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指导研究

2023-05-13孙冬丽李阿特

文教资料 2023年24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生物学新形势

孙冬丽?李阿特

摘 要:近年来,研究生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毕业研究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受经济下行因素影响,众多企业面临困境,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生物类研究生在坚持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造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实践训练不足、职业规划缺失、择业观念偏差、就业能力不足四个方面,并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就业指导体系、凝聚就业育人合力三个方面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指导的路径,以期达到增强实践训练、提升规划意识、提升就业质量的效果,并为深化研究生就业指导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 研究生就业 就业能力 生物学

近20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毕业生数量明显上升。2002年,我国研究生毕业生人数约8.02万[1];到2022年,研究生毕业生已达86.2万人,且当年招生124.2万人,在学365.4万人。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将继续增长。近年来,受疫情和世界局势动荡叠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新增岗位数缩减,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矛盾突出。当前,国家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类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新形势下,生物类产业同时面临轉型升级的问题,毕业生能力同企业需求的匹配难度加大,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

就业关乎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

生物类研究生在坚持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形势下生物类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共同的关注点。

一、造成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专业实践训练不足,对行业需求缺乏了解

生物学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统一的科学,一方面,学生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迅猛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加强实践与实操能力的训练,能从实验与实践中总结提炼,透过现象解析本质。[3]生物行业对于人才的技能,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在生物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院校更加注重培养理论型与学术型的人才,忽视了对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对多数学生的培养还停留在以完成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为目标的阶段,培养过程、论文设计缺少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学生无法及时了解产业的动向、企业的变化;培养过程以论文发表为考核指标,造成了研究生培养方式单一化、导师指导僵硬化、成果要求扁平化的现象。[5]一些研究显示,在对生物类研究生的培养中,部分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未能解决生物行业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造成研究生就业困难和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并存。[6]

综上,院校培养模式造成生物类研究生实践经验较少,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大部分研究生对生物行业和用人企业的需求缺乏了解,这些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

(二)职业规划及职业规划指导缺失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术。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和科研任务较重,占据了学生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缺少清晰的定位,对于职业发展的认知十分模糊。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式是导师责任制,导师一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对学生指导不足,主动参与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意识较弱,往往不支持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就业讲座及培训活动,认为耽误了科研实验的时间。此外,目前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已作为本科阶段的必修课在多数高校开设,就业主管部门的就业指导体系多数以本科生为主,职业规划课程针对研究生阶段较为稀少,已有的课程也大多在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设计、针对性的指导和有效的跟踪管理。[7]随着就业门槛的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后大多数选择升学,进一步深造。江苏省202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生物科学类本科生升学出国率达到42.18% [8],生物类本科生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较少,学科实力强的学院实际“就业”主体是研究生。而研究生阶段作为新的起点,将直接面临就业,多数本科生在选择升学时仅仅是由于就业门槛过高或随大流,并未做过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综上,院校针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学生自身缺乏职业规划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

(三)就业受到毕业影响、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研究生要面对毕业、就业的双重压力。基于生物学科本身的研究要求,生物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需要一定的实验室工作作为数据支撑,在科研周期的限制下,先毕业再就业成为多数生物类研究生的首选。研究调查显示,有50%的学生因为繁忙的实验任务无法投入较多时间用于找工作,往往会错过就业宣讲会、就业讲座和培训等。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合适的面试指导和讲座培训,而活动现场到场的人数却寥寥无几。而一旦学生选择先毕业再就业,又会错过求职应聘的最佳时期,错过大多数就业机会,进入“慢就业”状态。目前毕业研究生择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偏向求稳,到较为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就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9]疫情的发生给国内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所产生的恐慌也蔓延到就业领域,编制内工作的“旱涝保收”更加坚定了毕业生考公考编的意愿,研究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更偏向选择稳定的工作,打算考公,24%的学生选择暂时不工作,继续深造。在对单位的选择上,有86%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14%的学生选择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业或其他。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受从众心理影响,较少思考个人需求,出现“考编热”,缺乏自身特点和职业要求是否匹配的思考。这也反映出学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对工作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再者,学生择业过程中,更关注目标岗位当下的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和环境等,很少关注公司企业经营状况、个人学习提升、未来发展空间等,长远规划意识不足。

(四)科研外经历匮乏,求职技巧掌握不足

当前,生物类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就业多元化背景下,仅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并不足以让研究生获得就业上的成功。工作实践中发现,受整体环境影响,2023年生物类企业研发岗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明显减少,更多的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发展战略有所缩减,学生对此变化准备不足,综合素质匹配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求职成功率。简历是学生求职的重要工具,面试是学生展现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日常一对一修改简历的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此方面表现不佳:有的学生简历空白较多,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哪些经历可以写上去;有的学生简历内容较多,条理不清晰;有的学生对科研经历、实习实践经历的表述比较简单,不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的学生对于简历需要与岗位适配缺乏意识,计划“一份简历走天下”。与专业本身特点对应,生物专业研究生在科研实验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不够积极,参与沟通表达训练较少,缺乏面试经验,对于面试有畏难情绪,面试表现不佳。在相关调研和座谈中,有60%的同学提出,希望学校或学院可以开设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同时,简历制作过程也是梳理个人能力的过程,丰富的经历可以反映学生的个人能力,但繁重的学业压力使研究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校园生活单调,简历难以表现出个人的竞争力。研究生整体表现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其求职受挫,难以获得理想岗位。

二、新时代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指导路径探索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人才与需求准确对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各高校精准发力,推进高校毕业生以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生物学作为基础理论学科,院校要在加强学生实践训练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就业指导工作要积极搭建科研实践平台,建立校企沟通的桥梁,形成科研和就业一体化贯通培养的模式。高校要把握就业形势,积极走访用人单位,面对面和企业高管深入交流,调研企业发展情况,深入了解企业在人才方面的具体需求,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不断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同时,高校要充分结合企业的产业优势和本校的专业优势,对企业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通过“企业出题,学校答卷”的合作模式进行技术攻关,在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等过程中实现培养“卓越生物技术人才”的目标,搭建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实践平台,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拓宽研究生视角,助推就业与人才培养双提升双促进,实现多方共赢。

同时,高校要立足生物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主动创新,紧密结合新的增长点和需求,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同地市政府机关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主动邀请对方开展线下线上招聘宣讲,主动联系相关政府事业单位,为生物相关企业需求的岗位积极推荐毕业研究生。在走访用人单位的过程中,高校也定向邀请有需求的同学参与,为学生和用人的互相了解提供桥梁,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提前和用人单位沟通,安排参与学生的直接面试,增加学生面试经验、提高求职竞争力,直接落实就业,建立企业—院系—学生精准招聘直通车。与此同时,高校要更加注重宣传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激发生物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热情,为有意向到基层就业的学生配备职业导师,提供政策解读,消除其顾虑,加强专业指导,提升其求职竞争力。

(二)提升规划意识,构建就业指导体系

研究生就業情况是检验人才培养结果的重要指标,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提高研究生的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等综合能力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首要前提。

生物学是基础研究学科,本科生选择升学的比例较高,大部分学生选择读研,一方面是受到同辈考研和长辈观念影响,另一方面是受限于就业信息资源太少,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意识不足。研究生要多渠道、多路径地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主动夯实基础,潜心学习专业相关的课程,积极参与专业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院校要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设计分年级的就业指导方案,一年级重视规划引导,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题活动,邀请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从生涯规划的意义和规划的方法等方面引导研究生开启规划,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从自身丰富的阅历出发,从用人单位的视角就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讲述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人生;也可邀请已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讲述不同岗位的经历和感受,通过身边的人讲身边的故事,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二年级重视实践,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用人单位,开展参观和实习实践,亲身参与企业的活动,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活动,引导研究生了解自己、评估自身,立足于现实做好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评估环境,将就业工作前移,早规划,早准备,早就业。三年级加强精准就业帮扶。毕业求职季常有毕业生因求职目标不清晰、对就业市场不了解、求职动力不足、求职技能缺乏等原因导致求职过程受阻,就业困难。对求职困难的毕业研究生,高校应建立“一生一策”的帮扶档案,了解未就业原因,根据原因进行针对性辅导,定期跟进,了解其就业进展、近期计划和长远打算等情况。

教师可将毕业生根据发展意向类型,比如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出国、考公、企业就业等,进行分类,建立联系群,定期精准化推送信息。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丰富的求职训练营及求职门诊活动,包括现场修改简历、职业方向咨询、行业发展答疑等,面对面解决学生的需求;组织企业家进课堂、朋辈领航说——教师专场和选调生专场等活动,请优秀校友现身说法,结合自身求职历程,分享求职经验、求职准备、行业状况等信息,帮助毕业生精准匹配岗位,制订并修正规划。

(三)凝聚就业育人合力,提升就业质量

“三全育人”理念符合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我国的教育国情,能够发挥出我国社会对研究生就业指导的优势。[10]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为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提供人力资源基础和组织保障,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更多人员的参与。

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为农业、医药、食品等行业提供基础研究,在实施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业工作要以“三全育人”为工作导向,在全员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创造全员育人环境,打破就业育人壁垒,凝聚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党支部书记、主管部门育人合力。

第一,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影响力,结合生物学专业特点,选聘优秀专业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借助专业教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生物相关重点单位企业常态化走访、个性化“一生一策”帮扶、生物行业专家进课堂等系列促就业行动,提升学生求职竞

争力。

第二,强调导师育人责任,发挥导师的就业指导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导师和研究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多,对学生也更加了解,就业指导和帮扶也更直接、有效。夏日炜、李怡等调研发现,导师的职业支持和心理支持能够对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帮助。[11]高校可通过定期组织导师培训和一对一沟通增强导师意识,除了在学业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外,在学生毕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提倡导师为学生提供支持,助力学生顺利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

第三,就业指导视角下要强调生物专业所在党支部书记责任,通过党支部书记把党的基层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推进就业合力。实行党支部书记就业责任制,定向联系毕业生,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定期沟通了解进展,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视野、提升就业技能,并在简历修改、面试准备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建议,尽可能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与保障,通过与毕业生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思想状况,为完善学院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三、结语

高校应结合生物专业特色,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就业指导体系、凝聚就业育人合力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系统性设计来提升生物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推动研究生高质量就业,为行业输送生物专业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慧,傅琼.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河南农业,2023(15):9-10.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7.

[3] 郑小亮,李丽阳,王艳红,等.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安徽农学通报,2015(24):148-150.

[4] 杨晶,杜林娜,吴卓夫. 生物学研究生在新农科背景下的培养模式探索[J]. 现代园艺,2023(20):171-173.

[5] 温众杰,王在易.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生物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5):125-127.

[6] 孟凡娟,王爱芝,张秀丽. 我国生物类硕士研究生存在的就业问题[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5):20-21.

[7] 杨院,王荧婷. 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及趋势研究——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2014—2018年数据的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5):58-65,73.

[8] 胡建,缪荣楠.江苏省202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23:154.

[9] 贺筱华,潘光堂.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工作“三全育人”机制构建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3):32-37.

[10] 王利,李楠,石森,等. 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育人路径探索[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23):91-93.

[11] 夏日炜,李怡. 新时代农科研究生就业观与指导对策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2023(13):129-132.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生物学新形势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