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探索:追风嬉游,惊喜之旅
2023-05-30宋可
【摘要】在一次绘本阅读中,幼儿对“风”产生了许多疑问和讨论,从而引发对风的各种尝试与探索:找风、捕风、造风……利用我园得天独厚的自然场地—嬉乐园,幼儿开始一次次尝试,从好奇到验证结果,从失败到成功。幼儿在活动中尝试和感知,从幼儿的笑容中可以看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风的互动让幼儿亲身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课程探索;追风活动;幼儿教学
作者简介:宋可(1997—),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桥幼儿园。
一、课程起源
在开展区域游戏时,教师发现几名幼儿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哆啦说:“这只小老鼠遇到了一个看不见的敌人,敌人正在追它呢。”朵朵说:“不对,不对,追它的是风!”“对对对!”妍妍说,“我看到那个风车在转!一定是风吹的。”……看到幼儿对风如此感兴趣,教师和大家分享了幼儿正在讨论的这本绘本,并展开了一场关于风的讨论。
幼儿围绕主题“风是什么样的”交流起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说出了许多有趣的答案。
菜菜:风是看不见的。
予晗:我们摸不到风。
瑶瑶:风吹过来,感觉凉凉的。
桃子:风是灰色的,因为画画时,我会用灰色的笔来画风。
小薯条:风是透明的。
在热烈的讨论之后,我们的追风之旅悄然开始了……
价值分析:
幼儿喜欢观察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风虽然从未出现在绘本中,但书中的各种事物都能反映它的存在。无形、无色、无味的风如此神秘,自然最能引起幼儿的注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当幼儿对风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兴趣的隐性发展,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教育点,把握教育契机,在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认知发展水平与行为后,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幼儿自由探索的有力支持(环境、材料、活动、经验)。教师要让幼儿在观察、验证、交流中不断获得最直观的体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1]。
二、课程内容与过程
活动一:寻找风娃娃
风看不见,摸不着,它到底在哪里呢?于是,幼儿到幼儿园门前开阔的嬉乐园的各个角落感受风,发现风。有的幼儿发现“超级战壕”的过道里有风,有的幼儿感受到大树下面有风,有的幼儿惊呼“墙角也有呼呼的风呀!”,有的幼儿听到草丛里也有风的声音。还有什么地方有风呢?幼儿们又和爸爸妈妈一起展开了新一轮的寻风旅程。
分析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虽然“寻找哪里有风”是最基础、简单的活动,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形成善于观察与感受的学习品质及基本探索能力,并且成为推动活动进行的关键。幼儿不仅跟随教师在嬉乐园里寻找风,还自发地在假期中和爸爸妈妈寻找幼儿园之外的风。幼儿享受这一过程,愿意与同伴、教师交流自己的发现。一系列寻找、讨论活动,不仅有益于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分享交流等学习能力的发展,能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
活动二:抓捕风娃娃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在嬉乐园坡地上游戏,可乐突然跑过来对教师说:“风好大呀,我想把风抓起来。”听到这样的提议,幼儿们都喊起来:“我也要抓风!”说干就干,回到教室后,幼儿们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怎样把风抓住呢?
悠悠:可以用袋子装起来。
大奇:也可以用气球试试。
瑶瑶:我想用捕鱼网。
小涵:找个梯子爬上去,用盒子往下一扣,风还没来得及逃就被抓住了。
乐乐:也可以用杯子试试看。
轩轩:我要用一个大锅把风扣在里面,这样它就跑不掉了。
于是,幼儿们开始在教室里的各个角落搜集自己需要的工具,很快找到了网兜、小锅、塑料袋、竹筒等工具。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幼儿们来到嬉乐园展开了捕风行动,他们不断变换着姿势,寻找合适的角度,想把风收入囊中。可是在抓风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风怎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幼儿们和教师围坐在草地上一起讨论。
朵朵:有的工具上有洞,風会漏掉。
悠悠:抓到风之后要赶紧封住口子。
欣欣:要迎着风去抓才行。
…………
于是,幼儿们展开了第二次捕风行动,他们尝试了捏紧塑料袋口,用手捂住杯口和瓶口,把盒子扣在草地上等不同的方法。回到教室里,大家一起交流捕风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你们刚才捕风成功了吗?
一一:成功了,我用塑料袋捕到了很多风。
王子:我没成功,我这个瓶子不好捕,我跑了两圈都没有捕到风。
朵朵:是啊,我也失败了,盒子捕不到风。
教师:你怎么知道没有捕到风呢?
小雨:可以把手放进去感受一下。
彤彤:风装进袋子里就不动了。
乐乐:空气不动了,就无法形成风了。
航航:对,它们已经不再流动了。
教师:那怎样会形成风呢?
彤彤:跑起来就会有风,因为一跑空气就动了。
航航:要把空气搅动起来。
闹闹:要让它很快地流动。
…………
在讨论过程中,幼儿们很快找到答案:原来风是空气快速流动形成的。在户外,空气的流动速度非常快,所以幼儿们就感受到了风,而幼儿们把风抓到袋子里,空气就不流动了,就只是普通的空气了。
分析反思:
教师不能忽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哪怕活动有可能不成功,只要幼儿喜欢,有挖掘的意义,教师都要抓住机遇,开展有利于幼儿探索求知的教育活动。活动后,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可以再一步步提出问题,引发幼儿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同时,在捕风的过程中,幼儿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是否抓到风、如何保留风等,遭遇了一次次的失败,但是他们没有气馁,而是和教师、同伴一起商讨解决办法。这说明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意识,愿意迎难而上,克服困难。
活动三:制造风娃娃
幼儿们通过嬉乐园一系列的捕风活动,知道了只有空气流动才会有风。于是,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如何制造风,成了幼儿们新的兴趣点。回到家后,很多幼儿在家里寻找各种工具,想办法制造风。第二天,幼儿们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
朵朵:我拿了一把扇子,一扇就有风。
晨晨:我把气球吹得很大,一松手风就从里面跑出来了。
小萱:我的嘴巴也能吹出风,能把纸屑吹起来。
小泽:在家里,我一打开电风扇就有风了。
轩轩:吹风机打开也有风,还是热的。
…………
分析反思:
虽然幼儿受年龄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真正深入了解风的形成原理。但是,幼儿能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自发地开展实验来感知风,尝试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积极开展实践和讨论,不仅在寻找、探索、调查的过程中深刻地感知了风的形成,同时大大提高了探究兴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见,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支持他们的各种想法,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积累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经验[2]。
活动四:探究风的大小
早晨,薇薇顶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跑过来,对教师说:“老师,刚才走廊里起风了,好大呀,把我的头发都吹乱了,眼睛都睁不开。”桃子说:“我刚才在操场上玩,感觉风不大呀。”悦悦说:“我在教室里,感觉风也不大。”
这是什么原因呢?几个幼儿兴奋地讨论起来。最后,他们都猜想,地方越窄,风就越大。但真的是这样吗?教师提议说:“不如我们一起做实验来验证一下吧。”于是,幼儿们分成两组,开始了
小实验。
实验1:
桃子、薇薇、昊昊、哆啦来到建构区,拿来许多积木,先搭建了一条比较宽的通道,并从美工区拿来一面自制小旗,固定在通道的一侧,又向教师借来一个手持小风扇,在另一侧打开,对着小旗吹风,小旗只是轻轻动了动。接着,他们把通道变窄,再一次打开风扇吹风,这次小旗被吹歪了。
昊昊兴奋地跑来和教师说:“我们的实验成功了,真的是这样。”薇薇说:“对,我们搭了宽的通道和窄的通道。”教师说:“你们是不是可以搭个更窄的通道,看看风会不会更大呢?”于是,幼儿们又尝试搭建更窄的通道进行实验,这次小旗快被吹倒了,可见越窄的地方风越大。
实验2:
悦悦和小芷来到益智区,找来吸管、纸筒、PVC管等材料,分别对着自己的手吹气。
小芷:我发现吸管吹出来的风比纸筒吹出来的
风大。
悦悦:我用吸管对着手心吹,发现手心一块地方的风很大。
小芷:PVC管的口最大,风吹出来是分散的,所以感觉手心的风小;吸管的口比较小,风就集中,所以感觉手心的风大。
最后,幼儿们得出结论:通道越窄,风就越大。
分析反思:
在幼儿发现问题“狭窄的通道中风是否比较大”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把问题抛回给幼儿,引导他们进行实验,用不同的方式来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或许幼儿的实验结果存在偏差,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即便如此,教师也仅仅把自己当成共同探究的一分子,没有强势介入,要求幼儿更改实验计划,而是提供各种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究,促使幼儿深度学习,感受风的大小变化,找出其中的原因,得出最终结论。实验结果并不重要,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策划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掌握了操作技能、科学探究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五:我和风儿做游戏
幼儿们对风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了风车、纸飞机、风向标等。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们又来到嬉乐园一起进行了报纸顶风、吹画、玩纸飞机等各种关于风的游戏。
分析反思:
对于幼儿来讲,游戏的方式能够调动他们身体的全部感官,让他们去了解、探究事物。在探索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基本的自然现象,同时情感得到了释放,获得了良好的体验。
三、课程特点及价值
(一)课程特点
1.课程来源于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可以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幼儿开展科学探索,了解幼儿的兴趣,追随他们的步伐。
2.探究來源于自主
幼儿从开始对风产生兴趣,到引发问题“风从哪里来”,自发地展开讨论,再到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游戏方式、辩论立场等,一改以往的被动选择为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幼儿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想法,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其中的质疑、思考、执行无不透露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幼儿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关心集体的品质。教师细心观察,为幼儿提供材料,将以幼儿为主导的理念渗透到活动的每个细节中。
3.学习来源于操作
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更多地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发现各种各样关于风的秘密,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在问题一次次的升级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教师与幼儿共同协商,不断提供物质材料和知识经验的支持,给幼儿创造持续探究的条件,捕捉找风、捕风、造风等环节中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二)活动价值
一次绘本阅读,一阵风,引发了幼儿许多的疑问和讨论,这些疑问和讨论,正是幼儿求得知识的原动力。幼儿通过一步步的实际操作,发现了风的奥秘;在开展风的实验的过程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积累了生活经验;在做风儿有关的游戏中,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
四、课程拓展
在系列活动中,从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到解决,活动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在接下来的课程活动中,教师将会和幼儿一起通过阅读绘本、
搜集实验材料、联合家长及社区资源等方式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究,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的“风主题资源库”。生活中对于风的运用随处可见,只要我们有双发现的眼睛,生活中处处有惊喜,教师将和幼儿一起继续探索,期待下一个故事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曹爱君.科学教育 理念现行[J].才智,2015(26):115.
[2]刘岭梅.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的角色扮演[J].情感读本,2018(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