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2016-11-11张金霖
张金霖
摘 要: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教儿童掌握谈话的技巧;学会聆听的技巧;培养儿童谦让、包容等优秀品质;学会巧妙处理同伴间的冲突;组织有利于培养良好同伴关系的活动。
关键词: 小学生 同伴关系 培养策略
一、同伴关系及其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并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塑造儿童的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观的获得、社会技能的发展、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对实现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作用重大[1]-[2]。
(一)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在同伴交往中,儿童可以观察并学习其他同伴的社交行为,从而丰富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经验。儿童还可以根据他人的行为和反馈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而且,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率,儿童可以轻松明白同伴的意思。这种直接的反馈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3]。
(二)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独特作用。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从别人的评价开始。在同伴交往中,同伴对儿童的评价、态度,可以使儿童了解自己、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4]。日常交流中,同伴可以为儿童提供榜样,强化儿童的某些思想和行为,从而不知不觉地促进儿童社会行为、价值观、态度和认识方法的形成。与师生关系的作用相比,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更加直接和亲切。一个优秀的同伴就是一个良师益友,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具体的行为。
(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的情绪社会化,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婴幼儿期,儿童归属感和安全感主要来自父母和家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他们与父母和家庭交往的时间越来越短,与学校、社会和同伴交往的时间反而增加。这种情况下,同伴关系正好为满足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儿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个体面临更多的烦恼、危机和冲突,情绪变化快、不稳定,同龄朋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消除或减少情绪紧张和压力。
二、同伴关系的培养策略
虽然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过程作用重大,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点,在日常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同伴关系的培养。有些即使意识到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却不知如何在日常的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就此,笔者提出如下培养同伴关系的策略:
(一)掌握谈话的技巧。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各种困难,体验到更多的生活乐趣,对儿童的发展意义重大。但良好的同伴关系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在与同伴交往中不断地培养。若要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必须能够与同伴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谈话的技巧对沟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同伴间的沟通能否进行下去。比如,某儿童不想让其他同伴知道自己的一些私事,这时你要是与他谈论他的私事,一定会引起他的反感,很难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了使儿童能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帮其掌握谈话技巧是必要的。在此介绍以下方法:首先,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儿童在与同伴谈话时学会精心选择话题。与不熟悉的同伴谈话,可以提些过渡性的问题,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有目的的交谈;也可以先了解同伴的中心兴趣,从对方感兴趣的方面开始交谈,循序渐进地交谈下去;还可借用他人的一些信息,逐渐引入话题,再深入交谈,等等。其次,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儿童在与同伴谈话时一定要注重相互配合。真正的对话,应该是相互应答的过程,每一方的话都是对方所谈内容的继续。在与同伴交往中,既要认真地听取对方的谈话,适时地给予反馈,又要保证自己的谈话能够与对方的谈话顺利衔接。如果自己的谈话与对方前言不搭后语,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很难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再次,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儿童善于转换话题。和同伴谈话时,当自己对谈话论题失去兴趣或对对方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时,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抓住对方的某一句话,自然地转到另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上。
(二)学会聆听的技巧。
越是善于聆听的人,同伴关系就越融洽,因为聆听本身是一种赞许同学讲话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同伴的自尊心,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因此,认真聆听同伴讲话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家长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儿童学会聆听的技巧:首先,要耐心听取同伴的谈话。其次,要虚心地听取同伴的意见。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而不是智力测验或说话竞赛,家长和教师要教育儿童虚心听取同伴谈话,不要在别人说话时中途插话。当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相左需要反对时,也要尊重别人,在他可接受的范围内纠正。再次,教育儿童对同伴的谈话要适时地给予反馈。比如,用点头、微笑等方式表示同意对方观点。当然,也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赞同。如果觉得同伴说得不对,就要委婉地拒绝同伴的观点,在尊重同伴观点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观点。
(三)培养谦让、包容和善于分享等良好的个人品质。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需要彼此真诚地对待,如果一个人与同伴交往中总是自私自利、贪占小便宜,把同伴当做达到目的的工具,就绝对不可能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所以,欲想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还要具备谦让、包容和善于分享等良好的个人品质。首先,在同伴交往中要学会谦让,遇到对大家有利的事情,要多为别人想想,用谦让的态度对待同伴。这样才会赢得同伴的尊重,在同伴中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其次,要包容同伴的一些缺点。再次,要学活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好东西。这样可以博得同伴的欢心,助你拥有良好的伙伴关系。
(四)学会巧妙处理同伴间的冲突。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同伴之间长期生活在一起,或多或少会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其实关键的不是避免冲突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儿童发生冲突后怎样解决冲突,使彼此的关系不因生活中的琐事受到伤害。首先要教育儿童,和同伴遇到冲突时,要包容对方,能忍则忍,不要大动干戈。其次要教育儿童,当冲突发生后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轻易动手伤害同伴的身体。也不能用一些对同伴创伤极大的言语刺激同伴的心灵。如果这样,就会失去和好的机会。此外,当冲突发生后,要教育孩子善于总结教训,认真分析发生冲突的原因。如果是自己错误造成的,就要勇于向对方认错道歉,征得对方的原谅;如果是对方的错误,就要怀着宽广的胸怀对待同伴,主动与他交往。
(五)组织相关活动,为培养同伴关系创设便利条件。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需要同伴之间彼此深入地了解。老师和家长可以组织相关的团体活动,为儿童之间提供相互了解与沟通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问题或当前社会的某些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儿童远足,在远足过程中教会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对人尽情尽意,遇到困难伸出诚挚的援助之手等;学校组织兴趣小组也是建立同伴关系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可以为一部分有共同兴趣的儿童提供交流的好机会。而且这部分儿童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可谈,很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高蕾,高晓雷,罗桑平措.小学学困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3(11):94-96.
[2]王雅春,曹华.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1):23-26.
[3]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4]邵丹妮.同伴关系研究述评[J].校园心理,2016,14(3):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