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故事课程 促进学习适应
2023-04-04黄雪萍
[摘要] 基于幼小衔接时期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广州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开发并实施了“故事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讲故事、读故事、写故事、说故事、画故事、编故事等活动;同时注重结合学科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元评价。“故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效地帮助了一年级新生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
[关键词] 幼小衔接;学习适应;故事课程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和小学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一年级新生顺利度过入学初期,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为此,小学应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包括身心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学习适应是入学适应教育的重要方面,小学和幼儿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习任务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为促进一年级新生有效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我们开发并实施了“故事课程”,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故事课程的价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大多还处在无意识阶段,学习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借助外界事物的刺激,如见识新鲜的事物、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鼓励、得到同伴的赞扬等。从学习内容看,一年级新生开始需要学习系统的知识,如果在适应阶段没有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而是按照小学惯有的教学方式,将会妨碍他们的学习兴趣。故事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及有趣的情节,可谓激发一年级新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方式。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提升素养。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在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的过程中,能够养成阅读、识字、倾听、思考等方面的习惯,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含的內容有很多,从学习活动的外在形态来看,包括听、说、读、写、思等方面。故事课程设计了很多活动,如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画故事、说故事、写故事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阅读、识字、讲述、交流、绘画、写作等,这些行为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
二、故事课程的设计
1.课程原则
故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儿童性、趣味性、活动性。儿童性主要是指故事内容的选取、活动的开展、教学的实施都要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从儿童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趣味性表现在,一年级新生刚结束幼儿园生活,情境式、游戏化是其认知的主要特点,而故事课程的内容和实施都要根据这样的特点来展开。活动性指的是活动作为学习实践的具体形态,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体验、强化认知、形成能力。因此,故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坚持活动性的原则,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适应小学的学习。
2.课程目标
(1)让一年级新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具体表现在自己能够主动阅读故事,并且主动和他人交流阅读故事的感想。(2)让一年级新生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具体表现在学生要养成天天阅读故事的好习惯,回答家长或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自己阅读故事后的感想。(3)让一年级新生的阅读、识字、表达、思考能力得到提升。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够借助故事进行自主识字、流畅表达,且能说出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和阅读故事后的想法。
3.课程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故事,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绘本,让绘本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上学类故事有《大卫上学记》《不一样的上学日》《小兔子去上学》,这些故事绘本可让学生了解学校特点并学会适应校园生活。品德类故事有《我有好品德》等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类的故事绘本,意在帮助学生学会怎么和他人相处。知识类故事有《神奇的校车》系列故事绘本,让学生了解自然,获得相关知识。自选类故事主要是家庭自选故事,目的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兴趣。
三、故事课程的实施背景
故事课程的实施时间分为晨读、课堂、午读、睡前这几个时间。(1)晨读。周一至周五早上8:00-8:10为晨读时间,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故事阅读。(2)课堂。开学第一周,我们以绘本故事为主要载体,以“上学类”故事为主,让学生了解小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开学后我们在课堂上将绘本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讲述相关故事。(3)午读。每天中午的午读时间,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并开展交流。(4)睡前。倡导学生每天睡觉前阅读一个小故事,或者听一个小故事。
故事课程的实施主体:(1)科任老师。科任老师是“故事课程”最主要的实施者。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2)学生家长。学生家长是“故事课程”实施的辅助者,主要是在家中督促学生进行故事的阅读并与孩子交流心得体会。
四、故事课程的实施策略
构建系列活动。我们围绕相关主题,开发出系列化的活动,主要包括读故事、讲故事、说故事、画故事、写故事等。读故事:主要是自主阅读故事,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主识字、意义构建。在阅读《小阿力的大学校》时,学生和小阿力一样,慢慢发现学校的有趣之处。讲故事:教师组织学生讲述听过、读过的故事,开展“故事会”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语言能力。说故事:主要交流对故事的感受和体会,说说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提出自己的问题。画故事:绘画是儿童喜欢的表现方式,我们通过让学生画出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以深化他们对故事的认识和理解。写故事:设计简单的表格,让学生写一写故事的题目、故事中喜欢的人物、读完故事的想法、想要提出的问题。编故事:既可以结合故事让学生自主创编部分情节,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已阅读的故事进行整体创编。
融合学科课程。除了专门的故事课程实施时间,故事课程还可以与学科课程相融合。比如,在教学生字时根据所学生字编排一个故事。以一个年级上册识字2“金木水火土”教学为例,这一课要学习的生字是“一二三四五上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几个字编排一个故事:东东去上学。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一二三四五。同学们就说,我们上课啦。下课的时候,老师又说,一二三四五,同学们又说,我们下课啦。东东觉得,太有意思啦,你们觉得怎么样呢?这样的故事融合,意在通过趣味化的手段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在教师讲完故事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创编,把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合起来。
线上线下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可以让故事课程的实施更加灵活。一是时间的灵活,与线下阅读讲述故事不同的是,线上的讲故事、小组评论可以随时进行。二是评价的多元,家长、同学、教师都可以对学生讲述的故事进行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笔者曾经开设过一个线上故事直播间,让学生现场讲故事,或者提前录制好故事并在规定的时间播放。此外,笔者组建了一个专门的故事微信群,采取教师发布主题而后学生自主申报的方式,开展故事展演活动,再让全班同学进行评点。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讲故事的热情,也创造了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的好机会。
五、故事课程的评价
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评价内容应当是多元的,主要从故事的讲述是否完整、讲述是否连贯、口齒是否清晰流畅、是否能说清楚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故事课程的评价方式:(1)设立多元奖项。多元奖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编故事的积极性。我们为此设置了“故事大王”“最佳表演奖”“最大进步奖”“创编故事能手”等奖项,积极奖励每一位学生或大或小的闪光点,让他们爱上故事。
(2)进行故事展示。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讲故事的兴趣,笔者还带领班上的学生到其他班级、结对幼儿园进行故事演讲展示。这样的展示方式让学生和家长都特别喜欢,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记录活动过程。故事记录卡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同时学会与故事文本对话。此外,我们还通过视频制作,记录学生讲演故事的经过,为学生的成长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六、故事课程的实施效果
激发了学习兴趣。有趣的故事内容、儿童化的故事活动策略、多元化的故事评价,这些都让学生对故事课程培养起浓厚的兴趣。经调查,我班学生每天听故事、讲故事的平均数量为4.5个。而且,他们中主动申请讲故事的人特别多,故事课程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的参与度很高。
提升了学习能力。通过读故事、讲故事、说故事、编故事等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初步锻炼和提升。大部分学生都能讲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也能根据故事的内容说出自己喜欢的情节和人物,表现优异者甚至还能提出相关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思考。
丰富了个人素养。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读过、听过、讲过的故事达数百个。在低年级就积累起丰富的阅读量,这有力扩展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沉淀了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优秀文化,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变得更加丰厚。
[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课程”(项目编号:2022-PYKY39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群亚.小学一年级“起航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2018(09).
[2]许军红.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05).
[3]朱清一.小学学习准备期课程实施与评价案例研究[J].现代教学,2015(17).
[4]崔吉晓.幼小衔接视角下的语言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黄雪萍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