限,以便对管理范围内的公共实训基地相关信息进行汇总与公开,同时衔接好区域内的技能培训需求、校企合作需求、就业岗位需求等信息,打造区域内的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科学研究、就业需求、就业岗位信息公开等于一体的数智化管理平台,实现区域内相关资源的调控与优化;从微观层面来看,各公共实训基地在平台上建立网页或链接,采用虚拟实景技术将各自的设施设备、技术优势、师资情况、制度要求、实操场景、校企合作、科学研究、社会培训等信息或优势进行介绍,同时增加碎片化数字资源的建设等。公共实训基地的数智化建设,既能全面展示自己,扩大自身影响力,还能加快供需之间信息的沟通速度,拉近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距离,从而全面提升其社会服务功能,实现预期目标。
(五)制定职业技能培训统一标准,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提升高精尖产业的匹配性
公共实训基地的根本目标是助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关于提升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也相继明确了这个根本目标。客观来讲,当前社会的就业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低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过剩,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紧缺。公共实训基地要促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则必须调整职业培训技能结构,并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高端性。目前,我们国家并没有对公共实训基地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定统一标准,从而导致各公共实训基地在具体培训过程中缺乏标准遵循,以致职业技能培训出来的高端人才很少,从而降低了公共实训基地对“高、尖、精”产业的匹配性。可以说,高素质技术技能的“高”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以及低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过剩,从而进一步表现为微观上的高职毕业生的适应性偏低、薪资水平较低、发展机会较少、社会认可度较低、就业低端化现象,以及宏观上的高职教育与产业高端需求的匹配不足以及低端需求匹配过剩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应当制定统一的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培训标准,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情况以及企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等情况适当调高培训标准,以便加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进而提升其对“高、尖、精”产业或企业的匹配性。
参考文献:
[1]沈国清,程君青.高职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6):73-77.
[2]夏红雨,刘艳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2):22-24.
[3]余志刚.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功能定位、类型模式及优化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3):12-17.
[4]张海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实训基地:对国内五种典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9(36):38-42.
责任编辑:贺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