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研究

2023-03-14杨彩琴李光芳

华章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

杨彩琴 李光芳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农林类高等数学作为农林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培养高质量涉农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结合目前农林高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从提升学生专业自信、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构建课程思政新体系及优化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对农林类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农林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于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在新农科背景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知农爱农”复合型农林人才的必然要

求[3]。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教育需要调动全体教师“主力军”,充分利用好课程建设“主战场”,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主渠道”。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公共基础课,更要承担好育人职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一、“课程思政”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更是释放出重农兴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建设农业强国,人才是关键。作为人才培养和教育的主阵地,农林高校肩负着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和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对现代农林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新农科建设,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的‘卓越农林新才”是未来一段时间农林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卓越农林新才”不仅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振兴的需求,适应现代农业对基础性、技术性农业人才的需求,更要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家国情怀、志愿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基伟业的德才兼备的新型全才。面对新农科建设的新使命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农林高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构建具有农林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是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情怀,增强学生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在培养高质量涉农人才中的基础作用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亟须发挥多学科优势,结合各类课程不同专业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理学类课程要在教学中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守正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高等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内容虽然抽象、理论性强,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朴素的做人做事道理。它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难懂晦涩的定理、定义巧妙地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做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农林类高等数学课程是农林专业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覆盖专业广,涉及人数多,在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一学生刚入校,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饱满,这为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好课堂主渠道,深度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显性和隐性思政资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讲述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素养,同时结合数学之美、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优秀的科研品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突出高等数学知识在农林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促进农理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适应“强化基础、重视应用、特色培养”要求,分类推进基础和应用人才培养,为推动新农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头、铺好局。

三、农林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林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不了解,认为学农未来的发展空间小,前途渺茫,毕业后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愿不强。因此,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厚,目标不明确,对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更是敷衍

应付。

部分高等数学教师的思政意识也较为淡薄,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自己无关,数学课上只负责讲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至于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

发挥基础教育作用的高等数学课程,由于长年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数学在现代科技革命及與前沿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环节与现代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教育严重脱节,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和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四、农林类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探析

针对目前农林高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本文从教学过程如何宣传好党的农业政策,讲好农耕文化之美,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创新教学内容及优化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对课程内容如何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一)提升学生专业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双向行为,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成效。针对目前农林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首先要坚定学生的专业自信,结合近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介绍国家在生态保护、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及未来对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坚定自己的专业选择,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把理想谱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宏伟目标。

其次,高数教师要多和所授专业学院的教师沟通交流,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尽可能找到数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通过讲解一些特色鲜明的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在农林领域的应用,如智慧农业、无人农场和农业大数据中心等新型科技成果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 增强基础科研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和良好生态建设的教育。通过讲授数学的相关知识点,如极限是微积分理论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理解国家提出的“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的重要战略,增强学生服务农业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把对学生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做到传授知识与塑造价值的有机统一。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合者,“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德育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教师自身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教师需拓宽各领域知识。课程思政之所以让许多教师无从下手,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缺乏天文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的积累,无法从内容枯燥、理论性强的理工类课程中挖掘出隐性的思政元素。因此要想高等数学课程上出“思政味”,教师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需培养广泛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利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深入挖掘,巧妙融合,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例如,在讲“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我国最新研制的“地球摄影师”——遥感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发射的速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提出第二宇宙速度11.2km/s是怎么计算出来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介绍“风云四号”卫星关键核心技术是中国的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专业自信。

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需教师持续深入学习和广泛实践探索。学校层面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通过举办讲座、培训、思政课比赛等形式增强教师的思政意识,通过组织教師参加经验分享、教学观摩等活动,提高思政育人水平;学院和系要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教学中沟通交流,编制课程内容典型的思政案例。教师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学习交流,深刻领悟课程思政育人的内涵精髓,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三)创新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新体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强调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职责,既要传递显性思政元素,又需挖掘、梳理、凝练课程内容中蕴藏的隐性思政资源。这就需要各类课程的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充分认识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灵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

设计教学内容,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是思政元素的载体,设计教学内容时,保证知识完整、连贯性基础上,深入发掘内容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找准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形成理论学习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讲到理论知识与现代技术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时,通过恰当地插入体现新时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短视频,可以使沉闷的理论课堂焕发活力。例如:在讲授“导数、高阶导数概念”相关知识点时,插入我国速度的名片——高铁视频,唤醒学生的内生动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讲授函数连续性概念时,通过水稻生长和火箭发射过程中的连续变化现象,引入“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和中国航天精神,厚植学生的爱国爱农情怀,坚定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的理想信念;讲授极限概念时,引入我国著名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圆术”,这种极限思想的运用,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另外,通过数学中一些概念的引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辩证的唯物史观。如定积分的概念,体现了化整为零,不变代变、积零为整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有限与无限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通过枯燥理论知识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四)优化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想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高等数学由于理论强,内容抽象,课堂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而失去学习兴趣,而恰到好处的思政内容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做足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完善电子讲稿。适当增加课前与学生的交流环节,通过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激发理论学习兴趣。

结束语

农林类高等数学课程作为农林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及应用分析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农科建设和大思政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师根据新农科的专业发展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的课题,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挖掘探索,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农爱农情怀。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经过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实践,将会给农林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带来全新的体验,也会为今后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输送更多优秀的农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拥军.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1(Z2),35-37.

[3]姚鹏伟,魏琳,叶协锋,等.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科教论坛,2021(12):65-66.

作者简介:杨彩琴(1974— ),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内蒙古农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非线性动力系统。

李光芳(1989—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农业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数学物理方程。

基金项目: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ZC2022007);2021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KCSZ202128)。

猜你喜欢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