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016-12-09王姗
王姗
摘 要:本文分析了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都市常见几种教养模式下孩子的发展情况,强调孩子成长初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必要性及不良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教育模式;亲子关系;健康成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发展飞速猛进。同时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的观念的确立。对农村居民而言,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农村耕作效率提高,由此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再加上交通的发达与便利和农村人想走出去闯的思想,于是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纷纷离乡背井,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农民工。长辈带孩子是中国的常见情况。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施30多年,4+2+1的新家庭模式也很普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亲子关系是孩子人生最初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基础,也是孩子健康人格生长的土壤。人类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很多研究也表明,孩子长大后暴露的各种问题和人格障碍,都可追溯到孩子不幸的童年和不良的亲子关系。
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良的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认知能力、智力的发展。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的方式,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不利。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认知能力发展的积极态度和殷切期望,对儿童一生尤其是子女成就动机与需要等有较大的影响。
不良的亲子关系阻碍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与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良的亲子关系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婴幼儿情感发生起源于父母的亲情性抚爱和家庭温馨的氖围。20世纪50年代初,鲍尔贝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委托,对在非正常家庭中成长和养育的儿童作了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
婴儿的早期经验,儿童本身的气质、性格等也对亲子关系发生影响。
婴儿的早期经验对其心理发展上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接,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连接,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有的学者认为少年期的亲子矛盾是少年期以前的亲子关系矛盾的反映。有关研究证明,少年期的种种不良人格特征都是在幼年时代开始形成的。到少年期,不良人格与其独立自主性的发展相结合,就可能导致越轨行为,婴幼儿阶段是建构人的最初心理结构模式的关键时期,双亲是子女的最早参考群体,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少年的社会化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良的亲子关系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而且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个方面。
目前城市中存在几种常见的家庭模式:全职妈妈带孩子(一般全职到孩子3岁上幼儿园为止),双职工家庭(祖父母在本地带孩子),双职工家庭(孩子和老人留守在老家),双职工家庭(孩子在比较小的年纪送早教中心或托管机构)。每种形式都有其有利的一方和不利因素。全职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长,但长期在家,也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影响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而祖父母如果能民主地照顾孩子,隔代教育也有其优势。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抚养者本身的性格,家庭成员关系,教养方式的一致性成都,夫妻关系,父母参与教养的程度。母亲工作时间的长短,祖父母的职业和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等。
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包括子女对家长的影响,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子女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基于系统论的观念,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 把家庭看作一个系统, 并且以系统的观念来理解家庭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 即在家庭的“系统”中, 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 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 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 系统也影响个人. 强调以“家庭系统”的观点与取向来了解家庭与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应以家庭系统为对象, 其目的在于建立健康的家庭, 使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养育态度以及家庭主要矛盾等得以改善, 从而使个别成员的行为或心理倾向健康发展.在改善亲子关系的事后应不仅针对幼儿行为, 更重要的是针对家庭系统(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 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 从而彻底根除幼儿问题行为, 并杜绝幼儿问题行为的反复现象,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