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浅析
2023-04-29李如愿
李如愿
摘要:本文基于结构化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究,总结形成了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并以“一元二次方程(一)”为例确立了结构化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结构化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结构化 教学
当前初中数学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一定特点:知识内容呈现螺旋式上升结构。这顾及到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差异,但也导致知识的零散化、碎片化。数学的结构化教学重视教材整合和知识的整体建构,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时与本章、相关章节、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联系思考,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培养结构化思维。作者在结构化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总结,得出进行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策略。
一、备课策略
备课需要从三方面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案设计落地。分析教材时,要强化对知识点的筛选和提炼,有效利用知识点间的联系,合理地从已知向未知方向过渡。学情分析是为了明晰学生现状,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目标、认知路径,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知识结构重组。设计教案要落地,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上迸发,让数学抽象过程融于数学思维的运转中,体现出数学的逻辑性与实用性。“一元二次方程(一)”是本章起始课,教师备课时要整体着眼构建本章知识结构,再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渗透“消元、降次”思想方法,形成方程模块的整体结构体系。
二、上课策略
一节好课一定是能点燃学习激情的课,结构化教学的课堂需要生动灵活,激发起学生求知热情。气氛和谐是前提,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引人入胜是法宝,要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自主生成是学习的有效路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知识建构——反思应用”层次性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首先,创设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其次,设计有效问题链,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论证、归纳的学习过程,驱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创设新情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关联性与实用性,培养灵活创新的思维方式,最终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一)”据此设定为四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本章新问题”。根据教材中三个实际问题,学生列出方程,并整理成一般形式。教师追问:1.这是什么方程?2.你是根据学什么知识的经验来命名的?环节二“新旧联系,归纳提炼新概念”,设计问题链驱动学生思考,具体如下:1.为什么把上述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什么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3.ax2+bx+c=0(a、b、c是常数,a≠0)如果没有括号内的条件是否可以?三个问题层级递进,渗透类比思想,驱动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知识迁移。环节三“探究尝试,生成问题解决的方法”,具体如下:1.联想前面学过的方程,猜想一元二次方程在学完定义后该继续学习什么?2.思考:根据已有经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3.求方程的解再用配方法来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环节四“梳理总结,构建本章知识结构”。
三、反馈追踪策略
关注课堂生成。课堂教学要立足学生现状,发现学习中遇到的真问题。教师对学生要有合理的定位,充分了解学情。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案,需要利用观察、提问、倾听等方式,抓住真正课上生成的问题,随时对教案进行适度调整,基于课堂中的反馈信息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落地。
重视课堂练习。对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课堂学习比课后效率高。教师要抓好课堂这一学习的主阵地,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注意典型性、综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对知识形成系统性认识,关注学科思维方法的发展。
“双减”背景下,作业要精简有实效。作业设计要突出重难点知识,有系统性的作业理念,要体现层次性,可以设计成基础题、提高题、综合探究题三个层次,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能“跳一跳,够得到”。可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性布置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如设计思维导图、制作数学手抄报等,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单元测试应考查通性通法,重视学生四基培养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设计题型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将知识考查置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综合类问题可以设计问题串,将问题简化,引导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