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弘扬路径
2023-04-24刘杨,吴利
刘 杨,吴 利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2200)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国人民独特的民族气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双重主体角度将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P2),并把历史主动精神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性内涵。历史主动精神并非一个新词,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进行了阐述,它伴随中国共产党诞生而形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中,其丰富内涵和独有价值也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历程而不断拓展。在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历史主动精神被首次提出和使用[2](P21)。进一步研究梳理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生成、丰富内涵、独特价值,有利于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
人类在历史实践和历史创造中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历史精神,这些历史精神反映了一定条件下人们活动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情感,不是所有的历史实践都能产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历史主动精神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中人们主动创造历史,正确认识规律形成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自我革命的精神都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也取决于理论掌握这个国家人民群众的程度”[3](P1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天然具备了理论武装的历史主动基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使命就是领导带领人民群众为改变自身命运而主动创造历史。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是特指在消灭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历史的主体——无产阶级,对自身的地位作用历史使命和本质力量的自觉性[4]。无产阶级历史主动性不仅在于能够科学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在自身命运的抗争中,掌握历史主动精神实现阶级和全人类的奋斗目标。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P9)列宁指出:“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5](P705)无产阶级只有把自身所在的阶级组织起来,才能够真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历史。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在精神上开始从被动转向主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赢得胜利。陈独秀由于放弃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导致失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他就不知道拿着刀可以杀人”[6](P1127)。王明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党的组织和中国革命都受到了严重破坏和重大挑战。毛泽东思想秉承马列主义历史主动精神广泛调动人民群众,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最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19-20)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在遵从历史规律中把握历史主动,取得了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凝聚了奋进新时代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都展示出伟大的真理力量,为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伟大成就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P58)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源于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这种历史主动精神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赢得伟大革命和斗争的胜利,在革命斗争中党带领人民铸就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正因为有了这些精神我们才能够坚定历史主动,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赢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坚实地扎根在中华大地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各方面事业在克服种种困难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精神力量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这些精神在艰苦的建设岁月里成为支撑大国的脊梁,实现崛起的底气和骨气。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10 年中国GDP 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时期形成的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将其归纳总结为十六个方面。这一时期展现的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更加焕发出全党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精神不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中,百年奋斗取得的成就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主动精神产生的沃土。
3.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导向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根本动力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P283)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首先在政治上获得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改革开放时期,坚持人民为中心表现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根本问题是要搞四个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P32)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根本在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能照搬照抄本本主义,也没有别国的经验,如何走好这条道路,邓小平同志的回答是问计于民,实事求是,过去我们闹革命是依靠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同样需要依靠这个传家宝。值得关注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知识分子、乡镇企业职工、科技工作者使得工人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把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的范畴,是邓小平理论关于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基本论断之一[8](P368)。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人民作为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评判者。胡锦涛同志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P60)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二要办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民生中的重难点问题;三要交出不负人民的答卷,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历史主动精神,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4.勇于自我革命永葆生机活力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根本保障
勇于自我革命与历史主动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政党要保持长盛不衰,必须勇于直面党内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敢于刀刃向内清除一切损害健康肌体的因素。另一方面,一个政党只有具备了历史主动精神,才能以清醒自觉的主动状态加强自身建设,并推动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10]。勇于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密码。历史周期率是世界性的政党难题、国家难题、历史难题。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时期提出民主是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面对党内出现的新问题,作出了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的论断。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革命政党,既敢于对资产阶级进行革命,也敢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进行自我革命。无产阶级勇于自我革命是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内生动力。无产阶级政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利益奋斗,当无产阶级掌权以后,必须正确对待权力,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敢于自我革命,永远站在人民立场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勇于自我革命是凝聚历史主动精神的意志品质。自我革命是党的自我扬弃和辩证否定,是一种实践行动,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意志和品质,是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自觉、历史自信,以自我革命的历史主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历史主动精神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从宏观层面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百年奋斗形成的精神和品质。二是从微观层面认为历史主动精神包含科学精神、主体精神、自觉精神、创造精神、担当精神等内容[11]。本文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贯穿精神谱系的精神风骨和品质意志,展现出对党的领导、国家、民族的心理认同和对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包括核心精神、初心精神、担当精神三个方面,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密钥。
1.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核心精神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历史规律的探索和经验总结,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历史主动精神是在掌握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种精神面貌。共产党执政规律表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远大的理想,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党领导一切就是在思想上,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思想上认同核心、政治上忠诚核心、情感上拥戴核心、行动上维护核心、作风上对标核心。党领导一切就是在行动上,坚持党对全面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各地方各部门要对中央作出的部署积极贯彻执行。要求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坚持底线思维,动态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确保兜牢社会底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与坚持民主集中制相统一,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绝不允许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精神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的历史,离开了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无法理解历史。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2](P15)。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从诞生之日起就提出为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奋斗终身。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3](P21)。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武装人民群众,实行广泛的人民战争,通过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巩固新生政权,经过艰苦创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制度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恢复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回答。他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4](P368)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了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要紧紧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受益。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一种初心精神,也是历史使命,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克服艰难险阻,靠的就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面对新时代各种风险考验,我们要继续坚持不忘初心,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3.敢于斗争的担当精神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总结为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斗争史,敢于斗争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历史挑战,抓住历史主动,勇于革命敢于胜利的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外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受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官僚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如此艰难处境之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艰难的革命战争中,没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党再一次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政治、思想极其混乱[15](P8)。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敢闯敢干的改革精神,提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要敢于实践、敢于负责、敢于创新、敢于斗争,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把握历史主动,胸怀两个大局,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还有诸多艰难险阻,要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担当历史使命,为满足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努力奋斗。
三、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路径
历史主动精神在党的每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继承和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是实现新时代宏伟蓝图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作为和历史担当。
1.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首先,要以历史主动精神强化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之日就以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引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新时代党内发生了新的变化,党员结构更为复杂,党员人数达到九千多万,基层组织也逐渐壮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党。我们面临着大党独有难题和时代赋予的新挑战,这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全党同志筑牢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之基。其次,要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党的健康肌体就要敢于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领导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等在内的自我革命规范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坚持打赢反腐败斗争的持久战,以零容忍的态度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整治经济、政治领域的腐败问题,既要打虎也要拍蝇,对新型腐败、隐秘性腐败问题要高度重视坚决惩治。最后,要以历史主动精神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党的执政越向前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要求就越高,就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长期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主动精神的主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克服,还有许多雄关险隘需要征服,党必须以极大的勇气传承百年奋斗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锤炼意志品格,坚持历史主动精神,以自我革命引领和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
2.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坚定历史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发展道路既有成果的充分肯定,对目前发展道路创新性延续的清晰认知,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充分信心[16]。首先,坚持目标导向,明确新时代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19-20)其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守正创新是对实事求是的传承和发展,守正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就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地进行创造。坚持问题导向要着眼于风险挑战,正确看待中国的“变”和“不变”,全党上下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真正找准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之道。最后,坚持结果导向,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发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数字化经济产业链的构建,推进区域、产业、城乡、人与自然等的协调发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人民幸福安康生活的现实。坚持道路自信才能牢牢把握中国人自己的命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既坚持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又坚持了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同时反映了时代变化和人民要求。我们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大的定力,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坚定走下去。
3.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勇担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使命
弘扬和传承历史主动精神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首先,要始终站稳立场人民立场。党的百年历史成就是建立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之上。新时代,尽管社会结构和社会层级发生了新变化,但是人民主体地位没有改变,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的本质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完整的参与实践真正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其次,要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当前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把充分就业摆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增加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解决好房地产风险、地方债风险、市场异常波动风险等重大风险挑战。要完善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要完善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最后,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要求,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在市场化、网络化的推动下,大众文化面临着“空心化”“虚无化”“同质化”的挑战,美好生活的构建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重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道德教育。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创作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满足大众品位的文化产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历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