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心 洒下一路阳光
2023-05-30葛玉蓉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心感受学生,用爱亲近学生,发挥教学智慧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健康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以心育心;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
作者简介:葛玉蓉(1979—),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小学阶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时期。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平常,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推动班级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多方面接纳学生求助信息,畅通心育求助
渠道
面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要耐心帮助,细心疏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是,当前部分学校面向小学生开放的心育渠道并不宽广,部分学生有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与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知道该向谁求助,同时他们也羞于与教师面对面地倾诉。面对这样的现象,班主任就需要多方面接纳学生的求助信息,畅通心育求助渠道。
班主任可在教室后方设立一个心育辅导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写下来投进信箱。比如,学生放学时可以将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写下来投进信箱,第二天班主任可对其展开个别辅导。
班主任也可让学生通过写周记的方式来抒发内心想法,从周记中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写周记时将一周的见闻与感悟都抒发出来,这样教师就能从中挖掘、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调整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方式。
求助的前提是敢于倾诉,而大部分学生会因羞怯心理而不敢求助,对此,班主任可以开展游戏活动“真心话大冒险”来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教师可让学生从事先设计好的暗箱里抽取一张纸条,纸条上如果写着“真心话”,该名学生就要勇敢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如实地分享自己在学习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从暗箱中抽取到“大冒险”的纸条,他们就要完成一件自己想做却缺乏勇气做的事,比如向某个朋友公开道歉等。
班级中的张同学有一次在周记里袒露了自己的心声。他表示无论自己怎么友好地对待同桌,同桌李同学都不愿意主动与他交流,他感到很苦恼,每日闷闷不乐。一次他带了一个苹果送给同桌,没想到李同学看都没看一眼。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班主任亲自了解事情的原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调查,班主任发现张同学平时生活习惯不太好,不够注重个人卫生。相反地,他的同桌李同学在这方面却比较讲究,这也是他不愿意搭理张同学、吃张同学水果的理由。
班主任找到张同学,督促他勤换衣服,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习惯。当张同学注重个人生活习惯之后,整个人变得整洁、阳光了,他的同桌也愿意与他交往了。班主任也跟李同学沟通,让其明白,同学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和提携,而不能在遇到问题时置之不理,选择逃避。
二、多鼓励同伴之间相互交心,搭建平台传递
心育
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之间相互交心,有利于彼此帮助,解决问题,营造和谐友好的成长环境。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出现问题时,要能从同伴关系中汲取力量,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契合度更高。作为班主任,要积极搭建交流平臺,给学生创造交心的机会。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时候会出现分心、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如果同桌或是同组的同学能够及时提醒和督促,他们就能更好地管束自己,在同伴的督促下回归学习。部分学生在考试前会紧张焦虑,进而出现慌乱甚至发挥失常的现象。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在考试前互相给对方写鼓励的话,在考试结束后进行几分钟的倾诉和交流,这些措施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小学生有时候还会出现多动症状,这是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班主任可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有意识地让多动的学生与文静的学生做同桌,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此外,教师还可让性格外向的学生带领这部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开展课外活动等,让他们逐渐地融入集体活动中。
班上的王同学有厌学的倾向,平时上课经常迟到,甚至以各种理由来逃避上学。有一次,家长刚将他送进教室,他就又哭又闹地往外跑。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可以让其他同学主动与其交谈,帮助他,鼓励他们之间多接触,相互交心。学生之间可以交流的话题很多,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相互影响。在同伴的影响下,厌学的学生也会慢慢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心理学家勒温说,每个人都会随着他所属的集团而被定性。可见同伴之间相互交心,会提高心育的影响力。当一个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其心理问题也较为容易在集体的帮助下获得解决。
三、多联系家长全面了解学生,拓宽心育处理
路径
家长在心育上的作用不容小觑,以心育心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班主任要多联系家长,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以让家校双方对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让家长也参与到对学生的心育中来。也就是说,班主任应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许多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目标都较为明确,仅就其子女的过错行为进行沟通,并让家长进行配合教育。这其实是一种问题导向思维,这样的工作模式容易忽略掉问题背后存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班主任在联合家长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共同探寻解决的办法。班主任要多与家长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换言之,班主任要从家长处了解学生的多元心理需求,同时将该学生在家中与在学校里的表现进行比较,进而采取最有利于其身心成长的心育方式。
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方面要调整原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心理素质训练;另一方面,要引导家长改掉不妥当的教育方式,让家成为更温暖的港湾,让学生获得多元的心理辅导。
曹同学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是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学习榜样。一次,班主任联系家长询问她在家的一些情况,家长反映这些天孩子的心情不好,原因是班上几个学生组织的元旦晚会没有邀请她参与。她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外貌不好看,在家里情绪失控,结果被家长简单粗暴地批评了一顿,认为她不应该如此关注外貌,而应该将心思投入学习中。
作为班主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推心置腹地跟家长交流,让父母站在子女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其次,班主任也需要与曹同学进行交流,让她端正心态,重新投入学习。笔者还利用了一次班会课的时间组织了一个短剧表演,给曹同学一个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机会,她赢得了一片掌声,也打开了心结。由此可见,在开展心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协同家长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四、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心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笔者发现,当前部分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过少,且大多数实践活动在室内开展,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其实,让学生成长的地方不只有教室,外面的天地才是他们成长的宽广舞台。班主任可开设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更多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内心的苦闷等都可以通过活动得以缓解甚至消弭。因此,班主任可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缓解
压力。
一次,学校举行了体育活动,笔者给每个运动员都安排了一至两名学生作为啦啦队,负责照顾、鼓励运动员。运动员在比赛开始之前,啦啦队成员就赶到了。他们会陪着运动员一起做简单的赛前活动,同时还会给他们加油打气。有了这一活动经验,学生学会了如何温暖他人,关心他人,如何与同学进行沟通与交流。
大多时候,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缺乏沟通交流有一定的关系。当班主任通过课外活动提供了机会,学生就会基于活动开展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尽可能地开展活动,一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二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快乐地享受校园时光。
五、多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心育的主人
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知道如何分析心理问题,进而开展自救。班主任要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心育的主人,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在一次期末考试后,班上的丁同学与陈同学都没有及时去食堂吃午饭,原因是觉得这次考试没考好,就在座位上怄气。对于这样的情况,班主任通常的做法是将两个学生分别叫到办公室逐个做心理辅导,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但是这一次,筆者转换了教育方式,让两个学生彼此安慰,彼此交流,进而彼此提升。让学生相互安慰的好处在于让面临相同问题的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开导他人,这样,他们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同时,班主任也能了解到他们内心的想法,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的开导和
抚慰。
丁同学先是说,考不好可能要被父母责备,一时难受,就不想去吃饭了。陈同学说,父母对他很好,考不好回去无法交代,所以心里难受。陈同学先是安慰丁同学,要好好跟父母沟通,开明的家长能理解这次不好的表现。接着陈同学说,每个家长出发点都是好的,我们要理解他们。
两个人的交流看似简单但是非常有效,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更能直面问题的根源,直击心灵。因此,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如果这些问题不是特别严重,教师可试着给学生自己处理的机会,让他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打开心结。当学生自己学着处理问题,他们更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问题的症结,从而学会自我调节。心育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的人,既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五年寒窗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要真心付出,以心换心,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育,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进而联合多方力量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祁兵.“六育”同构,让心育落地生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4):70-72.
[2]张越.“一课三式五策”: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理论预防校园欺凌的心育行动研究[J].江苏教育,2021(76):7-10.
[3]刘凤娇.多场域探索小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自我意识水平低”的个体案例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1(3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