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被爱的印记可以疗愈创伤

2023-05-30陶新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

关键词:儿童创伤;亲子关系;爱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1-0053-03

一、个案:我的妈妈原来是爱我的!

很多年前,一位来自日本的心理专家在北京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展示了一个案例研究报告,让现场所有的人都大为感动。他帮助来访者找到了被妈妈爱过的经验,成为疗愈的转折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寻找被爱的印记,能够让当事人重新感受到在人生成长历程中被爱的记忆或经历的被爱的事件,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找回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疗愈童年的创伤。

这个案例故事是这样的,心理专家通过内观治疗的方法帮助来访者回忆过去的成长经历。来访者C(女)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存在问题,被父亲送来做咨询。她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自己成长历程中缺少母爱,因为妈妈是重症精神病患者,长期住院。在C的记忆中,妈妈从来没有照顾过她的生活,妈妈是家庭的累赘,妈妈缺席她的成长,是不负责任的,她恨妈妈。

于是咨询师引导她回忆,“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有没有一个人像妈妈一样爱过她,照顾过她?”她想起来,小学班主任对她很好,于是咨询师就让她回忆与这位班主任交往的过程。她想起了许多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学校运动会时,因为父亲要出差,不能参加她的运动会,运动会中的亲子活动项目就不能参加,她非常难过。运动会开始的时候,她一个人躲进了厕所,但是班主任到处找她,把她从厕所里拉出来。班主任说:“今天我就是你的家长,我和你一起参加所有的活动。”原来爸爸出差前拜托了班主任,班主任真的陪了她一天,和她一起参加了所有的活动,她真的好开心。而且那天中午,她还和班主任一起吃了午饭。因为在学校运动会中,全体参会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一起在操场共进午餐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她想起中午吃的午饭是她自己从家中带来的,不是班主任带的。咨询师询问是谁帮她准备的“午餐便当”。她想不起来了,但是说肯定不是爸爸做的,也不是自己做的,那是谁做的呢?

在咨询师的启发下,她忽然想起,那天早上上学的时候妈妈拿着便当在家门口送她出门的情景。妈妈是长期住院的,怎么会在家呢?她慢慢想起了,爸爸离家时说过,妈妈会回来帮她做运动会的“午餐便当”。妈妈是重症精神病,每天服药后大多数时间在睡觉,但是那天妈妈为了给女儿做运动会的“午餐便当”,提前一天停药回家,在家里坐了一整夜。妈妈因为不服药就不能睡觉,直到天亮妈妈为女儿做好了便当送到门口,看着女儿去上学,然后妈妈又回医院去了。

来访者C回想起这个情节时大哭,她忽然发现自己错怪妈妈了,妈妈是很爱她的,妈妈即使病重,也坚持回来为自己的女儿做了学校运动会的“午餐便当”。妈妈要做这个“午餐便当”,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而这么多年来,C一直责怪妈妈是家庭的拖累,妈妈不爱自己,她也从来没有去医院看过妈妈。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来访者C开始重新回顾自己与妈妈的点滴交往,对自己错怪妈妈后悔不已。

这次咨询之后,来访者C有了许多改变,她感觉到妈妈是爱她的,她自己是有母爱的,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她并且第一次主动去医院看望了自己的妈妈,之后她的人际交往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也有了显著好转。

二、个案:我的亲生父母为什么不要我了?

这种帮助当事人寻找被爱的感觉、经历,叙说当事人自己被爱的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疗愈方法。很多咨询流派都有类似的方法,利用来访者被爱的经验疗愈来访者自身的创伤。这种从前被爱、被呵护、被重视的经验是来访者重要的积极资源,具有深度疗愈的效果。

我在大学的咨询历程中,曾有一位研究生B来找我讨论一个重要的话题,“我这么优秀,我的亲生父母为什么不要我了?”来访者B叙说的故事是这样的。当他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的爸爸妈妈有一天对他说,“今天有重要事情与你交谈。”晚上吃完晚饭,爸妈让他坐下,然后告诉他:“你现在已经长大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必须告诉你,你不是我们的亲生儿子,我们不是你亲生的父母,我们只是把你养大,而你亲生的父母是谁,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这句话如晴天霹雳,让来访学生大为震惊,“那我是哪里来的?怎么会在这个家里?”爸妈告诉他,“某年某月某日的早晨,我们开门时,门口放了一个篮子,篮子里面的衣服里包裹着一个孩子,包裹里只有一张说明你出生的日期和时间的字条,没有别的。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生孩子,我們很高兴地把你养大了,现在你成年了,要出远门读研究生了,我们觉得需要告诉你真实情况。”B从此陷入痛苦与烦恼,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这么好,我的亲生父母为什么不要我了?”我与来访学生作了多次讨论,重点是亲生父母和养父母与他的关系。

我们讨论,亲生父母也许是爱他的,“你今天身体、智力这么好,首先是父母遗传得好,你在妈妈肚子里十月怀胎孕育得好;再次,父母为你找了一对能够善待你,养育你到研究生的优秀的养父母。”“你可以想象你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的感觉,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他体验后,感觉心情平静了一些,但是他还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要抛弃我呢?”也许亲生父母自己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他们把你送到养父母家中,已经是能为你做的最好的安排了。他们自己有自己的难处需要克服,他们很爱你,但是不能亲自抚养你,只能为你选一户对你好的人家。这是他们对你的最大的爱,也是他们能够为你尽的最大努力。

“我还是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要我了?”这个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是你想想,养父母爱你吗?他们那么尽心尽力养育你,把你从襁褓中喂养大,培养你,直到现在你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是的,我很感激他们,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他们,我一定会报答他们的。”可能养父母做的这些,是你的亲生父母预想到的,是他们想要给你的安排。如果他们能知道你今天的样子,他们会欣慰的。“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要我了呢?”你可以想象你的父母是爱你的,为你做了最好的安排,养父母也是很爱你的,你缺失了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是我很难受。”

最后来访学生B说:“经过讨论,我有所释怀。我纠结了将近一年,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这几次咨询让理解了我的亲生父母是爱我的,他们是不得已才把我送人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找到他们,我还是要感谢他们。当然我不会离开我的养父母,他们对我太好了,我会照顾好他们的晚年。”

这个咨询也真的很有挑战,来访学生要的答案是没法给的,但是他找到了自己被爱的感觉和被爱的印记,他释怀了。

三、关于爱的体验的四点启示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爱的结果,因为有了爱,每个生命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可以有以下四点启示。

第一,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爱的结果。我们许多家庭羞于谈论爸妈是如何恋爱结婚生孩子的,这个故事对于孩子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曾经有来访学生告诉我说:“我不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父母冲动的结果。”因为他的妈妈告诉他,爸妈认识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都想早点结婚,于是经人介绍认识三个月之后就结婚生下了来访者自己。所以他在理解自己生命意义的时候就产生了偏差。还有来访者告诉我说,我是爸妈的私生子,因为我发现,他们的结婚证的时间比我出生的时间只差几个月,说明妈妈怀我的时候还没有与爸爸结婚。这种情形让人啼笑皆非,问题出在,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孩子在诞生之前父母是恩爱的,他/她是爱情的结晶,孩子出生后父母是非常开心和喜欢的,很认真地养育他/她。有许多父母没有讲,或讲得太少。孩子五岁之前得到的爱,自己是没有记忆的,如果在后期的成长中有这些正向的、积极的叙述和表达,孩子就会安心,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來进行积极正向的整合。

第二,让孩子回顾并体验自己被爱的过程,可以让他们拥有克服困难和面对未来的勇气。人在成长历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烦恼。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都会在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反思自己的人生意义,找到了意义就拥有了重新反弹的力量,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养育者和指导者,父母和教师,要经常告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因为努力完成了什么,或者因为表现出某种优秀的品质,而让父母、老师和认识她/他的同学朋友都很满意,都为之自豪,因此更加爱他,喜欢他。重温这种当事人曾经拥有的积极体验和重要的资源,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力量,更加勇敢,可以面对新的挑战。

第三,曾经拥有的被爱的感觉和经验是疗愈心理创伤的重要资源。如今有许多青少年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实际说明他们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当我们有机会引导他们回顾成长经历中自我体验到的被爱的感觉,他们接受被爱的感觉被唤醒,就培养了他们被爱的能力。仅仅有被爱的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付出爱的能力,如果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付出爱,而且这种爱的能力被觉察、被看到,这对他们曾经的创伤会有很好的疗愈效果,甚至他们可以获得创伤中的重生。

第四,经常重温爱的体验和让孩子在幸福的氛围中成长,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发育和大脑发展,对经历过创伤的人则有显著的疗愈功能。人的大脑反应特点决定了,人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容易留下长久记忆,而对积极情绪的记忆比较容易忘记。这是进化的结果,这个特点的优势是可以让人增加生存危机感,防范危机对人的伤害,劣势是来访者经历的积极情绪体验被忘记了,而消极情绪体验容易形成长久记忆,在记忆中保存过多,结果就会抑郁,就会产生自我否定,最后抑郁情绪会引发躯体障碍或其他风险如自杀等。因此经常给孩子积极的反馈,让他们回顾和体验曾经拥有过的被爱的、幸福的时光,让孩子生活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

作者简介:陶新华,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表达艺术心理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表达艺术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创办人之一,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日本宇部创新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
我好想逃离
班级原创心理剧《爸爸,你在哪儿》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早年经历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留守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傅雷家书》
社会工作介入再婚者家庭危机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