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7-01-13蔺际俨
蔺际俨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中国高等院校的文化自信,在世界范围内,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大学,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由之路。近年来,福州大学自上而下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活动,积极探索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效方式方法,坚持多项举措,成效显著,为当下“双一流”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一流大学;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2-0004-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我国致力于高水平大学建设,注重大学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在当前“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此形势下,全国各高校必将在2016年下半年掀起一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浪潮。而在争创“双一流”的同时要做到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需要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联系
开展“双一流”大学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把中国各高校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视野更加现代化、国际化,也体现出中国高等教育在朝着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各高校不仅要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一较长短”,同时要具有国际眼光,积极融入竞争,取长补短,要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的引领下,打造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高水平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
1“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利契机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称《总体方案》)。在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中,《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为核心,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1]。据此,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更加细化的《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和相关的配套政策,作为积淀数千年熠熠生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贡献不可磨灭的力量;中国的每一所大学,在当前“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大环境下,都应该意识到应在全校范围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基础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开放、价值多元的社会,很多高校持有片面的全球意识,盲目推崇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存在“失根”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建设“双一流”高水平大学,不仅需要有世界眼光,主动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更需要把握办学方向,明确核心和根本,坚持中国特色,确保中国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同时,办出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才,让中国更多的高校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同时不被“同化”,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和灵魂所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价值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双一流”大学建设保有民族性
“双一流”是世界范围内的“双一流”,中国的大学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秉承开放、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做到兼容并蓄。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中国高等教育应致力于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为己所用,但是这样很容易对中国的本土文化造成冲击,致使本民族文化被逐渐淡化。因此,在争创“双一流”大学的同时,还必须要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做到高等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努力创造有利于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优秀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环境,同时致力于本民族文化在国际上被了解、接纳。在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将更多的中国元素注入到国际化的标准当中,这是任何一所国际型大学的使命。作为中国的大学,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不仅要在校园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的大学保有民族性,同时还要发挥中国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元素的作用,致力于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儒道思想,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性格和风俗习惯等[2]。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浪潮中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博大精深。从经典国学、诸子百家、戏曲文化、汉字汉语、琴棋书画、建筑艺术、饮食服饰等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到民俗、儒道思想、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造就了一代代中国人优秀的民族特性,而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国际社会上大放异彩。大学是文化传承之所,中国的大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气质的大学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体方案》指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因此,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自觉和自信[3]。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双一流”大学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的重要依托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国的大学里,有些师生认为在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越来越淡化,认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仅仅表现为古建筑、民俗艺术、琴棋书画、武术曲艺、传统节日等表层。因此,应在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将儒道思想、经典国学、文学艺术、节日风俗、语言文字等融入大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形式多彩丰富多样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氛围,学习并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协调、仁义礼智信等立德修身的思想意识,养成谦虚谨慎、尊老爱幼、孝悌忠恕、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
三、福州大学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的实践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浩瀚,充满着无穷的智慧。近年来,福州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塑造优良品质、高尚品格和良好行为规范的作用,把立德树人、完善人格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目标,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系列的文化育人项目,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民族情怀,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1致力于师资队伍、课程、典籍、平台等建设
福州大学依托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队伍,组建了优秀传统文化讲师团,每年都会派出多名教师外出参加国学培训或交流,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倡导人文精神,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通过自身的学习和认同,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接受、内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校选课以及部分专业课,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开设传统文化相关专题,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唐诗选读、孙子兵法、国学经典导读、近现代中国人物评介、中国哲学、解读论语—《孔子》思想与儒家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等21门传统文化类校级公共选修课[4];编纂国学经典,编纂刊物《国学》副刊2期,编纂刊物《视界》共4期,向全校师生赠阅,在图书馆开辟《明德书香苑》——国学阅读专区,陈列收藏的国学专著,供学生自由取阅,并不定期更新;在平台建设上,人文学院依托国学中心、图书馆依托导读中心,专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列活动,2015年以来,依托机械学院成立“中华传统家训文化”研习社,以家训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切入点,辐射全校学生。此外,福州大学还积极推进对外协作,邀请民间和相关组织来校交流,并积极与校外单位开展合作,建设校外国学实践基地。
2重视发挥活动育人的载体功能
福州大学注重传统文化育人载体的多样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依托人文学院国学中心开展每年一届的传统文化节。邀请清华、北大、复旦等知名教授学者面向全校师生开设讲座,举办福大民乐专场系列音乐会,举办全校书画大赛、摄影大赛,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开展经典晨读活动,举办成人礼、民俗展、爱国诗歌咏诵会、人文知识竞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还踊跃参加锣鼓演奏、古筝演奏、古典舞蹈、汉服走秀、武术表演、汉字英雄大会、书法比赛等活动项目。二是依托图书馆导读中心以“4.23读书节”为契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在每年的4月23日这一天,福州大学会举办现场游园活动,各个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如棠棣汉服社、纵横棋社、丑石听潮书画协会、潮韵文学社、知音民乐社、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探海读书社、钟声文学社等分别开展内容丰富、趣味十足的传统文化活动,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师生积极参与。三是福州大学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精神内核的传承教育,无论是在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是少数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藏历新年,学校都举办相应的主题活动;四是邀请校外传统文化研究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开展交流、研讨;依托学院、班级、团委学生会、学生党支部、协会社团等,开展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5]。
3充分利用各种有效传播手段
福州大学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线上线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宣传、活动过程、活动总结、活动报道、传统文化知识等进行传播。让全校师生通过各种方式手段了解情况,并参与其中,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福州大学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锐意进取、谦虚谨慎、顽强拼搏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发挥新媒体的育人作用,通过QQ、微信、微博、易班等广泛宣传和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强化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6]。此外,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我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学校还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网页专栏建设,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推出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易班网上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4创造性地发挥对外协作育人的补充作用
福州大学注重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7]。注重引进社会资源,与三坊七巷、林则徐纪念馆、福建省非遗博览苑、福建文史馆等单位进行密切协作。福州大学国学社在林则徐纪念馆协办左海讲坛,将其作为课外育人基地,加强家国情怀教育;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福州市文庙祭孔大典、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寿山石诗文吟诵会等活动。践行多元建设战略,在福建南靖土楼、泉州等地进行调研交流,与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共同进行探讨。
四、结束语
今天,“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中国的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要保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要有自身独特的魅力,要更多地在国际上融入中国元素,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之责。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要明确,思想要“端正”,要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与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弘扬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塑造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必须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诚然,中国的大学要不断追求高水平大学的共性,但同时,中国的大学也要具有中国特色,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反观自身,实事求是,不断挖掘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内容,避免流行元素或商业元素的介入而导致的传统文化缺失;要致力于立德树人之根本,让中国的大学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中国的大学在文化上能够保有中国特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从根本上成就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家义.论传统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2]张健.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理论,2013,(25).
[3]王晓华.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
[4]赵蓓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2013,(16).
[5]陈靖诣.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J].教育研究,2010,(4).
[6]黄展,余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适用性及路径选择[J].北京教育,2010,(6).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