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影响

2023-05-30张云霞骆学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校园欺凌

张云霞 骆学锋

摘要:为探讨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追访数据,对7510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访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容易欺凌他人,寄宿比非寄宿易发起欺凌行为,学习成绩越差欺凌行为报告率越高;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校园欺凌影响显著,能够正向预测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伴关系越疏离越容易发起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在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继而提出提高父母教育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友谊等方法,构筑防范校园欺凌的安全屏障。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校园欺凌;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4-0010-07

一、问题提出

随着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点议题。校园欺凌指的是以校园为背景,一方(学生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给另一方造成的生理或心理伤害的攻击性行为,涉事双方存在着力量的不平衡[1]。研究证实,校园欺凌不仅会影响学业成就,而且会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正常社会化进程,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诱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2-4]。

目前校园欺凌主要围绕“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三个视角展开研究。大多数的研究主要基于“被欺凌者”“旁观者”视角探讨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围绕“欺凌者”视角的研究相对最少。现实中“欺凌者”作为欺凌事件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直接影响了欺凌的进程和结果,因此厘清“欺凌者”实施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能够从源头切入,进行精准的防治和干预,切实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接下来主要从欺凌者视角出发,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

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表明,个人、家庭、学校是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个人层面,男孩实施欺凌的频率显著高于女生;寄宿生发起欺凌的频率显著高于非寄宿生[5];与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相比,家庭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更可能发生欺凌他人的行为[6]。同时,青少年欺凌他人的行为存在年龄差异,11~13岁发生频率最高[7]。

在家庭层面,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儿童更容易成为被欺凌者,忽视型、宽容型教养方式下儿童更容易成为欺凌者[8]。有研究证实,宽容的教养方式与欺凌者有关[9]。另一项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专制型教养方式风格是实施欺凌的一个风险因素,而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积极的亲子关系减少了欺负他人的可能性[10]。此外,Mina、Mirmahmoud和Judith[11]针对伊朗青少年中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的家庭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与校园欺凌受害者、旁观者相比,欺凌者的母亲和父亲关爱水平更低,控制水平最高,给予他们更少的自主权、更多的过度保护。因此,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校园欺凌的保护因素,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等消极教养方式是校园欺凌的风险因素,会提高实施欺凌的概率。

学校作为初中生重要的生活场域,也是影响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学校疏离感和学业压力可能是诱发青少年实施欺凌的潜在因素[12]。其中同伴关系是学校层面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学校环境中,不良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欺凌问题的主要来源,消极的同伴关系和缺乏同伴支持是欺凌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13]。此外,还有研究证实,父母和同伴关系可能共同影响学校適应[14]。父母温暖、鼓励的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同伴友谊的发展,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降低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阻碍共情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人际关系,诱发攻击性行为[15-16]。进一步研究发现,同伴信任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适应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当父母以理解和民主的方式抚养孩子时,会给孩子充分的情感温暖、理解和鼓励,促使孩子容易形成亲社会行为,并且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能较好地应对冲突和压力,降低了欺凌他人的概率。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分别从个人、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但是不同的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结论并不一致,而且少有研究指出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校园欺凌。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初二学生追访数据,从欺凌者视角出发,探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第二,运用Bootstrap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校园欺凌之间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校园欺凌的精准防治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项目,CEPS以2014年为基线,采用多阶段的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方法,对初中阶段学生群体及其家长等开展全国性、连续性调查,其数据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初中生的发展与成长。其中2014-2015学年第二期追踪调查数据是对第一期(2013-2014学年)样本中七年级个案进行的追踪调查,成功追访到9449名学生。经过数据清理,删除变量缺失的个案,删除不符合逻辑的个案,最终进入分析的样本量为7510人,其中欺凌过他人的初中生为735人,占总样本数的9.8%。

(二)研究方法

1.校园欺凌的测量

校园欺凌为本研究的因变量,借鉴杨硕[5]的处理方法,选择CEPS问卷中“过去一年,你有没有欺负弱小同学行为”,赋值为0表示无欺凌行为,偶尔、有时、经常、总是赋值为1表示有欺凌行为。

2.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

家庭教养方式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处理方法借鉴黄超[17]的做法,分类和国外分类完全一致。通过对CEPS2015家长问卷中涉及“要求”和“沟通”这两个教养维度的10个问题进行测量,通过R语言统计软件进行潜在类别变量分析,根据拟合优度判断最佳的划分数量,最终得出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权威型四个维度。

3.同伴关系的测量

借鉴钱佳、郝以谱和李豪[18]的做法,通过对CEPS学生问卷中“班里大多数同学对我很友好”“我所在的班级班风良好”“我经常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我对学校的人感到亲近”“我有几个好朋友”五个题项进行测量。删掉缺失值,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一个新的连续变量,通过0-1标准化后生成取值范围为0-100的同伴关系变量,分数越高代表同伴关系越融洽,分数越低代表同伴关系越疏离。

4.控制变量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为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本研究将初中生性别、寄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习成绩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在个人层面,本研究采用性别(男生=1,女生=0)、寄宿(1=是,0=否)、学习成绩等多个变量;在家庭层面,在参考已有文献做法基础上,将CEPS父母的职业地位得分、受教育年限、自评家庭经济地位及党员身份等变量生成一个新的变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17]。

三、研究结果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

由表1可知,模型1只加入了控制变量,能够解释校园欺凌的7.51%,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β=1.1522,p<0.01),寄宿比非寄宿欺凌行为报告率更高(β=0.447,p<0.01),学习成绩越差学生越容易欺凌他人(β=-0.0143,p<0.01),家庭经济地位对校园欺凌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

模型2在模型1控制变量的基础上纳入家庭教养方式核心自变量,解释力为7.9%,统计学意义显著。结果显示:以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参照,专制型(β=0.498,p<0.01)、宽容型(β=0.482,p<0.01)、忽视型教养方式(β=0.618,p<0.01)对初中生校园欺凌影响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基础上,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正向预测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也就是说,消极教养方式下校园欺凌发生率更高。

(二)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

模型3在模型1控制变量的基础上纳入同伴关系,解释力为8.1%,统计学意义显著。结果显示,同伴关系越疏离越容易发生欺凌他人的行为,同伴关系越融洽越不容易欺凌他人(β=-0.0103,p<0.01)。

(三)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

模型4即在模型1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变量得到的全模型,与分模型相比,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初中生校园欺凌影响依然显著,解释力为8.4%,具有统计学意义。从R2可以看出,模型4对初中生校园欺凌的解释力最佳。具体来说,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教养方式正向显著预测校园欺凌的发生,也就是说与权威型教养方式相比,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教养方式更容易发起欺凌他人的行为;同伴关系负向显著预测校园欺凌的发生,同伴关系越融洽越不容易发生欺凌他人的行为。与此同时,在加入同伴关系后,家庭教养方式系数逐步变小,说明家庭教养方式的直接影响被降低了,同伴关系可能是影响校园欺凌的有效中介路径。

(四)同伴关系在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探究同伴关系在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的中介机制,在因变量为分类变量,核心自变量为大于2分类变量,将家庭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同伴关系作为中介变量,校园欺凌作为结果变量,影响系数显著的性别、成绩、是否寄宿作为控制变量,运用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检验[19]。

如表2所示,專制型、宽容型、忽视型间接效应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图(见图1)显示,同伴关系在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一方面,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校园欺凌;另一方面,通过同伴关系影响校园欺凌,中介效应分别为10.41%、13.91%、7.09%。这提示我们,在进行校园欺凌预防时,可以从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入手提出具体的干预策略。

四、结论与建议

(一)男生、寄宿、消极教养方式等因素更可能导致欺凌行为

研究发现,欺凌他人行为的检出率为9.8%,略低于郝义彬、吴柯和权菊青等[6]12.5%的报道。产生这一结果主要原因在于样本群体不同,本研究采用多阶段的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方法,选择全国性抽样样本,而后一研究选取10581名来自河南省新乡市、安阳市、南阳市的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全国样本代表性较高,可能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不同地域间校园欺凌的差异。同时,该研究通过青少年自我报告在过去1年里对是否欺负弱小同学进行回忆,可能存在一定的结果偏差和回忆偏差,造成校园欺凌发生概率较低。

此外,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起欺凌他人行为,寄宿比非寄宿欺凌他人行为报告率更高。学习成绩越差,学生欺凌他人概率越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类似。但是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未发现家庭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欺凌他人行为检出率更高[6]。产生差异原因,一方面在于家庭经济地位指标测量不同,以往研究主要通过经济指标来衡量,分为贫困、一般、较好、富裕等层次,本研究中家庭经济地位由教育水平、父母最高职业地位等数据合成;另一方面,可能是家庭经济地位并不必然导致校园欺凌风险的增加,也并非起主要的作用,与家庭经济地位等“背景性”环境因素相比,可能过程性元素如父母的教育参与、科学的教养方式等才是影响校园欺凌的关键因素。

同时,相比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可能导致校园欺凌行为,这一结果和已有的研究结论类似[8]。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成长环境具有示范和传递效应。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在家庭中得到关怀、温暖和鼓励,又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家庭为其提供了一个社会观察的视角,其同理心和亲社会行为能够较好地发展,有效地降低了校园欺凌的风险。其他三种教养方式,如专制型父母过于强硬、控制,缺乏爱和回应;宽容型溺爱、纵容,缺乏规则和要求;忽视型不管不问,缺乏回应和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不仅会模仿不当的行为,还可能产生心理冷漠、自信心下降、退缩性行为等问题,这反过来会增加其校园欺凌的风险[20-22]。

所以,尽管校园欺凌大多发生在学校场域,但是不容置疑,家长在校园欺凌精准防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校园欺凌的防治要下沉到家庭中,通过转变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树立科学的教养观,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主感,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风险。

(二)同伴关系在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同伴关系疏离更容易导致校园欺凌行为,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23]。社会支持理论相关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包围在个体周围,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性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其中同伴关系是社会支持主要的指标之一,融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提供强大的人际支持[24]。此外,共情理论认为,能够较为敏锐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能力的人,降低了校园欺凌的概率;而理解他人情绪能力较弱的人,不容易产生同理心,更有可能继续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25]。

也就是说,同伴关系作为青少年重要的社交环境,良好的、高质量的同伴关系不仅能够满足初中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强大的人际支持、共情能力,防止同伴的挑衅,反过来还会减少对同伴的攻击性互动,阻止同伴欺凌,从而阻止产生潜在的欺凌者;不良的、低质量的同伴关系则会增加攻击性互动的可能,从而提高了校园欺凌的风险。如孙子健、田海青和胡曉晓[26]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给青少年提供了交流和学习机会,在抑制欺凌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会激化矛盾,提高校园欺凌的风险。

此外,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相比,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校园欺凌的发生,还通过中介变量同伴关系影响校园欺凌的发生,这说明高质量的同伴关系在校园欺凌的防治中发挥了有效的缓冲作用,可能会缓冲不太理想的父母养育方式对消极行为的影响。这一发现与已有研究类似,如有研究者认为,同伴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学校压力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14]。可能的解释为,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会化重要的场域,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朋友之间的影响开始逐步超过父母成为主要的支持来源。积极的教养方式可能为同伴关系的处理提供了正确的路径,不仅给予孩子更多的学习和练习社交技能的机会,也能促使其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同理心,用亲社会方法处理冲突,减少了校园欺凌发生概率;而消极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支持,甚至会模仿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攻击性反应,这可能会转化为欺凌。但是如果孩子和同学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融洽的同伴关系作为一项积极的社会技能,可以帮助他从亲社会的角度来处理冲突,依靠同龄人提供的支持和社会互动更积极地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消极教养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14]。

(三)研究建议

1.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

本研究证实,消极教养方式下的学生容易发起欺凌行为,因此提高父母教育素养,转变教育方式尤为重要。一方面,父母应勇于承担教育责任,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支持。初中生正处于“疾风骤雨”期,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巨变,特别渴望重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来自父母精神层面的关爱与支持会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也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浓浓的爱意,滋生抵御校园欺凌的勇气和力量,有效规避校园欺凌的发生或恶化。另一方面,父母要改变传统消极的教养方式,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运用正面管教的理念科学育人,既给予孩子爱和支持,又有一定的规则,帮助孩子习得必要的社交技能。同时,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留意孩子的表现,提升观察欺凌的能力,及时发现苗头并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2.引导青少年发展良好友谊

融洽的同伴关系是防范校园欺凌的保护性因素,因此要关注同伴关系在校园欺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一方面,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专题课程,通过校园欺凌、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主题辅导,帮助青少年了解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及处理方法;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发展良好的友谊。另一方面,对卷入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均给予专业的引领和指导,降低再次发生行为失范的可能性,壮大反欺凌力量。

3.家校社联合助力

学校应了解和追踪风险群体家庭教养环境,引导父母采用科学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定期和孩子交流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恼,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技巧,学会同理、共情,和他人建构良好的关系。

另外,社区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为青少年同伴交流、同辈互助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机会,进而提高青少年亲社会的能力。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多方努力,构筑防范校园欺凌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余雅风,王祈然. 科学界定校园欺凌行为:对校园欺凌定义的再反思[J]. 教育科学研究,2020(2):78-82.

[2]Brown S,Taylor K.Bullying,education and earnings: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8,27(4):387-401.

[3]胡学亮. 中小学校园欺凌高发原因与对策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18(1):31-37.

[4]Eriksen T L M,Nielsen H S,Simonsen M.The effects of bullying in elementary school[J]. Iza Discussion Papers,2012,49(35):839-871.

[5]杨硕. 欺凌者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基于我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19(4):35-40.

[6]郝义彬,吴柯,权菊青,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2):225-228.

[7]Seals D,Young J.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Prevalence and relationship to gender,grade level,ethnicity,self-esteem,and depression[J]. Adolescence,2003,38(152):735-747.

[8]Dehue F,Bolman C,Vollink T,et al. Cyber bullying and traditional bullying in relation to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ing[J]. Journal of Cyber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2012(5):25-34.

[9]Abdirahman H,Fleming L C,Jacobsen K H.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bullying among middle-school students in North Africa[J]. Eastern Mediterranean Health Journal,2013(19):227-233.

[10]Morcillo C,Ramos-Olazagasti M A,Blanco C,et al. Socio-cultural context and bulling others in childhood[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5(24):2241-2249.

[11]Mina M,Mirmahmoud M,Judith Wiener. Parental and school bonding in Iranian adolescent perpetratorsand victims of bullying[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16:1-23.

[12]吳要武,侯海波. 校园欺凌的影响与对策——来自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证据[J]. 劳动经济研究,2017(6):36-55.

[13]Jun Sung Hong,Dorothy L,Espelage.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bullying and peer victimization in school:An ecological system analysis[J].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12(17):311-32.

[14]Dan Wang,Anne C Fletcher. Parenting style and peer trust in relation to school adjustment in middle childhood[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6(25):988-998.

[15]Karyn L Healy,Matthew R Sanders,Aarti Iyer. Parenting practices,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being bullied at school[J]. Child Fam Stud,2015(24):127-140.

[16]Kim K J,Conger R D,Lorenz F O,et al. Parent-adolescent reciprocity in negative affect and its relation to early adult social development[J]. Dev Psychol,2001,37(6):775-790.

[17]黄超. 家长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J]. 社会,2018,38(6):216-240.

[18]钱佳,郝以谱,李豪.留守会导致同伴关系疏离吗?——基于 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育与经济,2121,37(4):49-55.

[19]Richard Breen,Kristian Bernt Karlson,Anders Holm. Total,direct,and indirect effects in logit and probit models[J].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2013,42(2):164-191.

[20]Schmidt M E,Bagwell C L. The protective role of friendships inovertly and relationally victimized boys and girls[J]. Merrill Palmer Quarterly,2007(53):439-460.

[21]Garaigordobil M,Machimbarrena J M. Stress,competence,and parental educational Styles in Victims and aggressors of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J]. Psicothema,2017,29(3):335-340.

[22]Cerezo F,Ruiz-Esteban C,Lacasa C S,et al. Dimensions of parenting styles,social climate,and bullying victim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J]. Psicothema,2018,30(4):59-65.

[23]朱桂琴,陈娜,宣海宁.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实证研究——以河南省 4乡5校为例[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2):68-75.

[24]周佳,马巧玲. 同伴依恋路径下的校园欺凌干预[J]. 教学与管理,2017(4):29-30.

[25]符婷婷,李鹏,叶婷. 共情和网络欺凌: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8(2):104-113.

[26]孙子建,田海青,胡晓晓.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09(10):79-81.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校园欺凌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认知风格、家庭教养方式与图形推理能力的关系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