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6-11-04吴倩
吴倩
摘 要: 城镇化是产业发展自然形成的,政府强调推进城镇化发展是当前我国的客观经济形势决定的。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的助推下结合“三农”问题走有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同样是基于当下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以及民生问题所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首先,试图解决民族地区城镇化边缘人口的最终的归宿问题,本质上是解决就业问题、解决社会稳定问题;其次,是解决改开之后一直存在的“三农问题”,本质上是试图拟合城乡差别,为下一步整个国民迈入“小康”打下基础。
关键词: 城镇化;民族地区;三农;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262-02
官方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预示着我们有一半以上的国民是城镇居民,这也算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就。事实上城镇化在是产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国家或政府倡导而形成的,但当前我国政府正大力倡导城镇化——这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造成的,不得不如此,城镇化是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众多民生问题的一个方便路径。它首先要解决的是那些在城镇化边缘的人口的最终的归宿问题,本质上是解决就业问题、解决社会稳定问题;其次,是解决改开之后一直存在的“三农问题”,本质上是试图拟合城乡差别,为下一步整个国民迈入“小康”打下基础;这两个问题是对立统一的,或者是一体两面,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城镇化本身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是由产业发展推进的,全国的产业发展不平衡、类别各有不同,如民族地区的能源矿产电力等资源产业为主,而近年来,旅游产业也发展的风生水起,那么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对该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有哪些影响及作用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城镇化在民族地区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形成了由东而西的三个梯次三个档次的问题,即所谓东部的发达地区、中部的次发达地区和西部的“欠发达,欠开发”的落后地区。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这个“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而长达四十年的发展中,三个梯次的距离逐渐被拉大,简单的说越发达的地区越发达,越落后的地区越落后——这是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所必然产生的结果,尽管国家不断的进行宏观干预,但仍不能对冲市场规律的强大作用。效果不是很理想,全国需要重点扶贫攻坚的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四十年来,民族地区为中东部的发展奉献了天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自己并未能搭上经济迅速发展和崛起的快车道,相反,资源被掏空、人力资源尤其是广大农村再生劳动力资源也消耗的濒临极限。失去了后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民族地区必须面对的严峻的现实问题,事实上,既然国家一再强调市场的作用,而同时又要依赖国家对整个经济布局加以干预也是不现实的,就是说,广大民族地区不能等不能靠,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自身的问题。如前,上面提到的两大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民族地区,而且表现的尤为突出,而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很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民族地区发展怎样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模式;走怎样的城镇化之路。
二、民族地区城镇化要解决的问题
(一)滞留在城市的存量人口的归宿问题
就全球范围看,整个经济形势低迷,受其影响国内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已成共识也是客观现实,产能过剩,要去产能,这是当下解决我国经济问题的重要策略,从另一个方面看,产能过剩,对于主要依靠能源产业发展的民族地区无疑是雪上加霜。随着国家去产能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东中部地区本身就有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民族地区外出打工的广大农村青年中年也面临着返乡的问题,他们很难融于中东部发达地区,难以取得这些地区的城镇户籍;而民族地区的广大的由于长时间的凋敝与衰败,各家各户的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模式,劳动力输出导致的空心村,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可耕地减少——导致他们有家难回。进不能融与城市,退不能返回农村——这部分人的数量及其庞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
(二)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瓶颈问题
民族地区这些游离于外边世界的庞大农村人口,对大城市的发展现在似乎是过剩了,但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这些青壮年劳动力正是不可多得的潜在生力军!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生产力,好好加以利用,他们会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问题是关键是怎么让他们回来,他们回来如何安置,让他们继续守着一亩三分地,从事投入产出严重倒挂的传统种植业?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这个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发展怎样的城镇化的模式问题。
三、城镇化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城镇化的发展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与发展路径,各地区应当因地制宜的发展与本地区相适宜的城镇化。这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息息相关。
(一)依赖民族地区优势产业的城镇化发展的局限性
如前,传统的城镇化是产业发展自然形成的。但这个形成的过程相当的漫长,像蜗牛一样,而且也往往带有偶然因素,依赖这种路径实现城镇化对于解决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基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民族地区最优势的产业就是能源矿产。依赖这些资源的开发所形成的城镇化是一个及其漫长甚至需要某些机遇才能成功的发展模式。如克拉玛依发现大油田,因为油田的开发形成城镇,但油田开发完了,没有油了这样的城镇将迅速衰落;而且这也是个例,一处油田或其他大型自然资源的发现所形成的城镇固然很快,但不能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些没有这样强大集中的自然资源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更何况现在依赖资源开发的城镇受到经济发展低迷产能过剩的压力,对庞大人力资源的需求正在变成过剩。
(二)依赖民族地区潜在优势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民族地区除了矿产能源等天然的自然优势产业之外,其潜在的产业优势也十分明显,如近年来崛起的旅游产业,现在已经是民族地区显在的产业优势了,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光怪陆离的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旅游资源等等,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将这些旅游资源与相应的旅游产业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兼顾走出一条独具民族地区特色的城镇化无疑是现实可行的。
首先,民族地区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中,应当尽量避免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雷同化;以此形成比较优势,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就是互通有无,雷同是市场的大敌,在科学技术等人力资源明显落后的情况下,跟着东部地区亦步亦趋的发展,民族地区没有优势可言,也不能依赖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来发展,因为,东部地区淘汰的产业在西部地区也难以形成先进生产力并且一般都是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族地区要后来居上必须摒弃这种发展思路;其次,不解决“三农”问题的城镇化没有任何意义,民族地区的落后体现在“三农”,这和全国一样,同样具有普遍意义,三农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农民有了出路,只有农村富余了,只有农业发达了城镇化之路才有意义;三是旅游产业本身是个富贵产业,对其它产业和其它地区的的贫富有很大的相关性,它在城镇化过程中只有和三农问题捆绑在一起,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策略
(一)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的城镇化
首先,湖光山色的天然旅游资源。民族地区原生态大自然风光是中东部地区所没有的,也是吸引东中部地区游客的重要吸引物,在这些自然资源密集的地区,搞旅游开发具有天然优势,因为其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了风景名胜,所以,这些地区可以直接以发展旅游产业为城镇化契机,在大型风景名胜区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组建城镇。其次,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村寨拥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但是,单独的孤零零的一个个村寨,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需要划片连线的整体软硬件的布局,综合开发利用;三是山清水秀的农村旅游资源,这是重点进行的旅游城镇化布局,要农林牧渔因地制宜的走各自发展的特殊化道路。
(二)以旅游引导农业城镇化的制度安排
不走传统城镇化靠产业发展自然形成的路子,适合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好的制度安排非常重要,近些年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结合“三农”问题走出了很多有效可行的路子,这些经验固然值当借鉴,但是在根本制度问题上没有突破,所以,普遍意义有限。
首先,要让无多少耕地的农民走出大山,让滞留在大城市的农民工返回——民族地区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模式必须结束!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不能各干各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一家一户的“农家宴”作为一种旅游形式,解决的仅仅是这一家一户的且是条件稍好的生存与生活问题,难以实现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而且这种形式的组织模式本身是排斥外来劳动力的,与城镇化发展思路相悖;
其次,资源是公共的,一家一户的开发利用,是没有法理依据的,也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要把散豆子一般分散在大山深处,以及外出的劳动力吸引回来,必须有相应的组织形式接纳他们,这是独家独户的小农模式绝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走集体经营道路。
三是,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利用资源,才能形成规模的同时,方便形成外来投资和市场融资,如果按照目前仅仅的依靠农业的旅游产业的所谓“大户”,势单力薄,难以融到资金,而农地流转稍有不慎,就会使得广大农民彻底失去土地。因此旅游产业和“三农”结合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可以成片连线但是其集体所有的性质不能变,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有效的推进城镇化建设。
★基金项目:2013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基于城镇化背景下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编号JD2013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吕胜宾,姜凤和.关于打造南运河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景观带的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09).
[2]郑丽君.乡镇基层体育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4).
[3]书传.新型城镇化,最美的中国梦[J].金融经济,2013(11).
[4]邓凡.发挥工业的核心带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1).
[5]董翠珠.乡村旅游与我国城市化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环境规划学院,2014.
[6]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