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研究:述评及展望

2023-05-30熊小青冯清林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述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熊小青 冯清林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开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任务越发紧迫。梳理近两年国内学界对“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共同富裕”以及“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研究状况,掌握这一重大任务研究的前沿动态,能够深化对共同富裕研究成果和不足的思考与展望,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述评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2—0025—08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推进乡村善治的中国逻辑及其实践进路研究”(项目编号:18BKS127)、赣南师范大学招标课题(人文社科)“习近平‘人民江山论的理论逻辑、实践进路及其原创性贡献”(项目编号:2021xJ2x01)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熊小青,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清林,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作出“当前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的指示,明确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实践来看,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来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是今后理论界、学术界研究我国发展问题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学术界在“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厘清共同富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未来研究思路,对深化共同富裕研究、明确共同富裕建设思路和实现路径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什么是共同富裕:对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以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1]142这一重要论述为起点,从共同富裕的目标、基础、对象、内容、标准、过程和方式等方面深刻揭示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和发展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道路。贫穷和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学界认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马建堂基于“社会主义本质”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根本要点”[2]等系列观点;杨渊浩则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当成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内涵、完善迈向共同富裕运行机制的理论基础[3]。

(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生产富裕

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共同富裕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学界普遍认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依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仰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尹俊等人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依赖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条件,共同富裕不可能与低生产力水平并存[4]。柯艺伟等人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在此基础上社会产品和物质财富极大丰裕。只有在发展水平、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科学有效地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否则就是“共同贫穷”和“一齐落后”[5]。

(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对象:全体人民

从享有主体而言,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共同”是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与价值宗旨,强调覆盖面是全体人民。毛泽东同志曾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富”和“强”作出解释:共同的富、共同的强是全体都有份。学界围绕共同富裕的全民性,进一步阐释了“共同富裕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富裕”这一论断。张爽基于“共同富裕的价值起点是生活于历史現实当中的人”的原理表明共同富裕是“对于一切个人的全面且普遍富裕”,认为“一切所有人的全面且普遍富裕”就是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和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6];吴忠民提出“构建共同富裕社会”理论,指出这一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也是促成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内容[7]。

(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容:物质与精神全面富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要促成人的物质生活富裕,又要促成人的精神生活富裕,是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协调统一。学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阐述,认为共同富裕不能仅是物质层面富裕,而应是社会各要素的全面跃升,既包括人生存的基本物质所需,又涵盖人发展的另外所需,集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于一体。比如,周泉和刘同舫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着力点,鲜明指出“共同富裕既要追求物质层面的财富涌流,又要追求精神层面的境界提高”[8];杨煌则列出共同富裕除物质富裕之外的“人的生活富足、精神自信、社会和谐、环境宜居”并表明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9]。

(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标准:富裕程度和层次适度差距

共同富裕不是指总量富裕、平均富裕、同等富裕或同质富裕,而是普遍富裕基础上有适度差别的富裕。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始终存在一定差异性和特殊性,无法做到人口巨型的同等化、同步化或平均主义。钟春平等人指出,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同步同等富裕,真正的共同富裕应该是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富裕,是有向上流动的畅通通道的富裕,是能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行列并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富裕[10];韩保江也强调“共同富裕的渐近共享共富”,并表明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存在差异性[11]。

(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先富带后富并逐步达成共富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过程。随着中国改革与发展事业进入新阶段,必定会有一部分人、地区和行业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要通过先富的人、行业和地区的示范效应实施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断使更多的人、行业和地区走向富裕。尹俊等人以“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为认识论,得出了“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步均等富裕,只可能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帮助后富的方式逐步实现”的结论[4];何畏则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了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又实现共同富裕选择了“先富带后富”的分配政策,指明当前推进共同富裕必然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人、行业和地区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全员富裕[12]。

(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方式:共情共建共治共享共富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成“共情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共同体。“共同”既要求富裕的受益对象是全体人民,又要求参与对象也是全体人民,共情共建共治才能共享共富。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相互帮扶、共建共治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过程。学界认为,共同富裕必定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只有“共情共建共治”才能更好地“共享共富”。杨文圣提出“共有、共建、共享才是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13];郭晗等人根据“共建”和“共享”两个因子建立坐标系,得出“少数人共建+少数人共享”“少数人共建+全社会共享”“全社会共建+少数人共享”和“全社会共建+全社会共享”四种组合,在分析四种组合性质的基础上指明“全社会共建+全社会共享”才是最优组合,并要求统筹全社会共建与全社会共享,在全民参与中推进共同富裕[14]。

二、为什么要共同富裕:对共同富裕生成逻辑的研究

近年来,学界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等重大命题来把握“为什么要共同富裕”,从而阐明了“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历史文化逻辑、实践逻辑及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和对共同富裕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唯物史观揭示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历史必然性和阶段性,以政治经济学阐明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预见共同富裕实现的愿景。关于“为什么要共同富裕”,学界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时代变迁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实现了守正创新,认为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立场、原则、价值和目标的继承与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本质属性,是让“共同富裕”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空想变成现实的过程,是新时代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实践。诸如“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等一系列原理为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张爽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追求,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还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拆分为“价值起点是现实的人”“价值导向是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平等发展”“价值旨归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根本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更幸福”[6];吕小亮等人点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和“探索实现共同富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三大贡献,还强调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观的继承与发展[15]。

(二)历史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还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思想因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宝库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共同富裕思想积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共同富裕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的美好向往。學术界认为,共同富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的继承与创新,尤其“大同”“均平”等思想铸就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文化生成逻辑。曹京燕等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出“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答案,认为共同富裕的思想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无论是统治者还是黎民百姓,都对“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充满热诚向往和深沉追求[16];白龙等人从《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封建君主制的“均贫富”口号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中找到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的向往,指明“自先秦迄,共同富裕的思想便已徜徉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17]。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的实践探索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探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学界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那就是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实践中汲取共同富裕思想的养分。裴广一等人认为,共同富裕思想从萌发、创立、完善、创新到实践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中[18];阳芳等人从百年党史看共同富裕的实践,指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让广大人民坚信共同富裕理想最终必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19];欧健更是直接把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理解和追求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并描绘出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现实图景[20]。

(四)现实逻辑: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来源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关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9。从国内来看,我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改革开放以来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当前已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从国际上看,在全球发展不平衡、局部冲突不间断、后疫情时代矛盾交织等世界乱象下,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彻落实人民至上,以“中国之治”治“世界之乱”。胡鞍钢等人从政治保证、经济基础、发展阶段、主要途径等八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当前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条件,肯定了当下推进共同富裕的时机和条件已备好[21];张慧君等人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制约因素[22]。

三、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对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研究

针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学界围绕党和国家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建设思路和指导意见,探寻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和方案。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17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将共同富裕上升到党的执政方略的高度。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有效结合。学界统一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放在推进共同富裕路径的首位,并要求强化党的思想理论学习,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燕连福等人认为,“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不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的首要任务和要求”,要以加强党的政治方向引领来确保共同富裕建设道路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要以自觉加强党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理论、政策方针的学习来将党的先进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理论武器,要以发挥党的组织力量来推动党对人民精神生活建设的领导落地生根[23]。

(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依赖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实现共同富裕要把推进高质量发展置于首位,要紧紧扣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斷“做大做强蛋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那么一定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学界普遍认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恰逢其时。何显明认为,要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践,要让全体中国人民普遍摆脱对物的依赖性,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也是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的客观需要[24];蒋永穆等人则强调通过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并要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效,维护其可持续性发展,守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又好又快实现共同富裕[25];张占斌等人也以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为理论出发点,说明经济发展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构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基础,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效创造分配所需的社会物质财富,并就此提出“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与需求两侧同步发力,又必须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的方式促进共同富裕”的具体措施[26]。

(三)促进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战略方向

社会主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学术界普遍认为,实现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一方面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推进“五位一体”综合发展和全面提升,实现全方位、多维度和高水平的富裕。方世南根据新阶段的实际情况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将经济建设推动的物质文明、政治建设推动的政治文明、精神文化建设推动的精神文明、社会建设推动的社会文明和生态治理推动的生态文明紧密联结起来并促成它们协调发展[27];屠静芬等人把“坚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同发展”具体展开为“不断促进全体人民生活充裕、精神自立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安定和睦、公共服务普惠”,最终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富裕的目标[28]。

(四)夯实群众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的磅礴伟力

实现共同富裕不能脱离人民,必须坚持人民立场这一基本政治原则,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和首创精神,统筹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在全民参与中推进共同富裕。学界指出,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限度激发民力,促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和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林贤明等人认为“全民富裕”事业的成功取决于全体人民齐心协力和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用实干构筑创造共同富裕的平台[29]。罗明忠认为,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要以“发展是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为总基调,以“人人参与、共建共享”为基本要求,以“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帮助后富”为实现机制。一方面,要不断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有效的发展激励,强化“机会公平”,给更多人创造公平创富的环境和推进阶层、收入合理流动;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氛围,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普惠性配套政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保障人民在勤劳创新致富过程中获得有效激励和成果[30]。

四、述评与展望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领域宽泛、成果丰硕,随着共同富裕工作的具体推进和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我们对共同富裕这一重大议题应坚持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加以学习和研究,既要总结、吸收学术界的前沿成果,又要从中发现问题,结合当下实际,深化对共同富裕研究的思考与展望,推进共同富裕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述评

1.研究成果丰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近年来受关注度较高的学术研究议题,国内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研究的成果丰硕、学科领域广泛、观点新颖。在中国知网以“共同富裕”为主题,将时间限定为2021—2022年,学术期刊来源限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进行高级检索,得出2407篇核心学术期刊论文。根据2407篇核心期刊论文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可知,主要主题排名前5位的是“共同富裕”(1022篇)、“中国共产党”(147篇)、“乡村振兴”(111篇)、“中国式现代化”(73篇)、“高质量发展”(72篇);学科分布排名前5位的是“经济体制改革”(957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599篇)、“农业经济”(423篇)、“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61篇)、“金融”(120篇)。具体数据如图1、图2所示。

自2021年至今,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虽多,但缺乏研究前沿的归纳整理,因此有必要对近两年国内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研究的丰硕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从研究相关主题上看,近两年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题分布广泛,围绕“共同富裕”这一主题本身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理论与实践、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相对较多,表明“共同富裕”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挑战、新目标得到学界、理论界的深入研究。学界、理论界对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新内涵、新难题

和新路径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详细探究。从学科分布上看,学术界近两年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相对集中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农业经济”“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金融”“中国共产党”等人文社科和经济金融板块。这契合2021—2022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遵循新发展阶段的国情民情,把握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基础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针对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重要任务,如何在实践中迎接挑战、实现目标,如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学界、理论界基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进行了深入探讨。可见,学界、理论界都能理解和把握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能够基于全国上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充分估计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系统解答和阐释这一重要命题,不断夯实这一命题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通过梳理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学界对共同富裕的内涵、生成逻辑以及实践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有效探索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下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2.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存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四个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内容存在较多重复论述。大部分后来学者还是重复以前学者关于共同富裕研究的内容,还有一些是对其他学者文本观点和表述的碎片化拼接,研究内容趋于同质化,缺乏联系性和创新性。

二是研究方法的灵活性有待提升。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以党和国家出台的指导意见、颁布的政策文件及期刊论文为主,以此获得第二手资料,嚼别人嚼过的内容。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研读文本很重要,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但研读文本之后,需要融入时代、社会、群众的烟火气息。较多研究成果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撑和基层群众真实的观点心声,缺乏自变量和因变量比较、实地考察和纵向横向比较,研究内容较为抽象、片面和空洞。

三是研究思路泛化。近年来,关于共同富裕研究的成果缺乏对不同主体、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作用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以普通大众视角或者某个群体的特定视角来看待“共同富裕”还是相对空白区。“共同富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求大众厘清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但不能把大多数研究注意力集中在内涵、逻辑和路径的分析阐释上,需要对基础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如共同富裕与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共同富裕与国有企业、共同富裕与基层政府、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

四是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共同富裕”任务的复杂性、多样性、艰巨性除了受到国内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影响之外,还深受国际局势变动、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如俄乌冲突、5G革命、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公共危机,对我国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这些在近年来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中较少涉及。

(二)展望

针对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共同富裕研究存在的显性不足,接下来学术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要厘清“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研究脉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如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相關建设思路、指导意见和做法原则,当前也已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为此,学术界、理论界有必要厘清进入新阶段以来党和国家推进共同富裕工作开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脉络,为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二要推进共同富裕的动态性研究,把握“共同富裕”的阶段性,聚焦新阶段、新实践,增强历史意识、问题意识、大局意识。要把共同富裕当成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一要把握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下对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梳理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下针对共同富裕提出的政策、原则、方法和经验;二要掌握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行业在共同富裕推进进程中的变化发展情况,从新发展阶段的主体、前提、原则、节奏安排和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多维度、深层次地把握共同富裕的新内涵、新困境和新路径。既要把握国内定量要素条件和变量要素条件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也要把握国外国际和平、能源赤字等动态;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又要从社会整体出发,从历史发展轨迹出发,接通古今、放眼世界,要有立足现实的开放性研究视野。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研究,要把握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阶段性、开放性和特殊性,既要理论创新,也要实践创新。

三要把握“共同富裕”的多主体性,统一大众思想和路径。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我国14亿多超大规模人口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看到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和面临的危机挑战,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情绪和舆论。推进共同富裕,本来就不是某个特定主体的任务,而是多主体的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没有主体的假定与特定,只有主体的主动与被动。在研究共同富裕问题上,要重视统一多主体的思想认识,要注意我们的话语体系,要调动各层面、各领域、各主体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每一位劳动者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也需要每一位学者对其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让共同富裕理论研究跟上实践的步调、时代的步伐和人民的需求。

四要丰富和改进共同富裕的研究方法手段。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高速发展,为共同富裕的研究方法带来了技术性革命。可以以此为契机,以问卷调查、深入基层各领域各行各业各群体实地调研走访的方式,收集各项指标和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掌握第一手材料,再利用现代分析和数据统计技术进行整理归纳,应用于研究成果中,让研究更接地气、内容更丰满、事实更具说服力。

五要打破国际国内、城乡、东西部的区域限制,加大研究合作力度、深度和广度。加强国内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等重要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国内外各级、各行业、各学科学者研究的学科交叉,特别是从社会政策、人口变化、法律保障、生态文明等多维度进行共同富裕协作研究,在构建共同富裕完成标准的评价体系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关制度上深化合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马建堂.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J].智慧中国,2022(6):6-9.

[3]杨渊浩.迈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J].探索,2022(5):68-78.

[4]尹俊,秦子忠.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思路[J].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2,1(3):74-88.

[5]柯艺伟,张振.论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与核心要义[J].社会主义研究,2022(4):86-92.

[6]张爽.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路径[J].理论视野,2022(8):64-69.

[7]吴忠民.论“共同富裕社会”的主要依据及内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6):83-92+164.

[8]周泉,刘同舫.中国共产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认知与价值追求[J].探索,2022(5):165-176.

[9]杨煌.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与追求[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6(9):23-37+102-103.

[10]钟春平,魏文江.共同富裕:特征、成因及应对措施[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1(6):38-45.

[11]韩保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逻辑、内涵与路径[J].理论视野,2021(11):61-67.

[12]何畏.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中国智慧[J].南京社会科学,2022(3):8-14.

[13]杨文圣,李旭东.共有、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1):10-16.

[14]郭晗,任保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实践历程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2(7):16-25.

[15]吕小亮,李正图.中国共产党推进全民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研究[J].消费经济,2021,37(4):13-19.

[16]曹京燕,卢忠萍.新形势下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2):189-196+256.

[17]白龙,翟绍果.“天下大同”与“天下共富”: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J].西北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2):83-92.

[18]裴广一,葛晨.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与实践启示[J].学术研究,2021(12):11-18.

[19]阳芳,刘慧敏.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3):13-22.

[20]欧健.共同富裕:历史方位、现实图景与实现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1):1-13.

[21]胡鞍钢,周绍杰.2035中国:迈向共同富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22.

[22]张慧君,杨勇.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现实图景与实践路径[J].企业经济,2022(10):46-53.

[23]燕连福,王亚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发展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1):1-9.

[24]何显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J].浙江学刊,2022(2):4-14.

[25]蒋永穆,谢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1(4):15-24+2.

[26]张占斌,毕照卿.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进路、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5):31-44.

[27]方世南.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价值和路径[J].学术探索,2021(11):1-7.

[28]屠静芬,曹珍.新时代共同富裕三维探析:内涵、价值、路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8-24.

[29]林贤明,李建平.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的关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6):1-10+108.

[30]罗明忠.共同富裕:理论脉络、主要难题及现实路径[J].求索,2022(1):143-151.

责任编辑:徐 辛

猜你喜欢

述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