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课堂建构策略
2023-03-23陶琼
陶琼
项目化学习,也称项目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项目化学习起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等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是教育的关键。《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指出:项目化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安排围绕项目的真实学习任务,综合各学科知识,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并把探究成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教学模式”。学者夏雪梅则认为,项目化学习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由此可见,项目化学习是在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中,利用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对项目或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并对探究结果进行表达交流,达成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教学模式。基于此,创设情境确定项目、设置驱动性问题、制定方案细化小组分工、交流分享与反馈评价是项目化学习的一般模式。
一、情境立项,问题驱动
《壶口瀑布》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整个单元的主题是“游记”。根据课程标准、单元导读和本篇课文的特点,可将教学目标定为:了解游记特点,理清作者游踪;把握写景角度和方法,体会壶口瀑布特点;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精彩语句;感受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项目化学习需要将这种教学目标与项目或问题结合起来,在项目的解决过程中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基于此,笔者将项目确定为“为壶口瀑布制作宣传视频”。
为帮助学生完成此项目,并达成教学目标,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驱动性问题。
问题一:什么时间去壶口瀑布取景最合适?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梁衡两次到达壶口,一次是在雨季,一次是在枯水季。这两次去壶口给作者留下了不同的印象:雨季壶口瀑布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景观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作者在雨季看壶口只是匆匆一瞥,在枯水季则看到了更为丰富的壶口瀑布之景。学生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此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判断。
问题二: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拍摄视角,拍摄哪些内容?这一驱动性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握作者写景的角度,体会景物的特点。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细致阅读,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有变化。作者的立足点是“河心”,先观水,后观石,视角反复转换。先俯视龙槽,再仰观河面,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视线集中于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最后,视角转换到自己的立足点,看到长年被黄河冲刷的河底巨石。这种写景的视角就叫做“定点换景”。学生在思考如何拍摄视频时,作者的视角变化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启发。学生可参照作者的视角变化进行分镜头脚本设计。
问题三:后期视频制作时选取哪些文字作为画外音?通过此问题,实际是想让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精彩语句。梁衡《壶口瀑布》中的语言独具特点。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势如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此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涌、呼、拥、撞、碎”等动词的使用准确描绘出河水的气势磅礴之感。学生不仅要找出来,说明理由,还要朗读出这种感觉。学生朗读的同时可以让他们自己进行比较,看看哪个同学读得最好,最适合做画外音。除了本文之外,学生还可以寻找其他描写壶口瀑布的材料,用来作为画外音。这个驱动性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朗读能力,也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
问题四:如果同学们要将最终的视频向电视台投稿应投向哪个栏目?《地理发现》《人生感悟》还是《人文中国》?此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对文章主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本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可以从文章中涉及的地理知识谈及地理发现,比如文中《元和郡县图志》提到,“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由于黄河水不断对石头的冲击,导致黄河的位置有所改变。也可以从作者的人生感悟角度进行思考,比如作者由水的种种形态想到了人生百态,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想到人历经磨难却变得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刚柔相济。学生同样可以进行人文中国方面的思考,进一步体会中国精神:苦难无法磨灭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力抗争的精神。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实现对文章主题的多元探究。
二、制订方案,细化分工
在确定教学目标、项目以及驱动性问题后,教师要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划分小组,并辅助小组细化分工,完成项目,具体方案如下。
项目:制作壶口瀑布宣传视频。
任务一:确定取景时间
1.阅读文章,理清作者两次到访壶口的时间,以及每次的所见所感。
2.讨论最佳取景时间,并说明理由。
任务二:确定取景视角
1. 细读文章,思考作者的写景视角和所写内容。
2.寻找其他描写壶口瀑布的文本进行阅读,综合讨论,完成分镜头脚本。
任务三:选择并搭配画外音
1.品味赏析文章语言,选取画外音。
2.配乐朗读,确定画外音。
任务四:完成视频并向电视台投稿
讨论确定投稿栏目,并向电视台写出自荐信。
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以4~6人为一组,组内男女均衡,各小组能力水平应基本相当,能够共同完成任务。组内成员在性格、能力、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可让组内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每个小组内部选举小组长,小组长根据学生意愿及特长等进行分工,并将分工信息及发表观点、所做事情填在表格内,便于反馈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确定取景时间”这个驱动性问题下,组内学生共同阅读文章,阅读过后,根据学生自身意愿,选取“雨季”部分或“枯水季”部分进行细读,明确每一季壶口瀑布的特点,进行综合讨论,总结判断。再如,在“选择并搭配画外音”这一驱动问题下,组内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段落,品味段落中具有特点的语言,然后根据朗读情况,推选出可以代表本组进行画外音配音的同学,随即可再安排另外的同学进行画外音配乐的筛选。在确定取景视角和内容,完成分镜头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分镜头脚本创作的模板,让学生根据分工,在当中填写内容。在具体而明确的分工下,组内成员相互督促,共同努力,完成整个项目。
三、交流分享,反馈评价
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以及教师参与的反馈与评价。无论是交流分享还是反馈评价,都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在确定取景时间时,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交流讨论,或许会有学生选择在雨季去拍摄壶口瀑布,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出壶口瀑布之“险”;同樣会有许多学生选择在枯水季去取景,因为这样能够拍摄到壶口瀑布更为丰富的景观。每一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选择电视台栏目进行投稿的过程中,交流讨论同样非常重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无论是投稿至《地理发现》《人生感悟》还是《人文中国》栏目,学生都能找到一定的理由支撑,但每个学生的想法与思考或许都不全面,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思维中汲取养分,从而跳脱出自己想法的局限,并且形成对其他同学项目参与度的评价。
反馈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总结经验,并为不断的自我完善提供基础。从评价的主体来看,对整个项目的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即学生对自己在项目中的付出进行评价。针对“制作壶口瀑布宣传视频”这一项目而言,评价内容可以是信息搜集、讨论交流、品味语言、朗读、写作自荐信等。同样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针对以上内容进行互评。教师评价则更为全面,既要看到学生的个人表现,也要看到整组的呈现,如学生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小组分工是否明确,最终的项目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从评价的范围来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强调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由于学生去壶口拍摄视频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在课堂中,主要对阶段性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如分镜头脚本的完成情况,画外音的匹配度,给电视台栏目自荐信的完成度等。对于去壶口拍摄视频较难实现的学生,可更换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比如对网络上的壶口瀑布视频按小组的分镜脚本要求进行剪辑。教师在评价时看的不仅是项目成果,更是学生在项目实现过程中的表现。
四、项目化学习教学法应用反思
首先,项目化学习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本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色,要能够满足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以《壶口瀑布》教学为例,结合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文特点确定后,教学目标项目情境的设计、驱动性问题的提出均围绕目标展开。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最终指向的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项目设计时,能否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能力的综合提升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运用好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建构还需要教师整合课内外多学科资源。比如在“制作壶口瀑布宣传视频”这一项目中,就涉及分镜头脚本制作等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分镜头脚本的创作进行说明,并提供一定的范例,让学生获得抓手。这与新课标中强调的“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不谋而合。
项目化学习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堂建构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就课堂教学的内容设置情境确定项目,如何确定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如何进行具体方案的制订,如何进行反馈评价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不可否认,项目化学习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