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与相互作用分析
2023-04-29徐静雯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人民所坚持和信仰的理论,其在我国的运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历史观、社会思想以及组织治理等多个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的根基所在。本文将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与相互作用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促进两种文化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相互作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在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以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迸发出更大的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二者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理念契合特征
(一)思维方式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首先表现在思维方式方面,即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主义之间的契合。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所创造的唯物辩证法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方法体系。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问题的回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与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与意识则是第二位的。物质并非由造物主所创造出来的,其是不会被消灭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也将会随之发生变化。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前提及根本性原则”[1]。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剖析时,可以发现其中也蕴含有深刻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内容。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就是古代人民认识到了物质是第一位的外在表现,物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物质人们也难以生存下去。在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始终高度关注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比如说“五行说”就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的集中体现。
我国古代的思维体系中蕴含有深刻而丰富的辩证思想,比如说古代先民坚持认为阴阳是构成世界万物最为基本的属性、力量和元素,认为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结合、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和转化;“白天与黑夜,在不同的时间段白天与黑夜的时间长短也存在差异”,一直以来都将物质现象和自然现象看作是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并且认为事物的本质规律就在于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运动变化的。在传统文化领域,朴素唯物主义及朴素辩证法虽然因为时代和思维的局限性,将复杂的科学体系进行了简单化处理,在科学与逻辑论证方面不够严密,部分观点甚至是人们主观臆测的,但是不论如何其都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特征,而这种将物质放在第一位的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存在有一定的相似点,彼此高度契合[2]。
(二)认识论的契合
在我国的传统哲学探索中,实践与人们的“行”所对应,而理论则与人们的“知”所对应,知行合一是许多思想家所提倡的,而知与行之间的关系争论则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始终。比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教授知识期间就高度关注知行之间的关系,如其所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的“习”实际上就是“行”;在他看来,如果在学习和探索知识时不注重行动,那么就很难真正地获得知识,个人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人们对于实践的关注度也可谓是不断提升,比如宋朝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明朝王夫之所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明朝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等等,都认为知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才能展现出作用与价值,如果只是空谈没有实际行动那么必然会误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诞生之前,空想主义在西方社会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最终证明了其相关思想是不实用的。而正是这些空想主义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来源,正是认识到了空想主义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对于“行”的研究虽然更多集中在国家发展领域,没有投入到更加宏大的世界之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于“行”的看重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对于“实践的”关注,彼此之间高度统一,这种认识上的一致性,使得二者内在方面高度契合[3]。
(三)人民观的契合
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在研究中认为人是与生俱来的、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人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其能够参与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在马克思所生活时代,西方各个国家频频爆发武装运动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不再将人民当作主体,人民观点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以民为本”是统治者执政的核心所在,如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所提出的仁政、仁爱以及“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观点,深刻诠释了统治者与广大百姓之间的关系,二者彼此相互依存、影响;而我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以及社会暴动的发生,无一不是因为统治者不再践行“以民为本”的思想,肆意践踏人民。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思想核心内涵来看,二者彼此之间有诸多共通之处,契合度极高[3]。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不断丰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我国传统道家的朴素唯物主义在核心上虽然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其内容并不丰富,而是孤立、静止的,在逻辑论证方面也不够科学严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超脱出了个体思维规律,其明确了物质具有动态发展变化的特点,认识到了生产力与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引导之下,现代社会中人们能够以更加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辩证地看待世界,这样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促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自我净化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历史上也存在有认知错误的阶段。比如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受到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人们猛烈抨击封建社会的物质以及精神,因为思维认知的局限当时的社会并不能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缺点,认为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当摈弃,这种过度摈弃却并没有彻底将国家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中拯救出来。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认识到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辩证看待,针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要积极主动继承和发扬,而针对消极落后的文化则应当及时摈弃。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我国人民在剖析传统文化时变得更加客观,传统文化得以不断净化,人们的民族自信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得以不断提升[5]。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入到我国之后,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成功探索和实践的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入到我国至今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外在表现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其与时代思维认知以及社会发展现状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了本土化发展,而这种本土化显而易见是可行的,否则近百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6]。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然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其难以跟上新时代人们的思想认知,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可以帮助人们辩证地看待文化,认识到文化也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这样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能够产生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说,在执政方面“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相关理念,其也是民本思想的充分展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华的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实的思想土壤
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传入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其探索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多个层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上文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之间具有诸多共通之处。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传入我国之后,才能迅速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因为人们察觉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建设的动力所在
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之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也在不断优化创新以适应我国的国情,否则的话很快就会被我国所淘汰,其也难以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结合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存在有显著差异。如在共产党成立初期,为了尽快摆脱国家的落后局面,主张学习苏联城市包围农村,通过武装暴动夺取政权,但是最终发现这种路线是不可取的;随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相关路线进行了修正,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路线,最终实现了共产党执政。
四、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立足,并不断丰富与革新,回应并解决时代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其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本身与时俱进,积极发展完善的理论品质;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文化整合创新的精神特质。在未来,要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之间更好地契合,那么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进行分析,以使得二者能够更好地渗透到人们内心深处,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徐福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及实现理路[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4):10-15.
[2]杨威,上官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J].齐鲁学刊,2022(04):49-59.
[3]赵光辉.“天人合一”生态阐释的回眸与省思——兼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齐鲁学刊,2022(04):60-69.
[4]杨丽艳,高学义.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视角[J/OL].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2-09-05].
[5]郑济洲,杨雨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3):106-113.
[6]曹和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22,43(03):1-5.
作者简介:徐静雯(1990.5-),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