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拒学类型与家校社协同机制

2023-05-30李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4期

李远

摘要:当前初中生拒学问题日益严重,主要类型有情绪障碍、学业挫败、恋爱困扰、溺爱无度、人际受挫、青春叛逆、沉迷网络等。拒学原因主要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方面,解决拒学问题要家校社三位一体,要做到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主体、以社会为辅助,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解决机制。

关键词:躯体化;拒学;家校社协同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4-0068-05

一、拒学的定义与表现

拒学行为是指儿童青少年在本该上学的年龄,拒绝上学或者难以整天坚持在课堂上学习的现象,这些孩子不是因为真正的身体原因或家庭困难无法上学,而是由于心理、社会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上学困难,经常性迟到;上学,但会缺席一些课;上学,但上学前或上学时有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晕、腹痛、出汗、恶心等,心理焦虑、痛苦不堪并请求不上学;长时间待在家里不去上学。

大部分拒学的孩子待在家里时躯体化症状消失,男生常见居家时沉迷网络,作息紊乱,昼夜颠倒,社交功能减退;女生常见沉迷网络或电视,或无所事事。拒学和逃学不同,拒学学生只是不上学,不会违法乱纪或存在道德品质问题,更多是由于个人遭遇难以言说的挫败或被莫名的焦虑困扰。

二、初中生拒学的类型

拒学问题在国外研究比较多,国内研究比较少,拒学最严重的当属日本,日本由于学业压力大导致拒学问题严重[1]。近几年因为疫情等原因,我国中学生本不突出的拒学问题日益严重,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学,每个年段都会有几个中学生不去上学,有一部分学生甚至长期居家无法到校。一些家长因为孩子拒学痛苦不堪,发生亲子冲突甚至导致家庭悲剧。目前,拒学问题在初中尤其初一年段特别突出,这与初中可能遭遇青春期困扰有关,也与初一面临着适应新环境问题有关。常见学生拒学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情绪障碍型

初三学生小欢(化名)经医院诊断是重度抑郁,一直在医院看病吃药,断断续续上学,上课时不是睡觉就是涂鸦,想整天待在家里但家长不允许,每次来学校都是被家长逼着来。小欢上课听不进去也听不懂,情绪低落,于是一直处在被逼着来学校几天然后回家休息几天的状态。像这样因为情绪障碍引起的拒学问题也在大幅增加。有研究表明,80%的情绪障碍患儿会出现拒绝上学行为[1]。实际上,绝大部分拒学的孩子都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二)学业挫败型

初三学生小刘(化名)是独生子,在小学和初一成绩中上,同学关系好且有一定的领导力。初二时成绩开始下降,父母花了很多钱为其补课,成绩起伏比较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面对这种情况,小刘从偶尔在家晚上玩游戏、上课迟到,到每周缺课一两天,最后几乎都不到学校上课。他对学校老师说不去学校的理由是故意对抗家长,因为父母曾经用很伤人的方法逼他学习;给家长说不上学的理由是上不了普高,再学习也没有意义,自己家族的那些孩子都那么厉害,自己若连普高都上不了太丢人了。因为小刘不去学校,家长砸了他的手机又断网,但小刘不为所动。

小刘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成绩达不到家人和自己心目中的位次,无法接纳和面对自己的成绩。这种因学业挫败而拒学的例子很常见,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习目标过高,为孩子的学习过度付出。当孩子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无法达到预期时就会选择逃避。

(三)恋爱困扰型

初一学生小蕾(化名)是独生女,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妈妈没有文化,独自一人照顾她。小蕾相貌平平,满脸青春痘,偏胖,但她的学习成绩好且颇有文学才华。某段时间因受当地疫情影响居家上网课,小蕾经常与班级某帅气男生热聊,后来小蕾主动跟男生告白,男生接受了,班级同学也都知道两人的关系。恢复线下教学后,小蕾期待见到男生并憧憬与男生进一步发展关系,此时男生却提出只做普通朋友的要求。小蕾满心期待遭遇冷水,表面上欣然接受,但是之后经常上课迟到或缺课。有时在学校晨检时体温达到37度,学校只好让其回家,但回家后体温立即恢复正常,父母带到各个大医院也查不出任何身体问题。小蕾居家时经常与母亲吵架,怪母亲没文化,还把自己生得不好看等。几经折腾,最后小蕾只好休学在家。这种因恋爱困扰而导致拒学的例子在女生中比较常见。

(四)溺爱无度型

小睿(化名)在小学和初一上学期时一直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小睿父母老来得女,从小对她百般宠爱,小睿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不会做也不用做。母亲是银行高管,但是在小睿面前却唯唯诺诺,任由小睿摆布呵斥。小睿爸爸在家里没有话语权也不管事,家里大小事情均由母亲做主。小睿几乎每天上课都迟到,学校就在家门口500米不到,母亲每天早上要不断催起床,为了让其到校读书还要开车接送。小睿稍不如意就对母亲破口大骂,每天晚上回家后都要先玩手机,玩到心情好了才开始写作业,跟家长约好的玩手机时间没有一次算数。随着看手机时间越来越长,成绩开始下降,她上学迟到和缺课越来越严重,最后整天待家里不去学校。因为溺爱迁就,孩子任性,抗挫力差,适应不了紧张的中学学习生活导致拒学的现象也比较常见。

(五)人际受挫型

小肖(化名)在班级中属于比较有个性的男生,朋友少且比较敏感,班级有个刚来的同学比较有势力,这个同学很喜欢去招惹他甚至欺负他。比如上课起立时故意拉开他的椅子,害他差点坐到地板上,经班主任批评教育,该男生每次都表示自己开玩笑,以后不会了,每次处理结果都是不了了之。小肖遇到事情也不跟班主任说了,他开始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去上学。与此同时,隔壁班的女生小丽(化名)因为讲话比較冲,得罪班级几个女同学尤其是有个在外面“混”的女同学,于是班级好多女同学对她冷嘲热讽,在班级里孤立她,路过时朝她翻白眼或者故意吐口水,相互开玩笑含沙射影攻击她,小丽害怕到学校,经常借故不上学。老师想帮她但无从帮起,因为没有明显证据说明对方在孤立她。

这两个都是典型人际关系受挫特别是校园欺凌引起的拒学。中学阶段,中学生特别重视伙伴关系,非常在意同伴的评价,渴望友谊,最怕没有朋友,怕自己被孤立。与此需求相反的是,很多中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容易造成同伴关系受挫。因同伴关系受挫造成拒学的例子也比较常见。

(六)青春叛逆型

初二学生小勇(化名)人如其名,比较勇敢,嘴巴敢讲,敢爱敢恨,在同学中比较有影响力,尤其在挑战老师权威上特别勇敢。有一次上美术课,因为讲话被老师批评,他当场跟老师吵了起来,说自己没有讲,是老师眼睛和耳朵有问题,气得美术老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经常迟交作业,語文老师经常批评他。慢慢地他上语文课不是讲话就是睡觉,语文老师也不再管他。小勇从语文课睡觉到缺课,到最后连其他课也开始拒学。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好出风头,讲话直白,尤其喜欢挑战权威,比如家长和老师的权威。如果遇到一位经验很丰富的老师,比较懂得以退为进进行引导,就有可能转变过来;如果碰到年轻经验少的老师,可能就会发生激烈冲突,师生关系紧张,继而可能导致孩子厌学、拒学。

(七)沉迷网络型

初二学生小民(化名)的父亲是海上作业人员,长期在外工作,母亲独自带他,姐姐已经上了大学。母亲在对小民教育上比较放任。小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喜欢玩网络游戏,还偷偷用母亲的支付宝花了六千块买游戏装备,对此母亲说了几句就放过了。初一入学三周后,小民开始逐渐出现迟到、上课睡觉、断续不来学校等现象。母亲说小民晚上都要玩游戏玩到三更半夜,早上叫他起床就生气,请求老师帮早上打电话叫他起床。母亲想要没收他的手机,他就威胁跳楼,只能任由其玩。老师去家访,小民跟老师说自己不去上学了,自己将来想当游戏主播。对此母亲只是不停地唠叨:“为什么会这样,老大我也这样养,老大就那么乖巧,还考上大学,老二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这几年因为沉迷网络拒学的孩子特别多。孩子沉迷网络,大部分原因是逃避学业压力和现实人际压力等。小民则主要是因为小学阶段家长的放任、疏于陪伴和管理导致沉迷网络,到初中就完全失控。因为沉迷网络导致的拒学现象特别突出,引发的悲剧也很多。

以上介绍了七种典型类型,其实大多数拒学孩子都属于混合类型,比如有学业挫败兼沉迷网络,有人际关系伴随青春期困惑的,甚至是好几种类型混合。除了混合,还可能互为因果,比如沉迷网络导致学业挫败,学业挫败导致沉迷网络等。

三、初中生拒学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拒学原因主要有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这四个方面就像一个系统,其中个人处于系统最中间,家庭和学校包含个人且直接作用于个人,社会则在外圈影响这三者。(见图1)

(一)个人原因

从个人因素来看,心理障碍是最为普遍的原因之一。有观点认为,拒学主要是由于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会导致上学困难,并出现回避上学的行为。临床研究发现,儿童拒绝上学时常伴有躯体症状(54%)、情绪反应(77.3%);因拒绝上学而入院的儿童中有50%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36.4% 被诊断为焦虑障碍(包括分离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症、癔症),4.5%被诊断为心境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9.1%被诊断为品行障碍[2]。此外,个人特质也是影响因素,比如胆小、孤僻、退缩、敏感、不合群等。个人遭遇了学习、人际、情感上的挫折,也容易引发拒学。最后,青春期叛逆造成人际冲突,也可能引发拒学。

(二)家庭原因

首先是家庭结构问题,如离异、重组、寄养、单亲、隔代抚养等。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孩子拒学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孩子产生拒学心理的危险性越高;父母离异是孩子产生拒绝上学的危险性因素[3]。拒学问题形成的因素中,来自家庭的因素最多。例如,父母离异可能导致孩子自卑而回避与同学接触,回避学校;家庭不稳定,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关系不稳定、家庭冷暴力,也是拒学诱因。家庭教养方式如过度溺爱和严厉等都可能造成孩子拒学。

(三)学校原因

学校是引发拒学的场所。如今中考改革,很多地方是一半上普高、一半上职高,家长和学校对中考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高考,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减负之名行增负之实,把学生一直圈在学校里学习。 竞争压力大、学业负担重、学业困难、学习缺少成就感是导致拒学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师生关系或者同学关系紧张,存在校园欺凌或者暴力,或者孩子新到一个环境难以适应,也会造成拒学。

(四)社会方面

社会过度宣传如明星一夜成名、商人投机取巧、网红不劳而获等思想,淡化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网络上充斥着及时满足快感的游戏,使得学生极易沉迷。对未成年拒学或辍学缺少必要的教育和衔接机制,间接为拒学提供温暖的土壤。

四、应对初中生拒学问题的家校社协同机制

初中是拒学发生的高峰。拒学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对青少年成长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近则导致成绩下降,学业跟不上,人际关系受损,如与父母关系紧张或与同学疏离等;从长远看,必然对其学业、生涯、恋爱、婚姻、交友、工作等产生不良影响,给孩子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也给社会造成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同时还会造成家庭经济压力大,学校管理困难。

如果孩子出现拒学现象,必须想办法尽早让孩子回到学校,孩子在家中滞留的时间越长,回校上学的困难就越大。目前主要是家庭独自面对困境,应对方案也单单指向个体和家庭,学校有限度支持配合家庭,在学校和社会等层面还未形成专门的干预机制。解决拒学问题时,家长和学校常把关注点放在孩子本身,对孩子进行教育,效果往往很有限。拒学的影响因素很多,需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机制,家校社三方一起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和资源互补,才能确实解决问题。否则单做孩子工作,常常会经历一个递进加重模式:厌学,偶尔缺课,经常缺课,居家长期不来(或者休学),之后彻底辍学或者长期居家。

(一)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1.及时家访劝回

对拒学学生最有效的方法是传统的入门家访,有助于了解孩子真实的拒学原因并有针对性采取对策。就如第二个案例中的小刘,开始父母一直认为孩子是沉迷手机游戏导致不愿意上学,老师也不明就里,直到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一起上门家访,与家长和孩子沟通后,才了解真正的原因是孩子不敢面对学业挫败,玩游戏只是一个幌子和借口。了解了原因就能提供针对性辅导,如降低目标、协助解决实际困难等。

家访时,可以根据情况考虑优先选择孩子熟悉和喜欢的老师,包括班主任、主要科任教师、心理教师、德育处等组队家访。家访中尽量采用心理辅导策略,如倾听、尊重、共情、理解等,不要采用说教的方式。家访后,大多数孩子会回到学校上学,但这仅是第一步,之后还会出现反复,还需要持续跟进,才能保持效果。

2.建立支持系统

要建立支持系统,比如建立班级的支持性方案,争取同学的接纳和支持,尤其要重视学生同伴之间的影响力,要引导学生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4]。应避免学生返校时遭遇嘲笑。开始逐渐回到学校时,父母、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和鼓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更多地鼓励学生,降低学业要求,少批评学生。通过降低环境难度,促进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建立“一对一帮扶”的学习小组,使得那些有厌学或者拒学行为的学生重拾自信。

3.提供心理辅导

由心理教师负责,提供对拒学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对家长的心理辅导支持。拒学学生大多存在不合理认知如糟糕至极、绝对化、以偏概全等,并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对拒学学生的辅导重点在于改变其对学习的不合理的、歪曲错误的认知,引导其重新思考和纠正,学会理性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应对之策,训练学生的适应性行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其负性情绪,鼓励学生表达恐惧和各种心理感受,而非选择压抑的应对方式。进行放松训练和脱敏训练,逐步适应学校生活。对暂时无法到校但在家能学习的孩子,鼓励按照学校作息坚持学习,避免落下功课,为返校留下可能空间。

对家长的辅导主要侧重在教育方法、家庭氛围营造等方面,鼓励家长温柔且坚定地支持孩子正常作息和到校,鼓励孩子与外面接触,多做正面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帮助父母降低压力,缓解家长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家长,提供相关医疗等资源帮助。

4.培养学生自信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进行多元评价,培养孩子的自信,助其找到在学校的支点。鼓励学生找寻一项体育运动和一门兴趣爱好,投入其中,这是很重要的情绪疏导的方法。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在学校时的正面体验。

(二)家庭要发挥主体作用

家庭是学生成长和生活的地方,对孩子的问题解决起决定性作用。拒学行为问题成因来自家庭因素比较多,拒学问题表现在孩子,问题根源往往在于家庭。有研究表明,家庭治疗可有效降低拒学行为青少年的焦虑等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返校[3]。学校对学生提供个体辅导和学业支持,如果家庭不配合,学生回到家里就打回原形,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所以有必要根据不同成因进行针对性的家庭辅导。

1.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个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比如父母经常争吵,孩子拒学了,父母就停止争吵,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父母必须意识到,孩子是在用症状拯救家庭。所以要关注拒学问题产生的家庭背景和环境,如果父母通过辅导或者家庭治疗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每个人回归自己的本位,那么孩子拒学的症状就可能改善。

2.健全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问题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的原因之一。家庭功能出现问题,孩子可能无意识地用自己的问题行为来挽救家庭,帮助家庭回归正常,让父母回归家庭角色。家长要认识到家庭系统的重要性并作出调整,回归家庭角色,让孩子能够安心地做自己。在丧偶式带娃的家庭中,很多问题是由于爸爸功能缺失造成的,如果父亲能够回到家里,承担起相应的家庭责任,亲子之间形成有效沟通,为孩子的改变提供安全支持的环境,孩子的问题行为就可能慢慢解决。如果家长不改变却一味指望孩子改变,则很难有效果。

3.改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长过分严厉或溺爱,都容易导致学生痛苦失望 ,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父母要对孩子建立合理的学业要求,过高的期待容易造成孩子有过大压力,产生无能感和达不到不如放弃的想法;过低的期待则使得孩子对自己没有要求,缺少约束力。父母应注重亲子沟通技巧和孩子问题解决能力训练,掌握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学习有效管理孩子的方法等。要学习如何帮孩子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如何在拒学期间奖励孩子的上学行为和对不良行为的惩罚,了解和避免自己的过度保护对孩子拒学行为的影响等,都很重要。

(三)社会要发挥辅助作用

社会层面的干预主要以社区为主。对拒学行为要建立预警、干预和纠正的机制,要充分发挥社区功能。针对拒学高风险家庭,社区要经常走访,比如社区要对低收入和单亲、离异、特殊家庭等经常走访,了解学生和家庭情况,协助家庭解决问题,并向上级报备。社区可以经常举办亲子类教育講座。对拒绝上学的学生和家庭,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社工或心理工作者进行辅导。要举办各种活动,促进家庭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对于一些因为家长不履行职责导致孩子拒学的情况,社区和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停止福利待遇等措施来督促家长履行责任。同时,积极借助社会资源和一些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对孩子进行矫正。近年来,针对一些拒学的孩子,社区提供的一些动手实践或半工半读的训练式学习满足了一些个体的需求,效果很好。

总之,面对孩子日益增多的拒学行为,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家长是主体作用,社会则起到协助、辅助和支持的作用。对轻微的拒学问题,学校和家庭协商解决,预防进一步发展。对比较严重的拒学问题,家校社三方要建立联动机制,除了学校建立帮扶团队,还要与家长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对孩子返校及居家情况及时沟通,并对家长进行指导。社区要对家长进行相应指导,并提供一些资源支持。学生拒学原因与家庭密切相关,社区一定要介入,发挥监督和支持作用。家校社联动形成合力,努力解决孩子拒学问题,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王洪芳,张建新. 日本拒绝上学概念的演变和原因探讨[J]. 心理科学进展,2007(4):648-651.

[2]王晨阳,林节,甘诺. 拒绝上学住院儿童的临床分析及个性特征初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6):411-413.

[3]朱丽,程丽,高桦,等.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拒学心理特征的影响[J]. 安徽医药,2021,25(8):1537-1540.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