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教育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与路径

2023-05-30张永宁相丁心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外语青岛能力

张永宁 相丁心

[摘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青岛市的国际社会影响力,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指示的需要,更是青岛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象的需要。选择以外语教育为研究视角,梳理青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和不足,明确加强青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驻青高校外语教育的使命担当。以青岛市为例,运用“5W模型”理论,以“五个结合”为主线,分析高校外语教育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具体策略,提出高校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传播能力 外语教育 国际传播人才 5W模型 青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2—0110—06

*本文系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高校外语教育提升青岛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SKL21 0105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永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相丁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義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指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青岛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品格,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市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办,是青岛迈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的一大标志,对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次极大的提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明确要求在2035年基本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加强青岛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指示的需要,更关键的是,通过青岛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形象,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要求。

对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国际都市,青岛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如国际化形象定位过于“碎片化”,尚未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国际城市形象;缺乏“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充足渠道,国际传播覆盖面不广、手段相对单一、平台不够丰富,缺少具有公信力的国际传播平台和媒体栏目。在国际化的语境中,青岛要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如何挖掘青岛本土文化中的精神和价值,如何将本土文化与国际社会接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新模式,是青岛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此之前,学者们从文化旅游资源、城市文化资源、新媒体影像艺术、文旅融合、教科合作等多个方面,对青岛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探讨[1-3],但从外语教育视角对青岛市国际传播能力展开深入讨论和研究的相关文献尚不多见。因此,本文选择以外语教育为研究视角,明确了加强青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驻青高校外语教育的使命担当,运用“5W模型”理论,以“五个结合”为主线,提出高校外语教育提升青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具体策略,探讨青岛市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具体路径。

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青岛外语教育的使命担当

国际传播是在国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带有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的行为主体包括民族、国家、地区和城市等。简单地说,国际传播的行为主体进行国际传播活动具备的能力即国际传播能力。从专业视角看,国际传播能力具有更为丰富的特定内涵。姜飞认为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运用各种渠道、手段,将国家政治制度、价值观、文化向接受者传递的能力[4]。文秋芳对此的定义更加具体明确,国际传播能力是政府或代表国家意志的传媒,以话语为媒介,向世界宣介本国的文化和历史、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等的能力,以此来提升本国的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5]18。可以这样认为,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外传递本国家、本地区、本城市的政治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样貌等,以塑造正面形象、促进国际认同为目标的能力。国际传播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决定了其被国际社会认知、认可的程度,对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开展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对外合作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6],明确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只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能展现出真实的中国。中国声音难以在世界范围内被有效传播并得到广泛认可,关键在于中国没有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缺少国际传播人才支撑。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善于用国际话语体系传播中国故事”“大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细化境外目标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7]。不解决国际传播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中国声音“卡嗓子”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语是重要的语言桥梁。除了本身的人文属性和工具属性之外,外语教育所带有的政治属性也不可忽视。在“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背景下,如何树立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改变“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状况,是目前外语教育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重点难题。提高青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水平,树立青岛市良好的国际形象,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必须发挥外语教育的独特性作用。

青岛是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肩负着推动文化交流、塑造大国形象、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大责任。当前,青岛市亟须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的国际传播队伍。对青岛来说,建设国际话语框架体系和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大批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和青岛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是面向未来的、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性工作。这正是青岛高校外语教育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和紧迫任务,是青岛外语教育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挥作用的重要切入点。

三、高校外语教育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策略

美国政治学学者拉斯韦尔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人类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5W传播模式”,明确提出传播过程的五大要素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客体和传播效果。国际传播的主要载体是语言,做好国际传播离不开合理的话语表达,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前提是语言相通。高校外语教育在国际传播内容建设、渠道打造、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提出加强青岛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五个结合”策略,以促进驻青高校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可行措施。

(一)传播主体: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建设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国际传播需要具备运用外语进行采、写、编、译、播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不等于简单的语言人才培养,仅有语言优势难以完成国际传播任务,需要加快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青岛市重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2015年,国内外数百名代表齐聚青岛,就培育外语、外事、外贸人才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战略行动研讨会议;2018年,青岛市承办了全国外事翻译系统联席会,31个省市外办的120名代表共同探讨了外事人才队伍建设和翻译技能提升问题。

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和青岛市的工作重点进行超前规划、动态调整。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摸清青岛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包括各语种人才数量和语言水平、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外语研究能力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青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制定引进、培育、留住、用好优秀人才的政策,打造面向青岛、服务青岛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壮大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青岛高校要结合学校特色、对接青岛城市需求,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找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探索跨学科、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对国际传播人才进行分层、分类培养管理。高校外国语学院要发挥“排头兵”作用,主动作为,加快培养一批谙熟国际规则、了解本土需求的外语人才,使其能够承担起对外沟通交流、塑造城市形象的重任,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青岛故事。

(二)传播渠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打造青岛国际传播旗舰品牌

加强国际传播渠道建设,对城市推进国际交往至关重要。现代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巨大支持。可以依托青岛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和硬件优势,大力开发数字化技术,综合运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多种媒体,打造青岛外宣旗舰媒体平台。开设多语种对外宣传网站,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矩阵,构建海外传播的新阵地,形象、直观地介绍青岛的经济发展、人文地理和地方特色,让世界了解更加真实、立体的青岛。鼓励在青外籍人士、自媒体大V等走向国际互联网,推动青岛市级外宣网站品牌化、国际化,加快打造青岛国际传播中心。鼓励青岛高校学生利用外语特长,提供涉外志愿服务,将青岛特色文化推向世界。例如,中国石油大学“桥贯中西”志愿服务队、青岛大学“外事帮”青年志愿團,这些都是外语专业学生服务青岛外事工作的知名品牌,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俄联合军演等一系列涉外大型活动中,很好地展现了青岛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值得在高校中进行推广。

(三)传播内容:中国故事与青岛故事相结合,增强青岛国际传播的有效供给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向世界介绍青岛时采用客体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述其感兴趣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要发挥高校外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打造“青岛文化多语种语料库”,站在受众国的角度进行语言组织,对传播内容进行规划,多语种、全方位地展现青岛发展的历史和成就,丰富“一带一路”故事跨语境本土内容。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围绕中医文化在“一带一路”俄语区国家传播展开调研,构建了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传播模型,为中医文化走向世界寻找新的路径和方向,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同时,要抓住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强地方媒体与高校的协作,联合国际企业和留学生,创立具有青岛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挖掘本地人文资源,以地方视角来阐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以国际化形式讲述青岛、报道青岛,塑造正面的青岛形象。采用政府主导外宣、企业主体运营的形式,提高媒体运营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采用音、视、网、报、刊等手段,从生活、科技等视角多方位展示青岛,丰富青岛形象的内容供给。

(四)传播客体: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扩大青岛国际传播的有效需求

国际传播的对象主要是国外政府、国外民众以及海外华侨。应根据国际交流对象的特点,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的目标群体。“走出去”就是发挥青岛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孔子学院来推广中华文化,展示中国自信、青岛形象。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现有的孔子学院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强化对青岛特色文化的浸润式宣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反映时代特点的青岛文化走向世界,赢得当地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现代化青岛的认同。“请进来”就是利用青岛高校的优势资源,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国外合作办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吸引更多外国人来中国、来青岛,亲身体验中国文化之美,扩大青岛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实践证明,举办国际会议是“请进来”的有效途径。高校要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为契机,充分利用青岛的地域优势,进一步扩大城市影响,构建国际学术交流高地,让青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必选之地;做好对外传播策划方案,将青岛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融入学术交流全过程。

(五)传播效果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增强青岛国际传播媒体的公信力

衡量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水平,既要看实力,又要看过程,最终还是要看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要突出媒体国际公信力的核心指标。核心指标的制定要兼顾传播的力度和接受的程度,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8]。要从“说了没有”“听了没有”“信了没有”等方面来分析传媒在国际舆论中的发声,以及外媒对报道和转述的态度。其中,第一步“说了没有”,就是青岛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发声情况,看其是否掌握了足够的话语权;第二步“听了没有”,就是青岛声音、青岛故事是否引起了传播对象国政府、民众的注意,可以采用定量方法从被国外主流媒体转载或引用情况来考察;第三步“信了没有”,就是观察外国媒体对青岛的报道是正面的、中性的还是负面的。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要从“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信”出发,考虑“讲什么中国故事、对谁讲中国故事、如何讲中国故事”,进一步思考青岛国际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既要“以我为主”建立国际传播的话语权,也要充分考虑传播对象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还要与当地主流媒体进行充分沟通与合作,从中找到传播青岛故事的最佳切入点。

四、驻青高校外语教育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路径

在青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驻青高校应当切实担负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使命,根据青岛市的现实需求和未来规划,确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向、领域和重点。目前,驻青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大都设有英语专业,其他语种设置集中在日语、朝鲜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相对较少。现有外语人才难以满足青岛国际传播的巨大需求,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所急需的小语种人才更为缺乏。受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国际传播所急需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人才培养和国别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因此,青岛外语教育要更新教育理念,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原则,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普及型人才方面下功夫,促进国际传播人才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在本土化、精准化上做文章,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发挥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加强专业教育改革,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国际传播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仅仅凭借语言上的优势无法做好国际传播工作。至少需要融合语言专业、新闻传播专业和特定专业[9],“语言+专业”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的学科体系比较完整,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必须重视外语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主动与新闻传播、政治学、历史文化、大数据、新媒体等相关学科专业紧密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跨文化交际实践平台,共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调查发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动适应国家能源国际化战略,俄语专业实施“俄语+英语+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石油专业开设了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辅修班;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成立了“语言大数据创新实验班”,培养既懂语言、又懂智能技术的人才。这些案例都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成功实践。对于新闻传媒类专业学生,在进行外语教育时首先要重视强化对学生外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引导学生从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了解本质,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对于外语类专业学生,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学习、工作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引导他们思考自身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思考青岛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使命感。鼓勵外语类专业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增加第二辅修专业,掌握第二外语,以此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对多种语言的需求。

(二)发挥大学外语教育的优势,突出课程思政功能,让更多大学生传播中国声音、讲好青岛故事

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应从战略层面系统性提升全民参与国际传播的能力,特别是吸引更多高校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能够讲述青岛故事的微主体。这正是外语教育培养“普及型国际传播人才”的目标。从国家层面制定国家形象和公民国际传播素养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相关政策,培育全民对国情、对国际的认知能力,提升国际表达能力[10]。通过大学英语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在战略层面是十分必要的,在操作层面也是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是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借鉴世界文明、开拓国际视野的重要渠道。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过于重视外国文化输入,在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方面严重缺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特别强调,大学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明确大学英语教育的政治属性,是大学英语教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而进行的重要改革导向。鼓励高校通过大学英语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面向所有专业学生提供国际传播通识教育、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引导教师积极挖掘、探索课程思政资源,将价值引导融入知识学习当中,培养学生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的使命感,实现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传播能力的双向提升。例如,青岛理工大学以课程思政为背景,探索地域文化如何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基于“产出导向”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将青岛地域文化有效嵌入教学实践,将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对青岛文化的自信,提高了学生对外传播青岛文化的意识,从而实现了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教学目标。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三)发挥在华外国留学生和海外中国留学生的作用,推动青岛国际传播向海外本土传播转型

当前,“本土化”已然成为国际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主要战略,中国的对外传播正处于从国内制作向海外本土化转型的转变期[11]。把宣传阵地设在国外,实现传播机构和传播人员的本土化,采用“全球内容+本土内容”的模式,在本土化中隐含要传播的信息和价值观;在目标国家通过境外分公司进行业务运作,以达到业务本土化;与本地传媒合作,借助外媒的影响力解决对外传播中遇到的障碍。实现海外传播本土转型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足够的通晓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国际传播人才,可将在华外国留学生和海外中国留学生作为可以依赖的传播主体。文秋芳提出,中国需要的国际传播人才不能仅限于懂外语的中国人,还要包括懂中文的外国人[5]18。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对中国有真实而深刻的体验,可以使其在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发挥独特作用。青岛高校要制定持续发展留学生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着力培养中国文化交流传播使者,让留学生更加了解青岛、热爱青岛;引导他们回到自己祖国后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本土化桥梁,用母语讲好更符合当地口味的青岛故事,如此更容易获得同胞信任和认可。这样就能把在华留学生从国际传播的受众有效转变成国际传播的主体或潜在主体。

数以万计的海外中国留学生是宣传中国形象、推动国际传播本土化的有生力量。政府要关心和重视海外留学生群体,特别是山东籍、青岛籍的留学生群体,及时发布青岛动态,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充分了解青岛的发展成就和光明前景,让他们在国外用对象国本土化的语言、本土化的方式、非官方的渠道,向身边的外国民众和华侨推介青岛、宣传青岛,扩大青岛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让更多外国人选择来青岛学习、旅游、投资,提高青岛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这不失为一种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新思路。同时,让更多中国留学生了解青岛、喜欢青岛,吸引他们回国后将青岛作为就业、创业的首选,这也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成就。

(四)发挥高校外语智库的作用,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国别研究,增强青岛国际传播的针对性

必须承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当前国际舆论场仍然由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掌握着话语权。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传播理念、传播技巧、话语体系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滞后与不足,受众针对性不强、国际传播效能不高,迫切需要建构一套能够抵抗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12]。话语体系不仅要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而且要站在传播客体的视角、以其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述,让国际受众能听懂、能接受,这样才能将中国的价值观传递给国际受众,增强国际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掌握传播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了解当地大众的真正需求,并掌握对象国的传媒状况,实现国际交流的“一国一策”。青岛高校外语教育具有良好的学科平台,在对英、日、韩、德、俄等国家的国别研究方面积淀了深厚的研究基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驻青高校有6个研究中心(基地)入围“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名单。当前,青岛高校要发挥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等方面发挥好智库作用。做好本土文化研究和其他國家文化研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为推进青岛形象走向世界提供精准化指导。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统筹高校外语教育资源,重点建设具有鲜明青岛特色、服务青岛文化走出去的多语种平行语料库、国际传播案例库,进一步研究与青岛密切联系的国家、地区,实现分众化、有针对性地传播,坚持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展示积极友好的青岛形象,推动青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朝着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越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越是要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合作共赢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构建和谐的国际环境。青岛要主动围绕党的二十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充分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形象。青岛高校外语教育要围绕青岛市的发展目标,主动适应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趋势、新要求,积极深化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智库服务,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国际传播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新内涵,在全面提升青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高校外语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月琴.“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文化传承与国际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12):234-239.

[2]李丹丹,公静.文旅融合背景下青岛国际时尚城形象传播力提升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0(5):102-104.

[3]杨丹.做好国际传播,促进城市开放[N].青岛日报,2021-08-01(4).

[4]姜飞.新阶段推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性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5(6):109-116.

[5]文秋芳.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3):17-2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7.

[7]王艳.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基于“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调查问卷[J].对外传播,2019(4):47-50.

[8]郭光华.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147-151.

[9]文秋芳.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2):23-31.

[10]范红,张毓强.系统重构与形象再塑:中国国际传播新形势、新任务、新战略[J].对外传播,2021(7):63-67.

[11]胡邦胜.我国对外传播需实现四大战略转型[N].学习时报,2017-04-17(2).

[12]朱戈.新形势下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路径[J].中国出版,2016(8):11-14.

责任编辑:连 刚

猜你喜欢

外语青岛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青岛明月申牌?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