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应然转向与实然策略
2023-04-04马明娟巩亚楠
马明娟 巩亚楠
[摘要] 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需要创设高质量的项目化任务。以“儿童甲骨文活动项目”为例,结合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内涵和内在逻辑,研究厘清其应然转向,从照本宣科往主动结合地方资源内容转变、从教师为主体往学生主动参与转变、从简单的符号体验往培养价值担当转变、从机械的模仿记忆往积极的实践创新转变,并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以游戏化促进学生参与、以进阶式加深活动感悟、以具身性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关键词] 高质量项目化学习;儿童中心;甲骨文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应然转向
幼小项目化学习是指在项目活动中,围绕儿童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与能力,基于真实、具体的情境,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驱动型问题,引导其积极探究,并最终形成多样化成果的学习活动。在一线幼小教育操作过程中,应该注重项目化学习的实际操作与实时成果,根据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设计、项目的延伸与项目的操作,创设完整且具有高品质的项目化学习;需要不断由课本内容转向地方知识、由教师分解转向儿童中心、由符号体验转向价值担当、由模仿记忆转向实践创新,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与体验,聚焦儿童学习品质与思维品质的形成。
(一)项目选择:由课本内容转向地方知识
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具有普适性,一线实际教育操作过程中几乎都以课本与规定的教学资料为纲要,但教育理念与思路往往受制于编者思维,在让儿童切身体验到知识习得的目的、应用场景和维持儿童持续积极性上存在困难,也不能很好地根据不同场域、不同成长环境和不同的教学环境对所有的儿童进行精准教育。对一线教师来说,有效整合课本内容,结合当地文化,以地方知识为载体进行项目开发与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地方知识作为项目主题,让儿童在学习环境中沉浸式地体验到教育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经验和实际感触,增强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以地方知识作为项目主体,让儿童对熟悉的人、事、物产生系统性、多角度认知,在生活场景中可以强化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让所学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有机衔接和拓展,并通过探究、体验,更加完整地认识既有内容,形成完整经验,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项目设计:由教师分解转向儿童中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儿童学情、拆解问题,为儿童搭建必要的脚手架,实现课堂有序推进。然而,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儿童的差异性及社会发展的迅速性,儿童所具有的经验和想法教师无法完全预设,导致课堂设计无法指向儿童痛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够全方位地顾及儿童的各方面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差异,甚至在往复循环过程中不断拉大差距。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发挥儿童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得到重视、每个孩子在学习后都能得到发展。以儿童为中心的项目设计,教师要为儿童创设更多的情境,为每一个儿童参与项目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创造机会,避免仅仅由教师分析、拆解与实施,儿童被动甚至被迫集体参与。要创设与儿童成长和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满足儿童需要和兴趣,引导儿童结合自身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自主拆解问题,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和改造。
(三)项目延展:由符号体验转向价值担当
根据不同的项目化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凝炼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儿童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开展儿童认识不同符号与记忆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特色甲骨文,教师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引领儿童认识甲骨文,并对甲骨文知识进行延展。甲骨文不只是一串冰冷的符号,更是民族的文化血脉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通过此类符号的项目延展,能够从小培养儿童掌握符号创生的内在含义与创生过程,在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儿童对家乡与国家的热爱之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结合地域特色,以甲骨文为教材,教师可以重组概念知识,合理设计学习内容,让儿童感受本土文化的底蕴,培养对当地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埋下建设家乡的种子。总之,一线教师要在项目化学习延展过程中体现地域特色,以贴合儿童学情的项目延展类型的课程落地,培育儿童的各方面能力。
(四)项目操作:由模仿记忆转向实践创新
机械的记忆对儿童来说往往只能取得短暂的效果,长期来看不利于其能力提升。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备一定特色的项目化学习,帮助儿童从传统的机械记忆模式转变为在实践中理解、在实践中记忆、在实践中创新。通过以“认识甲骨文”为项目主题的活动,让儿童从传统死记硬背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在实验活动中主动、积极地体验学习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甲骨文”实践活动,旨在让儿童透过甲骨文符号现象认识古人细心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形象、简约的图示交流对世界的认识的精神品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的能力,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尝试对周边事物进行总结描述,创新描述世界的方式。此类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儿童认识并记忆现阶段的学习内容,更能让他们形成长期的认识、分析、辨别的方法,在今后的识字、识词、组名等方面也能够主动地分析判断,由此形成深刻记忆。
二、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实然策略
项目化学习是实现儿童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高质量项目是学习的应然转向,一线教师在项目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可采取以游戏化项目情境提升儿童叙事能力、以进阶式项目活动加深儿童价值感悟、以具身性项目任务促进儿童能动实践等实然策略。以甲骨文项目化学习为例,河南安阳是甲骨文的发源地,当地的甲骨文教学可以在区域特色上创生更多的趣味内容,体现更大的教育意义。
(一)以游戏化项目情境提升儿童叙事能力
儿童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但专注力较低,且对新事物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浅表化的层面,不能在认识的基础上理解甚至进一步进行描述,所以在开发项目式课程的过程中,以游戏化项目情境为儿童创设更为直观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对已学内容的描述,形成一定的叙事能力。以安阳可开发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本土资源甲骨文开展游戏化项目,寓学习于游戏,能激发儿童积极性,保持儿童长时间的专注力。
项目内容来自儿童生活每天都会关注的父、母、子,选择全家福为引入,给予儿童足够的安全感和熟悉感。开始阶段,让儿童骄傲地介绍家庭成员,叙述家庭成员的性格和亲子间的趣事。谈到父亲,孩子们描述出了高大、强壮、有力气、能干。一个个伟岸的父亲形象,一件件父亲带着孩子冒险的故事,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教师拿出甲骨文“父”,以甲骨文故事讲解父字的来源:父,古时候的男人手上持握的石斧或石凿之类的工具,他们经常猎捕或劳动。远古时代人们利用工具进行体力劳动,所以受到特别的尊重,因此“父”是古人对从事劳动的男子的尊崇。(父)是人握石斧的状态,是有力量、有创造力的,是主导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也代表着权力、责任、传承与未来。分析其外形,引导儿童观察,它就像一个人手里握着权杖,象征着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和引领作用,体现出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儿童观察讲解“母”和“子”。(母)是在“女”字的胸部位置有两点,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像是刚刚生完宝宝正在哺乳的女人。(子)的甲骨文字像一幅儿童的线描,画出了儿童的脑袋、身体、手臂,像儿童两脚被裹在襁褓里,露出脑袋,挥动两臂。通过具象化的叙事,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甲骨文,激发对地方性文化的探索兴趣,在做中学、创中学;通过“讲甲骨文、刻甲骨文、演甲骨文”三类游戏,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叙事能力,渗透乡土情怀。
(二)以进阶式项目活动加深儿童价值感悟
项目化学习能够很好地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但教师在创设项目活动时要注重层次性,结合儿童发展规律与认知发生发展情况,开展进阶式的项目活动,以很好地完成项目化学习过程。进阶式的项目活动刻画了儿童价值感悟提升的路径,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吻合的。此项目以甲骨文作为情境,儿童通过由外到内的认知顺序,认识内容从口到五官,由特殊到一般,从意识“我”到认识“我”,切身体会到保护自我的重要性。
例如,在如何利用甲骨文认识我自己的(口)(舌)(齿)项目引入过程中,教师带领儿童做音乐活动“合拢放开”,意识到五官的整体作用。提出项目驱动问题:我们的嘴巴在哪里?我们的嘴巴像什么?出示甲骨文字,甲骨文中的“口”字就跟小朋友大大的嘴巴一样,张得大大的。通过开展“吹泡泡”游戏,关注儿童吹泡泡大小的差异,鼓励儿童自主发现问题,形成任务:探索怎样吹泡泡会越来越大。教师引导儿童关注泡泡变大的过程,并思考“口”的功能,得出口具有吹气的功能。再引导儿童自主讨论并说出口的作用:吃饭、喝水、说话、吹气、呼吸、唱歌等,让儿童明白口的重要性。随后,继续引导儿童探索口腔的秘密,发现口里长着牙齿,观察其形状,拓展认识甲骨文“齿”字,口腔里上下长着牙齿。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汇报,一起总结牙齿的作用:咀嚼、咬碎食物,帮助消化。有的儿童会提出口里还有“舌头”,适时引导儿童观察舌的形状,猜猜“舌”的甲骨文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出示甲骨文“舌”字。通过连续进阶性的项目活动,让儿童探索“舌”的作用:尝味道、搅拌食物、帮助说话,并产生保护自我和合理饮食的价值感悟。
(三)以具身性项目任务促进儿童能动实践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由教师流向儿童的结果,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亲身参与学习的过程,也能够通过各方面的体悟来增进其对知识的深入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未充分调动人体各系统的协调配合,难以引发儿童主动参与学习,在身心分离的学习状态下,学习情境的真实性难以凸显,同时缺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阻碍儿童在课堂上的良性发展。以具身化的项目式任务驱动,引导儿童动手动脑,能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智力,体悟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认知。
从调动儿童能动性出发,以熟悉的自然现象“日、月、星”为情境线索,以甲骨文为媒介,展开了注重具身化实踐活动的项目式学习。从符合儿童认知的谜语“天上有位老公公,圆脸庞红面孔,天一亮就出工,直到傍晚才收工”入手,调动儿童兴趣,引发思考和联想,为接下来认识甲骨文中的“日”作铺垫。随后,引导儿童描述太阳并观察“日”的创造过程,让儿童了解文字的诞生过程,感悟我国古人的智慧。通过讲述“后羿射日”这一故事,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让“日”有了更具象的应用场景。播放儿童歌曲《找朋友》,分组戴上日、月、星文字头饰,让儿童进行甲骨文配对,找出自己的好朋友。音乐停止游戏结束,相互交流“日、月、星”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和小伙伴配对的过程中感受这些自然景象的联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教育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活动,从教育功能方面来说,甲骨文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增进学生的汉字学习,其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逼真又不失概括性的图画,“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构字思想,浓缩了宇宙万物之道。在这样轻松、愉快、真实的活动中不仅能够认识汉字,发展形象思维能力,也可以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进而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杰.廖文豪《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评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04).
[2]严黎炜,赵娜.体验式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J].中小学班主任,2022(20).
[3]李佳,冯晓波.驱动性问题: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路径[J].中小学班主任,2021(24).
[4]姚惠平.项目化学习:破圈与赋能中“走近鲁迅”——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寻绎[J].课程教学研究,2022(04).
[5]宁思琦.《中国的十二属相传说:和甲骨文做游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师,2018(10).
[6]种亚丹,牟军荣.甲骨文象形字与汉字文化内涵的阐释[J].语文学刊,2014(22).
马明娟 巩亚楠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