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感受革命文化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023-03-23魏静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神态李大钊时代背景

魏静

近年来,为了深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文化类课文承担的教育使命日趋重要。因为部分革命文化类课文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补充,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从人物形象的剖析入手,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人物作为革命文化类课文的重要的塑造对象,彰显着时代背景下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理念。通过对人物的学习感受,能够切实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容易进入到特定年代的情境中。同时,通过人物形象的剖析,能够串联起对文本的其他层面的学习,打通理解的关卡,让学生对革命文化类文本理解得更容易、更深入,对于革命精神能够共情、联通。本文将以六年级下《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为例,浅谈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人物形象的剖析策略。

一、结合背景

革命文化类文本是基于特定历史的,它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因此文本人物也应该站在时代背景的高度去理解、分析。如果能够基于特定的红色内涵再去学习,学生就能从内心中生发出高度的认同感,被打动、被影响。

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教师需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教学。首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去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在1926年,国民党反动派泯灭人性,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大范围的捕杀,中国共产党人处于危险时刻。到1927年,军阀张作霖以武力威胁国民革命军,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斗争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李大钊。教学时,教师可以母亲劝说李大钊离开北京时,李大钊对母亲说的话入手:“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底指的是什么时候呢?此时学生就能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到李大钊为了中国革命,不顾自身安危的决心和大无畏精神,从而感受到李大钊坚定勇敢的人物形象。这样再进行学习,学生就能够切实理解,对于李大钊的牺牲感到深切的痛惜,也对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有着更多的感受。

二、品析语言

语言常常是剖析人物最直接的切口,它常常能够表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当下的心理活动,是塑造人物最直接的方式。在革命文化类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有时更加含蓄,值得仔细推敲。因此,牢牢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琢磨出言外之意,往往能帮助学生走近人物,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作者对父亲李大钊的语言描写不算多,但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紧紧围绕李大钊的话语,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勾画出一个父亲、一个共产党人的伟岸形象。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找一找文中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与感受,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从李大钊烧毁文件时对女儿说“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这句话并结合后文的描写,以及李大钊在法庭上维护家人的几句话,学生会感受到李大钊对妻子儿女一直很慈祥,他不愿意牵连家人,也害怕牵连家人,所以,尽力地保护着家人。母亲劝说他离开北京时,作者对李大钊也进行了语言描写,从“坚决”“常”“轻易”“重要”“哪能”等词语,可以感受到李大钊坚定的决心,感受到他为了革命工作不顾自身安危的英勇。通过这样的对人物语言的解析,学生不但可以看到一个坚韧不屈的革命者,更看到了一位深爱家人的丈夫、父亲,更能感受到李大钊所代表的当时无数的革命者的无奈与无畏,从而理解到社会变革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理解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关注神态

神态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作者常常能通过一些神态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营造整体的氛围,突出人物的品质。革命文化类作品中,人物的神态描写常常是经过仔细考量的,为情节服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及時关注神态描写进行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作者对父亲的神态着墨不多,但十分有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细细品读,加以分析。文中有三处神态描写,能够深刻体现出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第一处是便衣侦探来抓李大钊时,他是“不慌不忙”的,体现他临危不惧,同时也是视死如归的。第二处是面对敌人的枪口,李大钊仍然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体现他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勇敢性格。第三处是在法庭上,李大钊面对妻儿,表情非常“安定”“沉着”,可以感受到李大钊的从容不迫、不畏牺牲、不后悔的伟大革命精神。通过对人物神态的观察与分析,学生从细微之处渐渐感受到李大钊不屈的人格和革命信念,深受感触。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文中其他对父亲的描写上加入神态描写,让学生感受到革命作品中难以言说的深情厚意,产生内心的共鸣。

四、对比动作

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常常是人物应激下的真实表现,因此,对于动作描写的把握,对于再现真实场景,展现人物特色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不同人物的动作描写,通过动作的比较、再现,来感受不同角色的形象特点,从而理解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因为题材原因,作者没有着重描写父亲的动作,但对宪兵、便衣侦探、法官等人的动作有着许多恰当的描写。这样的安排是基于作者的记忆,突发的状况下歹徒的暴行给作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显得更加真实。而这些动作描写,更多的是为了侧面展现父亲的革命形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把不同人物的动作圈画出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通过“一拥而上”“指着”“夺下”“绑起来”“拖走了”等词语,学生可以感受到宪兵和便衣侦探的凶狠残暴。通过“狠狠地拍”“押下去”等动作描写,体现法官的罔顾法律。此时,教师可再让学生进行角色的动作演示,通过动作展示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凶徒的无耻。通过比较,人物形象顿时更加鲜明,李大钊能够镇定自若、毫不退缩,是基于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基于对人民利益的追求与坚守。

人物剖析是感受革命文化的有效方式,通过解析人物形象,能够感知文本的深刻意蕴。革命文化类文本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的影射,它需要学生基于一定的背景知识展开学习,感受到时代中的人物使命和宿命。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理解、神态的观摩、动作的解读,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革命者的世界,深刻领悟革命精神。因此,教师在革命文化类作品教学中,可以以小见大,由点到面,通过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带领学生进入红色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信仰与精神力量。

本文为徐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指向立德树人的小语与革命传统融合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编号:GH14-21-L49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神态李大钊时代背景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神态描写有妙用
李大钊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写给一群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