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事务治理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机制

2023-04-29郭斌

秦智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化党的领导

[摘要]在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应广泛合作,依法拓展社会治理的场域和路径,将民族事务治理寓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中。这一路径既强调党的领导,又体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是我国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但从客观来看,我国民族事务治理在参与主体、治理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水平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民族事务治理的路径机制,讲解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保障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化;党的领导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公民素养持续提升,进一步提高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但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会直接形成治理复杂社会的能力,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社会稳定,多民族国家内部结构是否稳固还取决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我国国家治理的特色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依法管理,并吸收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方式、手段不断进步,向着经济发展、人心凝聚、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目标不断迈进。但客观而言,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现状与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参与主体较少

一直以来,民族事务治理都以各级党政机关为主,民间力量、社会组织未参与到民族事务治理中,普通民众、社会组织在利益诉求、社会协商等方面的话语权不足,易出现利益诉求表达不畅的问题,也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矛盾对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民族事务治理机制,而当前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机制不但因管理主体少而增加了管理成本、治理疲劳,也使得民族事务治理效果不理想。[1]

(二)治理力量不足

因参与主体少,民族事务治理力量不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例如,重治安防控,轻服务供给;重化解矛盾,轻事前预防;重应急维稳,轻常态治理等。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事务逐渐增多,治理力量未能触及的空白区越来越多,如贫富差距引起的民众心理落差、现代社会发展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等,需要继续针对这些治理力量未能触及的领域采取管理措施。

(三)治理路径单一

首先,民族事务治理多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各级政府通过制度性设计来对民族事务进行治理,政府和社会被简单地分为“上级与下级”“主体与客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垂直、单一的治理局限了治理路径,难以建立起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治理机制。[2]

其次,民族事务治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各级政府为了保持社会稳定,采取了一些强制治理、刚性治理的手段,存在“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观念,不但没有真正化解社会矛盾,反而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阻碍社会运转的绊脚石。

(四)治理技术滞后

在信息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领域从现实生活拓展到网络空间,但相关部门针对网络空间的治理还存在一定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应用大数据的能力不足,大数据收集、处理依赖专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足、大数据相关技术利用不到位、相关管理人员缺少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的能力;二是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不足,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交织,对民众观念、心态有重要影响,若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研究不足、不善于引导网络舆情,就会导致部分民众被网络信息误导,心态失衡。[3]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民族事务治理的路径机制

(一)构建多元协商对话机制

构建多元协商的对话机制是民族事务治理的先决措施。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动员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共同协商,也要接纳宗教组织、社团组织、民间组织参与对话,要尽量多地吸纳能代表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组织开展社会事务对话,邀请他们为社会事务治理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和落实相关社会公共政策时,应充分保障地方民众的参与权、话语权,通盘考虑民众意愿,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组织参与的良好局面,为民族事务治理创造良好氛围,一改以往单靠政府部门的局面,让协商对话、利益整合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4]

(二)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要想妥善治理好民族事务,关键在于解决民族问题。一直以来,受利益诉求表达不顺畅、利益关系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面临诸多问题,协调好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成为治理民族事务的关键点。

对此,有必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意见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为社会群体“排气”“减压”提供有效通道。具体来说,一方面,确保各民族成员的意见交流权、利益诉求权、民主参与权、协商对话权,切实保证各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在宗教信仰、文字语言等方面的需求权,在企业招聘、安检进出、行政执法等方面杜绝有色眼镜执法现象;另一方面,快速回应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低保、养老等问题,让各项社会福利惠及少数民族群众。[5]

(三)提高民族事务处理格局

民族事务处理要摒弃以往“管控”的方式,要打通上下层级间的“壁垒”,实现政府组织与社会力量的共建共享、互相联通,形成政府组织与社会力量共同合作的耦合治理机制。一方面,革新民族事务治理理念,树立“一主多元”的治理观,让“共享共建共治”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改进民族事务治理的方式,允许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进来,积极进行民间沟通,改变以往一味“维稳”“唯稳”的理念方案,采取柔性治理的方法,如建立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情感宣泄机制等,实现个人、组织、社会、政府间的良好互动。总之,良好的民族事务治理格局,要立足于信任与合作,达成平等协作、各方合作的共识,让每一个有志于民族和谐、民族发展的个体、团体都发挥其力量,共同构建“善治”社会。[6]

(四)增强网络虚拟空间治理能力

网络舆情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重要事项,从现实中发生过的网络舆情事件来看,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危害性不可谓不突出,部分民族分裂分子、民族主义分子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表达政治诉求、利益诉求给民族事务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一方面要畅通舆论表达的渠道,尤其是针对网下问题向网上蔓延、网上问题向现实扩散等问题,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拓宽舆论接受渠道,如加大对民族语言电视台、报刊的支持力度,改善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发行、印刷单位的设备条件,优化民族语言影视翻译制作,加大民族语言音像出版、文字图书支持力度等;另一方面,加强民族事务思想文化引导人才队伍建设,如建立民族地区网评员教育培训基地,增加思想文化队伍人员编制,培养民族地区文艺人才等,并加大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推进媒体融合的实现,依托新型媒体平台搭建民族地区与外界沟通的平台,壮大网络空间内主流舆论的声音。[7]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保障策略

(一)社会发展保障

加强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间的交流与碰撞,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产品,带动民族地区建筑、娱乐、旅游、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只有社会发展充分、物质保障充足,民族事务治理才有稳定的土壤;同时还要建设民族地区水、电等设施,提高教育、医疗等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就业扶持工作,加大驻村帮扶工作力度,确保民族地区按期达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8]

(二)政治意识保障

当前,世界既定秩序发生转变,国际反华势力将挑动民族矛盾作为攻击我国的突破口,或通过网络散播谣言、制造矛盾,或利用金钱腐蚀意志不坚定者,或通过渗透资本主义价值观、打着为民族地区人民争取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推销其价值观,引导少数民族群众间接地从事分裂中国的行为。对此,必须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在思想上保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立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

(三)精神文化保障

要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州县“三馆”、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强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和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民族地区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力量。[10]

(四)党的建设保障

应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党的理论武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地区实际,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指导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继续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和民族团结教育,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确保各民族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全国一盘棋”布局,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的多元参与、复合格局、加速推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谢作渺,张瑞祺,高会婷,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22(2):20-29.

[2]张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理论与改革,2022(1):22-32.

[3]李安辉,邓婕.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5):45-53.

[4]白晋湘,郑健.交往交流交融: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路径[J].体育学刊,2022,29(1):1-8.

[5]王文光,胡明.隋唐时期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思想战线,2022,48(3):66-72.

[6]杨福泉,杨琼珍.跨族际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以纳西族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1):62-72.

[7]蒋慧,孙有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1-11.

[8]马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民族干部成长——以佤山地区民族干部人生历程为研究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1):48-56.

[9]张英,于沛鑫.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2):37-44.

[10]张明进,李玉雄.民族地区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基于广西木寨村的个案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65-71.

[11]张久和,张祥瑞.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3):81-86.

作者简介:郭斌(1981.3-),男,汉族,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方向:法学党建。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化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