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高三专题复习?摇 促进数学学力发展

2023-03-28王海娟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专题复习数学思想

[摘  要] 数学家莱布尼兹曾经说过,“用一,从无,可生万物”. 数学专题复习即从“一”出发,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突破某个知识难点,促进解题能力的触类旁通. 文章以“解析几何中的动点问题”为例,从“循序渐进,激活思维”“深入探索,发展思维”“一题多解,提炼思想”“归纳总结,发展学力”四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专题复习;动点问题;数学思想

专题复习是指立足实际教情、学情与考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切入口小的复习专题,力求让学生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研究,学会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 高三专题复习课的质量,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教学过程

1. 循序渐进,激活思维

思维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 复习课上的内容,虽说学生学习过,但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经过一定的时间,出现遗忘属于正常现象. 因此,在专题复习课的伊始,教师需要借助一些低起点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热热身”,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专题复习的探索状态.

解析几何中的动点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之一. 鉴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有所遗忘,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精心挑选了以下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索状态.

问题1 已知在△ABC中,AB,BC,AC三边成等差数列,点B(-3,0),C(3,0),写出点A的轨迹方程.

解题实况 此问,学生主要呈现以下两种求解方法:①直接法,设点A的坐标,再化简;②定义法,借助椭圆的定义获得点A的轨迹为椭圆. 很明显,定义法优于直接法. 通过交流发现,学生对于曲线方程相关知识比较生疏,对于求轨迹方程必须检验其完备性出现了遗忘现象.

设计意图 设置问题1意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回顾用直接法和定义法求解动点问题的思路. 显然,定义法在应用时,比直接法更加简便. 这要求学生熟悉圆、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定义. 另外,本题提醒学生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时务必检验其完备性.

问题2 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如果点P为一个动点,且在抛物线y=2x2+1上移动,点M是点Q(0,-1)和点P连线的中点,写出点M的轨迹方程.

问题3 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Q(2a,a-3),点P是圓C:(x-1)2+y2=4上的任意点,求线段PQ的最小值.

解题实况 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获得点Q与圆心距离的最小值,而后减掉半径,即得问题的解;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用消参法获得点Q的方程是一个直线方程,如此将最小值问题转化成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

设计意图 本题意在让学生用消参法来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但从解题实况来看,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并不强,因此课堂中应注重轨迹思想的渗透.

此环节用时10分钟,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巩固相关概念与解题方法等. 对于学生存在的疑问,笔者给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为本节课的教学夯实了思维基础.

2. 深入探索,发展思维

鉴于专题复习的针对性强,选题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在知识、方法与能力方面的弱点,择取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有限的问题探索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本节课,笔者在章建跃先生所提出的“理解教学、理解学生、理解数学”(简称“三个理解”)的基础上,又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以期增强学生对“解析几何中的动点问题”的认识,为形成良好的解题技巧与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问题4 已知圆(x-2a)2+(y-a-3)2=4上恒有两点与原点的距离是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 设置本题意在深化学生对解析几何中的动点问题的理解,为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常用的两种解法出发,发现解法2的优势在于计算更简便、直接. 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导与拓展,具有拔高学生思维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探寻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更好地发现与把握知识本质.

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大部分学生直接应用的是解法2)来看,在轨迹思想的应用中,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 以阿波罗尼斯圆为背景的引导与点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学会了灵活转化,这是学习能力有效发展的表现.

3. 一题多解,提炼思想

纵然不少教师非常希望自己能将复习专题课上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确实,专题复习课虽然有高度的针对性,但高考试题的综合性很强,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情况.

究竟怎样能让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几道题形成以一通百的解题能力呢?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问题. 实践证明,借助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获得用数学思想方法来“统领”零碎知识的能力,为形成触类旁通的解题能力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上述两种解法,在设点上存在差异,但思路不约而同——都是从点出发探寻所设点的轨迹方程,此为曲线轨迹方程问题的求解本质. 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练习训练,不仅深化了对“用相关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还从中提炼出了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续解决更多问题奠定了方法基础.

4. 归纳总结,发展学力

师: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总结,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从学生的言谈中辨析本节课教学的成败,为后续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了依据.

在总结过程中,有学生紧扣核心概念对曲线方程问题的解法总结得很到位;有学生对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提出了不同的想法;还有学生总结了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的娓娓道来表明其思维自然流畅,体现出了课堂的生态性.

最后,笔者给学生留下一组关于“解析几何中的动点问题”的高考模拟题作为课后作业,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综合性的角度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几点思考

1. 课程设定需合理

鉴于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设计成复习专题,因此教师在专题复习课程的设定上需要花费一点功夫. 教师可结合课程标准、考纲与考试说明等要求,通过对近些年的高频考点的分析,将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科学地分成若干个小专题,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逐个突破.

如本节课所研究的“解析几何中的动点问题”就属于直线与圆锥曲线下的一个子专题. 通過一节课的针对性复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为打破知识间的界限奠定基础. 在专题复习后再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还能加强知识章节间的纵横联系.

2. 问题选择需谨慎

既然为专题复习课,必然离不开问题的辅助. 而问题的选择,则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专题复习课的问题用于帮助学生突破原有认知障碍,攻克教学重点与难点,为高考服务. 此背景下的问题选择要求比较高,除了难易程度要适中外,还要具有示范性与创新性.

专题复习课的问题不在于难度大,而在于典型;切忌从教辅资料上随意摘取,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特点,尽可能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炼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剖析中获得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3. 思想方法需渗透

虽说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经过日积月累的渗透,让学生自主提炼而来. 如本节课的问题都渗透着转化思想,思路都指向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只要学生能踏踏实实地分析、解题,一节课下来基本能提炼出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学生解题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容易忽略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思想方法.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本质,想方设法挖掘掩藏在问题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跳出“题海”.

4. 复习过程有梯度

专题复习中的内容,虽说学生学习过,但学生的思维在复习前仍处于“休眠”状态,这就需要教师从低起点出发,创设跨度小、密度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足“准备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充满条理性,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总之,高三专题复习应从高考热点、难点与核心点出发,挖掘知识深度的同时还要关注知识模块间的联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王海娟(1982—),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江阴市先进工作者荣誉.

猜你喜欢

专题复习数学思想
谈中考专题复习之动态型问题的教学
谈中考专题复习之动态型问题的教学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浅谈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百分数的应用专项复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