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融合探究

2023-03-14莫丽莎汤颖思李欢

华章 2023年11期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外国文学课程思政

莫丽莎 汤颖思 李欢

[摘 要]近年来,课程思政、虚拟仿真技术都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但将二者融合用以辅助教学的则寥寥无几。文中以外国文学课程为切入点,指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的需要使得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融合前景广阔,不过目前二者融合也存在着困境。从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内容改革以及外国文学课程思政虚拟仿真平台课程设计两大方面入手,为二者走出融合困境,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虚拟仿真技术;外国文学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然而,在当前高校外国文学的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教育这一环节仍较为薄弱,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两张皮”问题也较为突出。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课程的讲授不能仅限于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发挥育人功能,使得专业知识内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而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融合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时间进行教学实践创新,这无疑将进一步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鉴于此,本文将首先分析目前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融合的前景,分析其中的现实困境,探讨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融合的前景与困境

(一)二者融合之前景

在思政虚拟仿真课程的实践成果方面,我国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目前共展示了36个马克思主义类项目、92个文学类项目。虽然学界已提出以“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概念,与之相关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但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成果却寥寥。可喜的是,上述思政课程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成果都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的融合教学提供了参考范本。

虚拟仿真技术教学手段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上。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的优势,一改传统教学枯燥的知识灌输方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有助于满足学生随时学习的需求,也更容易被作为“数字土著”的学生接受。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当中,其最大特点是用大数据、互联网的传播手段代替了传统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融入虚拟场景之中,有效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中因受时空限制导致的经费不足、组织困难等阻碍,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1]。在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立体声耳机、3D眼镜等设备,与虚拟仿真环境中的虚拟人物进行互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2]。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便捷、更实用、更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教学条件,活化了外国文学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架构,还能够借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爱国情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手段创设课程学习情境,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推动思政教育与外国文学课堂的深度融合,通过加强人机、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让学习者体验式、沉浸式地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体悟其中的思政元素,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文学课程内容更加紧密地融合,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互联网交际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创建虚拟教学情境、整理和运用虚拟实践教学资源、设计融合思政元素的外国文学虚拟仿真课堂、建立和完善用户反馈评价机制,实现虚拟仿真环境下思政教学课程化,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创新。

(二)二者融合之困境

尽管国内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相融合的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

1.虚拟仿真实验室数量不足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对应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实验室仅有14个。归根结底,是因为研发建设成本太高,搭建课程实验室的经费不足。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所有课程当中,对于高校而言建设的工程量、成本是巨大的。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需要高性能的硬件软件设备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发和设计,物资的采购、虚拟仿真课程教学项目的研发设计、后期维护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但大部分高校的项目经费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撑多个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研发[3]。

2.参与实验的人数不足,样本数据不多

经统计,“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14个虚拟仿真实验室,实验人数最多的有7986人,最少的仅有111人。可见,注册和学习的人数不多,与虚拟仿真技术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还没有得到充分推广。

3.实验平均用时短

14个实验室中实验平均用时在30至51分钟之间的实验室占比不足1/3,剩余2/3的实验室实验平均用时少于30分钟,最少的仅用了6分钟,说明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内容设计和实验时长设置上还稍有欠缺,资源单调。

4.教师队伍科学文化素质与现有需求不匹配

许多从事课程思政理论授课的教师虽懂思政但却不懂虚拟仿真技术实验平台的操作。

5.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与课程思政教学貌合神离。与学校合作的虚拟仿真技术企业只负责技术研发,课程内容和平台的设计大纲由高校方提供,但双方缺乏紧密有效的沟通,企业无法在内容设计上凸显课程思政的教学重点,导致教学环节和内容编排不尽如人意。

二、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内容之改革

烟台大学副教授张旭等学者指出,专业课程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涵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中体现出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4]。较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外国文学在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多。外国文学作品在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大學本科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成熟的关键期,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行理解外国文学作品,那么暗含在外国文学作品当中的意识形态要素很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国情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备课过程中可与思政课教师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外国文学课程,以求讲授的深刻性。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把握我国对待外国文化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5]。以英国文学为例,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尹晶提出通过分析英国文学经典展现的经济霸权、标准英语隐含的不平等权利关系以及对中国形象的嬗变描述,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英美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文化殖民,更深刻地理解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本质[6]。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对中外意识形态、社会现实等方面进行异同对比,以期在对比中凸显我国制度优势,让学生对我国社会现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二)外国文学课程思政虚拟仿真平台课程的设计

1.平台课程设计

第一,要打造外国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的虚拟情景空间,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外国文学思潮虚拟历史情境,还原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以及打造作品经典场景全貌,并引入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强化实时语音交流互动,生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实时的语言情境交互与文化熏陶,使学生在情境化的虚拟体验中增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这一点可以参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的优秀项目,如温州大学的国家一流项目“山水诗之意境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此项目运用3D技术构建起山水诗发源地永嘉的实景图象,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入境、悟境和造境。其创新点主要在于造境部分能有效地实现人机互动,引导学生真切体会诗歌意境,让学生根据理解组合意象使自己所体会到的意境具象化,加深对此知识点的理解。

第二,在设计虚拟仿真教学课程的内容时,既要考虑不同的外国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政内容的不同,又要考虑虚拟实训环境下不同主体单位思政内容之间的差异。创设以外国文学作品为背景、融合当代思政元素的、富有趣味性的任务驱动式游戏,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外国文学学习资源和思政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和整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2.反馈与评价机制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时收集学生反馈,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也非常重要。教学者收集课程思政虚拟仿真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是建立和完善虚拟仿真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决定着课程内容的设计、仿真技术的改良与课程的具体实施。一方面,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指导学生登录平台并按课堂步骤完成任务节点,在虚拟仿真情境中学习与思政相结合的外国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和效能评估,深入分析外国文学课程思政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具体应用效果,总结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搭建和应用的经验教训。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学生反馈调查问卷,整理并分析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使用数据,了解外国文学课程思政虚拟仿真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设计多元化、趣味化、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实现课程研发与技术应用的双向良性循环。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学习外国文学课程和思政内容,接受教师的指导,在课程结束后对课程进行评价,最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师生双向互动。

3.教师培养信息化教学思维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需要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新时代的教师队伍需要培养信息化教学思维和互联网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维,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学习掌握相关虚拟仿真平台的操作技术,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协助课程的实施。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同课程内容的讲解相融合,有效提升教學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同时,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具备信息化能力,教育教学的主体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能力素养,才能抓住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价值,推动课程思政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创新[7]。因此,建立强大的技术型师资队伍对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的融合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国家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有选择地运用资源进行课程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自主学习,弥补学校学习资源的欠缺。

此外,高校之间还需要加强合作,搭建高校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还需利用学校本身的教学资源,建立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外国文学课程思政虚拟仿真平台课程的设计还要善于借鉴国内外一些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教学平台的实践经验,从平台系统设计、教学功能、课程内容呈现等方面归纳和总结虚拟仿真技术平台应用的现状与不足,不断完善虚拟仿真课程设置、进行平台性能改良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呈现方面的创新。

结束语

随着社会数字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使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由无到有、由碎片到整合的阶段。只有脚踏实地把握好融合的每个环节,才能更好地创新当代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教育的“育才”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睿,朱晓映.课程思政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新模态探索[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1):109-114.

[2]章庆林.VR虚拟仿真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硬核”作用:以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38(4):100-106.

[3]许小杰.红色VR虚拟仿真实验室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1,23(21):238-240.

[4]张旭,李合亮.廓清与重塑:回归课程思政的本质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5):116-121.

[5]高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8):18.

[6]尹晶.经典阅读与思政教育:英国文学课程思政体系之尝试性建构[J].中国外语,2021,18(2):84-90.

[7]李风,周双娥.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虚拟仿真技术下的融合路径研究:以常德市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32):70-73.

作者简介:莫丽莎(2002— ),女,汉族,广东阳江人,广东海洋大学,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汤颖思(2002— ),女,汉族,广东惠州人,广东海洋大学,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通讯作者:李欢(1986— ),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广东海洋大学,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22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程思政与‘外国文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融合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202210566078)。

猜你喜欢

虚拟仿真技术外国文学课程思政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应用研究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虚拟仿真技术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