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3-05-30马秋琦
【摘要】估算能力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学习能力之一。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可强化小学生的数字敏感度,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估算教学,发展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文章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就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优化小学估算教学提出相关策略,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估算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马秋琦(1996—),女,江苏省启东市英邦小学。
小学正处于学生数学启蒙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期,估算教育尤为重要。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更为强调概念教学和理论教学,而鲜少有人关注估算教学。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研读最新政策,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估算教学策略,打造高质量数学课堂。
一、联系生活,优化估算教学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多元化的数学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数学是对生活的有效总结。数学具有晦涩、抽象的特点,学习难度较高[1]。如何高质量开展估算教学,降低教学难度,是所有数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数学教师可立足于日常生活,挖掘数学元素,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估算教学活动中,借此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带领学生复习乘法这部分内容时,为帮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法则,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水果店的相关视頻,以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迅速进入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其次,增加生活元素,丰富课堂内容。比如在这节课中,教师可摆出香蕉、苹果、橘子等水果,并标注其售价,打造水果店的场景,便于小学生快速融入水果店的情境之中,在情境中进行学习。
“今天老师去看望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特意在半路去水果店购买水果,以表心意。这里的水果琳琅满目,最终老师挑选了2斤火龙果(单价为10元),
1斤猕猴桃(单价为15元),5斤香蕉(单价为5元),
3斤哈密瓜(单价为23元),请问老师带的200元现金够吗?”
教师从购物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数字敏感度,让学生学会通过估算明确消费金额的方式,确保购物的顺利进行。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估算,并抽取几个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10×2+15+5×5+3×20=20+15+25+60=100。该生将哈密瓜的单价23元约等于20元,方便计算,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估算出结果。也就是说,教师以200元现金购买这些水果是足够的。
教师继续展示数学题目:“今天小红也去水果店了。她身上一共带了50元零花钱。买了1个丑橘9元,2个苹果11元,1斤草莓19元,3块菠萝蜜9元,请问小红的零花钱够买这些水果吗?”以第一个题目为基础,学生们将丑橘的9元看作10元,将苹果的11元看作10元,将草莓的19元看作20元,将菠萝蜜的9元看作10元,无须动笔计算,学生们就能够快速地估算出结果,小红总共消费约等于50元,减去菠萝蜜多出的1元钱,小红消费金额49元,完全可以购买这些水果。
在水果店这一情境中,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数学题目,带领其他同学共同开展估算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一个学生上台写下自己设计的题目:“我在水果店里买了一个果篮,一共需要320元。果篮里面有苹果3个、葡萄柚1个、黄金瓜1个、水晶玫瑰葡萄1串、香蕉2斤。妈妈说我买的果篮太贵了,如果分开买,价格肯定没有这么高。所以第二天,妈妈重新去水果店,买了3个苹果,总共15元,1个葡萄柚,价格为28元,1个黄金瓜,价格为51元,1串水晶玫瑰葡萄,价格为99元,2斤香蕉,价格为32元。又在路边买了一个编制果篮,消费21元。请问是我买的果篮贵,还是我妈自己做的果篮贵呢?”
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的问题,考查单独购买果篮物品的单价总和是否超过320元。将葡萄的28元看作30元,黄金瓜的51元看作50元,水晶玫瑰葡萄的99元看作100元,香蕉的32元看作30元,将果篮的21元看作20元。30+50+100+30+20=230,230+15=245,245<320。学生们能够在心中快速估算出结果,并学会在消费时选择更为合适的消费方式,培养节约意识。
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估算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数感。当遇见较为复杂的数字时,学生能够快速找到一个与其接近的“简单”数字,掌握凑整法计算法则,高效开展数学运算。这种方式能够降低计算难度,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帮助学生利用学习技能解决生活问题。
二、创设情境,优化估算教学
估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想要提升学生的估算水平,就必须要提升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字的重要性,学会利用正确的估算方式得出合理答案[2]。对此,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多元化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在数学课堂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为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大多数小学生喜欢卡通人物,喜欢色彩丰富的画面。教师可以此为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故事情境。如播放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进入情境之中,具体如下。
森林里在召开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场面十分热闹。各个小动物都争先恐后,前来报名参加。收到运动会的邀请函以后,远在西边的皮皮虎和顽皮鼠起了一个大早,坐上123路公交车,前往森林体育馆。该公交车7 : 30准时出发,到达森林文化馆站的时候,皮皮虎接到了小猪佩琪的电话。小猪佩琪十分着急地说:“运动会9 : 00就要开始了,你们怎么还没到达呢?”此时公交车上的时间显示为8 : 00。皮皮虎并不着急,笑着回答:“你放心,如果没有意外状况的话,我们
8 : 30就到了。”顽皮鼠却在一旁皱眉说道:“这可不一定,我觉得我们差不多8 : 50才能到达,你先帮我们准备好运动会的队服吧!”皮皮虎看着顽皮鼠这么说,忍不住反驳起来。两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说法对,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在播放完这一动画视频以后,教师为学生们展示123路公交车的行驶路线图。但是题目里并没有提供公交车的行驶距离与速度,因此学生只能够结合已知条件进行估算。7 : 30开始出发,到达森林文化馆的时候,花费了30分钟。在这30分钟里,公交车一共经过3个站台。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站台花费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而森林文化馆到达森林体育馆还需要经过5个站台,以每个站台耗时10分钟计算,大致可以得出,公交车到达森林体育馆的时间为8 : 50,由此可见,顽皮鼠的说法更为准确。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估算过程以学生为主,主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置比赛,优化估算教学
竞赛的形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合理利用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多种多样的比赛活动帮助学生有效消化知识要点。开展估算教学,其本质就是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其数感,让小学生学会以最快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3]。竞赛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他们的估算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以后,教师可设置一個“加减法大比赛”的活动,提供充足的奖品,全面激发学生的比赛热情。竞赛形式为教师在讲台上念题目,学生们在台下进行估算。每道题目的估算时间为一分钟,当闹钟提醒时,学生们必须及时写出
答案。
第一题:“吴飞飞带了100元去超市购物,买了1双拖鞋21元、1支牙刷9元、2个水杯29元、3个电池30元,请问吴飞飞的钱够吗?”
第二题:“1根胡萝卜的价格是9元,1颗巧克力的价格是53元,1根棒棒糖的价格是42元,小红一共有99元,能够全部买完这些东西吗?”
第三题:“超市里的东西非常多。睡衣的价格是90元,红领巾的价格是2元,枕头的价格是34元,镜子的价格是6元,帽子的价格是10元,文具盒的价格是36元,蜡笔的价格是21元,铅笔的价格是1元,假设你有100元,最多可购买几种物品?”
教师围绕教学主题,为学生设置多种类型的数学题目,以时间为限制,答案正确得一分,在比赛结束以后,查看学生的得分情况。得分最高者为获胜者,可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个人潜能,找到更为便捷的估算方式,算出正确答案。教师还可鼓励获胜者分享估算技巧,引导其他学生共同学习,提高估算能力。
设置比赛活动,丰富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估算潜能。为赢得比赛,小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估算比赛中,从而深入掌握估算技巧,提升估算能力,为日后数学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四、分析比较,优化估算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估算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四舍五入的方式,将数字缩小在某个范围之内,对数字的个位数、十位数等进行判断与计算;第二种是结合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判断估算结果;第三种是借助规律性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估算。比如说凑整法,将一个数量看成整数,进行计算,可有效节约计算时间。比如说在对几个不同的数字求和时,可选择与那些数字较为接近的中间数,再乘以数字的数量,就可以快速计算数字总和。不同的估算方式,有不同的运用情境。
在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带领学生发散思维,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估算,并对学生的估算过程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
比如说,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面对38×22≈( )这一道题目,学生们有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一种:38≈40,22≈20,40×20=800
第二种:38≈40,40×22=880
第三种:22≈20,20×38=760
在估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估算。
还有一道数学题目:“全班去动物园参观。动物园的门票是59元,全班学生人数为56人,请问需要多少钱?”这道题并不难,只需将59×56即可。
学生们的第一种估算方式为:59≈60,56≈50,50×60=3000(元);第二种估算方式为:59≈60,56≈60,60×60=3600(元)。
在完成估算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看看哪种计算方式最好。学生们展开讨论,第二种估算结果显然精准度更高,且人数估算不能低于实际人数,否则钱带不够的话,整个班级都无法购票,无法顺利进入动物园。在分析讨论时,学生们学会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正确估算。
【参考文献】
[1]李沛华.聚焦实质问题 关注能力培养:估算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1(26):17-19.
[2]王雨萌.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口算教学现状分析:以C市W区为例[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1.
[3]刘笑颖.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生发展“数感”教学策略的实证研究:以Q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估算”教学为例[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