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哲理与情绪的《卖油翁》再解读

2023-03-23王丽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陈尧油翁熟能生巧

王丽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录的《卖油翁》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老面孔了,对于这篇课文的解读,已经有很多专家与一线教师做过尝试,且随着解读的深入开展,很多认识已经成为了普遍的共识。这些共识的形成,一方面为这篇课文的解读约定了方向,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形成一定的束缚。因此对于后来者而言,如何在继承共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解读,就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篇小品文章,《卖油翁》蕴含的哲理与情绪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人们能够想到的熟能生巧,又比如文中两个角色之间的对话与心理等,都是课文解读时必须面对的两个抓手。通过这篇课文巩固熟能生巧的认识,已经成为这篇课文最大的价值落点,当下教师所追求的创新解读,应当是进一步探究课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熟能生巧的逻辑,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寻找更多可以面向生活、面向当下,以及面向自己的新的认识。基于这一思考,笔者尝试做出如下分析与解读。

一、《卖油翁》强调的“熟能生巧”

这篇课文在强调熟能生巧,是毫无疑问的,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卖油翁》在叙述的细节上存在虚构的情节,如卖油翁怎么会在陈康肃公的家圃中释担而立,但在这些虚构的情节中,却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当然,除此之外还因为课文中卖油翁说出了一句颇具哲理的话——“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在课文中,与这句话对应的分别是卖油翁和陈康肃公的动作技能:前者能够“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后者能够“发矢十中八九”。虽然卖油翁和陈康肃公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技能,但是在卖油翁看来,两者却对应着相同的道理,那就是“手熟”,其逻辑体现在“无他”这两个字当中。在许多常人的生活当中,也确实存在着因熟而能生巧的例子,只不过这篇课文当中两个主人公的表现更加出色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认同并接受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在强调熟能生巧有其必要性,且对后人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也因此,这样的主题是成立的。

但是,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实对于另外很多人而言,“熟”与“巧”之间的距离还是非常大的。拿陈康肃公来说,他擅长的是射箭,堪称“当世无双”——这个词是非常有琢磨价值的,既然说当世无双,那就说明能够与其并肩的再无他人。但是对于卖油翁而言似乎忽视了这个逻辑,卖油翁认为,只要能够“熟”那自然就能够生“巧”。很显然,与陈康肃公同时代的射手数不胜数,其中必然存在着很多“熟手”,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当世无双呢?如果说熟能生巧只体现在陈康肃公一个人身上,那显然这不是一个普遍规律;而如果说熟能生巧能够体现在所有人身上,但是又没有看到这样的事实。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卖油人都能够做到像卖油翁那样。所以,这里就存在着一个矛盾:卖油翁说出“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时候,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笔者大胆猜想,如果不是陈尧咨“公亦以此自矜”,那卖油翁也就没有必要跟陈尧咨较真。说得直白一点,卖油翁并不是看不起陈康肃公的射箭绝技,而是对他“以此自矜”感到不满,认为这应当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手熟”尔。相信卖油翁心里也清楚:要想真正做到“手熟”,其实也并非一日之功,但是就算做到“当世无双”,也应当保持谦虚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讲,透过熟能生巧的固有认识形成这样的解读,或许更能够洞察人物角色的本质。

二、《卖油翁》中的两个人物角色

在《卖油翁》这篇课文当中涉及到两个人物角色,传统教学对卖油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反对“文武双全”的陈尧咨却是颇有微词,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认真研读全文,可以认为卖油翁未必谦虚内敛,康肃公也未必骄狂自负。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基本持赞同的态度,也因此笔者以为对文中两个人物角色的分析,不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空白。

先说陈康肃公这个人物角色,作为一个当世无双的神箭手,其射箭确实是一门绝技,“以此自矜”应当说是有底气的,当这种良好的感觉遭遇一个卖油翁的挑战时,其“忿然”的反应也是人之常情。整个故事进行到这一步,都看不出陈康肃公有何不妥之处。在陈康肃公的神箭绝技受到卖油翁的“酌油”打击(这显然是一种降维打击——神箭手是可以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时,其最后的表现是“笑而遣之”,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大度的表现,说明陈康肃公这个人无论从武艺上还是从人品上来看,都算得上是上层的人才。在这一视角之下再去看他的“以此自矜”,其实也没有太多的过错。

再来看卖油翁这个人物角色,从出场开始就表现出不凡的“气势”:当陈康肃公射于家圃时,卖油翁是“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个“睨”字,意味着卖油翁都没有正脸看陈康肃公的神箭绝技,再加上后来的“但微颔之”,更可以勾勒出卖油翁此时的神情一定是非常不屑的,内心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感。随着故事的进一步演绎,卖油翁展示了他的绝技——“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很显然,卖油翁之所以有底气瞧不起陈康肃公,正是因为他自己有着这样的绝技。在卖油翁自己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因为“手熟尔”。但很显然卖油翁在这里至少犯了三个错误:其一,并不是所有的卖油者都能够做到这样的手熟,其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天赋,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有着较强的动作技能天赋;其二,就算是熟能生巧,一定也是时间积累的结果,卖油翁卖了一辈子的油——因为他是“翁”,所以,他能够熟能生巧没有问题,陈康肃公却不是一辈子只做射箭这一件事情,而且也不可能完全凭射箭安身立命,因此,能够在射箭方面取得当世无双的成绩,确实有其骄傲的资本,而卖油翁与其不可同日而语;其三,射箭绝技可以保家卫国,卖油翁却只是图自己的一日三餐,层次上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从这样的分析来看,卖油翁以高高在上的心态面对陈康肃公的“善射”,恰恰说明了他的狭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解读《卖油翁》这篇课文,视角不应当是单一的。认同传统视角中对“熟能生巧”的强调有其必要性,但是如果将这篇课文的教学比作建造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强调熟能生巧最多只能算是这座大厦的一根承重柱,而只有这一根承重柱是不够的。

生活当中很多事例说明即使“熟”也未必能够生“巧”,这就说明在追求熟的同时还必须释放自身的天赋,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只是在简单重復的基础上去追求所谓的熟,意义是有限的。同样,从做人的角度来解读这篇课文,学生更应当学习的是陈康肃公的精于射箭与豁然大度,前者作为动作技能上可以保家卫国、下可以安身立命,而后者则更显现出陈康肃公的人品是高大的;相比较而言,对于卖油翁这样的表现,却应当审视之、慎学之,完全用自己的逻辑去揣度他人十有八九是会出错的,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异而简单地进行类比,则更容易让人不屑。这或许是解读这篇课文所获得的更有价值的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陈尧油翁熟能生巧
耐人寻味的小品文《卖油翁》
熟能生巧
以问题为主线,带动言的学习
熟能生巧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再辨卖油翁的“睨”
再辨卖油翁的“睨”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