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路径优化研究
2023-03-14曹钰涵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互联网+”与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深度融合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推动职业教育实现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本文研究发现,虽然“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具有精准高效、互动体验等优势,但仍存在培训主体单一、培训内容与高职教育特点不一致、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机制等问题和不足。因此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校企合作共建;立足高职教育目标,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丰富培训模式和方法;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培训评价系统等路径优化策略,为更好发挥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优势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路径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开始深入各行各业,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和教育的发展变革。国务院先后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要求。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南省“互聯网+教育”行动(2019—2022年)》文件指出,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联合开展“互联网+”学院(专业)建设试点,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相关专业领域认证体系,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为师生所用、社会所享,任务艰巨、使命重大。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任务,为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提供指引。
在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搭乘数字化东风实现转型发展引发关注。在2023年2月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主动贯彻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研究通过分析“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优势,根据当前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存在的问题,从参与主体、教育定位、资源打造、评价反馈等四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路径优化策略,通过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技术革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优势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人员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应运而生。“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多的资源、渠道和方式,帮助职业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与传统职业技能培训相比,“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精准性和高效性。传统职业技能培训受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人力成本等因素限制,培训方式主要是以线下为主的群体式、粗放式培训。而在互联网教育平台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可以运用互联网智能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通过收集和分析职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实现对职业人员的个性化分析和推荐,优化学习路径和效率。
第二,互动性和体验性。传统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往往采用统一、线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的学习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教育信息化更符合当前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互动。“互联网+”思维的“用户至上”与高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互联网+”教育能够充实和丰富传统教育模式,以一种更为“立体、生动、有趣”的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的“体验感”。
第三,实时在线与共享。“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在线课程、视频、直播、电子书等形式的学习资源,使职业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时,“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通过开发“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平台实现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同步建设,教师不需要重复劳动便可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查阅、学习、巩固专业知识。通过“互联网+”平台助力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培养数字时代的高校创新型人才[1]。
第四,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的连接和协作功能,为职业院校和企业搭建更加紧密和有效的合作平台,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之间的距离。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合作企业共建课程和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使企业的用人标准、技能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高度契合。
二、当前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有着精准高效、互动体验、实时在线与共享和促进校企合作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实践中就能完美地发挥作用。事实上,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当前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培训主体单一,力量不足。“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模式是对传统培训模式的一种革新,需要政府引领、企业参与、学校发力。当前高职院校的“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开展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政府对“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支持,企业缺乏积极的参与和贡献,只能依赖学校自身的资源。然而,学校在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长期规划与制度措施。这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普及和深化,影响“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培训内容与高职教育特点不一致。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传承技術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就业导向性的特点。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上述特征,其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还存在过于侧重学历教育、缺乏有效实施措施、忽视“互联网+”的作用等不足。
再次,培训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尽管随着慕课等学习平台的推广,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同“互联网+”教育模式,部分学校也已经开始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教育模式,但是仍然局限于将它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未能充分凸显“互联网+”功能的特殊优势,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中仍需不断创新,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开发更有针对性的在线课程,同时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和认真程度进行监测,提升学生在线培训的综合效果。
最后,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往往只关注培训结果,忽略了培训目标、内容、方式、过程等方面。培训评价标准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满意度等;另一方面,培训评价标准往往采用传统的、客观化的、考试化的评价方法,而忽略了新型的、主观化的、过程化的评价方法,而且往往在培训结束后才进行评价,从而忽略了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导致培训效果难以衡量和保证,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三、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路径优化策略
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也阻碍了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和普及。这些问题表面上是由于高职院校缺乏互联网技术思维造成的,实质上是由于高职院校现有运作方式与“互联网+思维”不相适应导致的。为此,本文提出以下路径优化策略。
(一)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校企合作共建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都离不开政府、企业、职业院校这三大主体。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在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对高职院校“互联网+”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特别是对“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要提供更多的经费投入;采取“校企双主体”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在线培训平台、共建线上培训课程、共建线下实训基地,实现“四个融合”:产教融合、基础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理论与实操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学校有关负责人要密切关注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在“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方面科学制订预算计划。院校科研机构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争取资金支持。
(二)立足高职教育定位,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
“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以“互联网+”为手段、“企业需求”为导向、“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本位、“双师型”教师为纽带、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来实施各项工作。“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替代或补充,需要校企共同规划,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学生打造既能“提升职业技能”,又能“打通就业渠道”的“双能”平台;有效促进教师实现“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双能力”提升;为企业降低“用人风险”和“招聘成本”。将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模式全面推广和普及,推动职业教育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
(三)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丰富培训模式和方法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打造一体化在线培训平台。学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各项技术建立与开发一个能在线开放、过程可控、资源共享、学评结合、虚拟仿真、校企对接,集“教、学、练、考、评”于一体的在线培训平台,或是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环境、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和智慧教室等[3];②建设高职教育在线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聚焦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材中一些通过文字和平面图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微课、微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直观呈现;二是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开发专业化和企业化的仿真实训系统,让学生提前进入模拟工作状态,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缩短专业与岗位的距离;③构建特色化职业培训体系。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专业特点及学生需求,灵活选择适合的培训模式,如培训班模式、标准化模式、资源化模式和工学一体化模式。同时,可以尝试将多种模式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体系;④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要着重提高教师队伍的三种属性,即“职业性”“教育性”“技术性”。学校要鼓励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生产实践、学习先进技术、掌握操作技能、提升动手能力,从而提升自身信息素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当下与未来[4]。
(四)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培训评价系统
高职院校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进行全方位评价,既包括培训目标、内容、方式、过程、结果等,也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满意度等,还要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差异性评价。完整的培训评价系统主要包括学习过程评价、培训课程评价、培训考核评价三个部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平台后台管理功能实现,对学生在线学习时长、进度等进行全面把控;培训课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群体来进行在线评价,学员在学完每门课程之后,可根据个人学习体验、收获等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还可通过平台对课程提出改善建议;考核评价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参与,应综合制订线下教学和线上培训的学生考核制度,建议采用7:3的权重对学生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结束语
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需要政府的正确指导和政策支持,始终围绕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立足高职教育目标和定位,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从丰富培训模式和方法,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培训评价系统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创新,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助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莹,宁军胜.“互联网+”图书馆助推大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研究: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3,40(3):71-73.
[2]何琦,汤方荣.“互联网+”技能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培训,2022(12):106-108.
[3]姜香梅.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9):93-96.
[4]王玲玲,宋晓晴.“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6):73-76.
作者简介:曹钰涵(1987— ),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教育管理等。
基金项目: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路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ND213391)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