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路径探析

2023-05-13刘明浩

文教资料 2023年24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产教融合职业院校

刘明浩

摘 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体制转型滞后,在推进产教融合中还存在不少内部和外部困境,如:共建共享效能不足,企业参与激励机制不足;经费投入有限,实训基地先进性滞后;专项经费支持不够,企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本研究提出发挥参与主体能动性,推进合作管理规范化,建立政府主导协调机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发展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借鉴,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民族地区 职业院校 产教融合 路径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表明,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并且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体制转型滞后、观念陈旧等问题,导致政府推力不够、企业动力不足、学校积极性差,致使职业教育发展比较落后,产教融合层次较低,难以深化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因此,一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鉴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落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破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痛点与难点,为民族地区培养“留得住、合需求、有作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产教融合模式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教育形式有德国的“雙元制”职业教育、法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日本的企业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式”等。其共性表现为:具有政府和法律的支持与保障;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密切相关,学习时间安排灵活,理论学习和企业实习相互协调;企业参与度高,产教是深度融合的。

国内关于产教融合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校中厂”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模式、“订单”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五种。“校中厂”是指在校内建设企业生产线,合作企业提供需要的设施设备,实现校内实践教学。[1]工学交替的方式是指学生先到合作公司进行实践体验,再回学校进行理论学习。[2]校企互动模式是指学校和合作企业根据双方需要,共同研制教学标准、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开展培训和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为学校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实训平台。[3]“订单”模式是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形成企业订单班,学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4]顶岗实习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到专业对口企业进行实训锻炼,实习结束后,正式到企业工作。[5]

目前很多学者都开展产教融合模式相关研究,但这些模式并未得到深入落实,致使产教融合并未取得良好效果;且当前针对民族地区产教融合的研究很少,并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民族地区特点的产教深度融合体系。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困境

(一)产教融合职业院校的内部困境

1. 共建共享效能不足,企业参与激励机制不足

目前,很多院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并且在实现双赢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利益,与各合作企业都签订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协议,分享利益、分享资源和增强实力。但在校企实际合作中,虽然校企都参与共建,但由于信息闭塞、更新缓慢,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当地产业需求脱节,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在校就读期间难以给企业创造较大经济效益,同时存在一系列安全问题,且学生毕业后也存在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使企业的共享效能不足,致使部分企业开展合作时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相关项目推进缓慢、不够深入。

2. 经费投入有限,实训基地先进性不足

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高水平工匠的重要平台。目前很多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仍为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和资金来源,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现代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新兴技术领域中,对于具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综合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民族地区院校,经费紧张,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有限,致使实训基地的设备更新速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与企业设备匹配度不够,教学与岗位需求无法完全对接,难以实现学生零距离接触、感受生产一线。同时民族地区院校通常面临师资力量不足,当地企业也可能因为自身条件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资源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这导致了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不均衡,难以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合作,致使学生专业技能跑不过技术迭代速度。

3. 师资力量不足,服务企业能力较弱

校企合作需要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中往往存在师资编制不足的问题,师资力量非常短缺,且大部分教师为教学、行政双肩挑,教师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且实践时间一般较短,实践技能水平相对较弱,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平衡现象,致使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企业人才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同时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为企业开展的理论知识培训、科研技术攻关等服务相对较少,这种师资质量的问题使得与企业的互通效果不佳,从而打击了企业主动合作的积极性,也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4. 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制约产教融合深度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一是单一的合作方式。许多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仍停留在传统的“实习+就业”模式上,企业仅仅是学校的实习基地,缺乏深度的参与和互动。第二是合作缺乏长期性。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长期的合作规划,许多校企合作项目往往是一次性的,无法持续发展。这种短期性的合作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也无法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双方的长期发展不利。第三是合作深度不足。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项目,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合作深度不足的问题,企业参与度低,学校对企业需求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导致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产教融合职业院校的外部困境

1. 民族地区企业资源不足,产教融合推进受限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不利因素,当地的企业规模较小,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获得足够的优质资源,竞争力相对较弱,没有足够能力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同时,由于民族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有限,难以吸引到有实力的企业与之合作。此外,产教融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实习基地建设等,由于民族地区学校的经费有限,可能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从而影响了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 专项经费支持不够,企业投入不足

学生岗位实习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资金支持得不到保障,学校投入经费较少,企业投入也不多,有些企业甚至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对待,学生与学校、企业之间的矛盾很容易导致产教融合难以实现。尽管双方已经建立了产教融合实体,资金问题依然导致产教融合发展困难。

3. 沟通机制不畅,存在“校热企冷”困境

作为产教融合政策执行者之一,当前在社会环境中,民族地区院校在培养技术技能方面还有些不足,快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具体化的方式,涉及经济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等多个不同领域,需要依赖跨界管理和外部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密切的合作。跨界的产教融合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以促进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协调合作,并实现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整合与优势互补。

目前民族地区院校了解企业的途径较少,与外部企业的协同沟通不畅,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了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创新要素之间的交流渗透和相互融合度需要提高,互联互通方面也有待改善。加上国家对于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沒有清晰界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高、愿望不强烈。

4. 价值观念不同,校企合作不够紧密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校企从“结合”“联合”“融合”到“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的演进,说明政策意图在不断转变。但企业作为独立生产经营决策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以获得经济竞争优势为发展目标,即在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才会考虑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首先需要获取人力资源来合作,并且还需要进行员工培训,获取学校提供的技术支持,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需要企业提供先进设备、场地和技术支持,参与课程标准体系共建、“双师型”导师共聘和提供学生实习岗位等,以表达其合作意愿。两者因为价值观不同,合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三、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应通过校企资源整合、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满足企业岗位人才需求。

(一)发挥参与主体能动性,推进合作管理规范化

1. 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共建共享效能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参与度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以激发校企合作的内在活力。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对积极贯彻相关要求并超额完成规定任务的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免税和奖励”,对不落实相关要求的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加税和惩罚”,从政府层面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加快构建校企合作“共生机制”。学校通过企业参与,充分凸显办学特色、整合办学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提升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通过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行业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才资源、智力支持和技术优势,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共建共享效能,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

2. 推进实训基地“企业化管理”,确保实训基地先进性

实训基地要想运行效能最大化,可以尝试“企业化管理”,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以提高市场的调控能力,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通过专注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备更新与维护、社会培训业务,开放认证项目(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进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等,保证实训基地运行的市场化与灵活性,从而推进其发挥功能,同时完善《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细则》《互派(聘)挂职人员管理与考核办法》等制度,完善“效益共享、育人同担”的运行机制,提升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效能,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解决实训基地设备更新滞后的问题。

3. 强化双师队伍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学校层面,一是学校争取编制,扩大师资队伍规模,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提升其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参加民族地区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产教融合型课题、项目研究等,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二是企业可以设置灵活的用人机制,并采用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的方式,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来任教;三是建立和完善课酬、绩效、补贴等相关激励制度,激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职的积极性。

在企业层面,需要主动行动起来,积极派遣员工进入校园和课堂,担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实训指导教师等职位,协助引入生产性实训项目,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对一线生产性人才的需求。

在政府层面,一是要积极为学校引进人才、扩大师资队伍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支持职业学校公开雇用业界精英、杰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来担任教职,积极为校企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提供保障。

4.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强化产教融合

一是创新合作方式。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等,以实现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研发等,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二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可以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加强合作的深度。学校和企业需要更好地沟通和协调,以便更充分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并共同制定合作计划和方案;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式,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建立政府主导协调机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1. 拓宽合作渠道,主动沟通合作

一是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寻找更多的合作企业;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吸引力;三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产教融合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四是主动与企业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调整合作方案。

2. 加大产教融合专项经费投入,加速推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普遍存在资金不足情况,鉴于此,政府应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力度。可在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可在用地审批、人才引进方面也给予学校支持,同时给予双方专项启动资金支持。

3. 建立产教融合政校行企信息共享平台,打通合作渠道

根据《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一文件的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其核心力量在于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协同合作的发展机制。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的办学模式的转变。民族地区政府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牵头建立校行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让学校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为校企双方提供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服务。

4. 引导企业树立互利共赢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

伴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效改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偏见和误解,高职院校已经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为走好下一步,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校企座谈会、校企参观、产教融合宣传讲解活动,使各类企业正确认知产教融合的优势,树立合作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利用产教融合为社会培育创新人才,帮助有意向的企业及学校建立沟通交流渠道,促成双方达成合作协议,为产教融合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

基础。

參考文献:

[1] 刘君义,董本云.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20(2):108-112.

[2] 周建松.抓好基本建设 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34-36.

[3] 涂文涛.坚持教育科学发展 构建西部人才高地[N].中国教育报,2013-01-05.

[4] 王变奇.运行保障体系的探索构建“订单式”培养[J].成人教育,2006(7):69-71.

[5] 李建庆.“2+1”培养模式给高职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中华职业教育社2023年度规划委托课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路径研究”,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助推都匀毛尖茶非遗传承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2021B269)。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产教融合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