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探析

2023-03-14李晓娜林彤蔚郑伟心

华章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课程设计核心素养

李晓娜 林彤蔚 郑伟心

[摘 要]教育学者和专家认为,核心素养是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领域顶层设计。然而,核心素养的建设内涵如何落实亟需解决。基于此,本文探索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实践中,并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设置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设计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传统教育视角的关注点从重视“培养结果”转变到“培养过程”,强调不宜以学科知识为学习的唯一范畴,而应关注学习与生活结合,强调其在生活中能够实践力行的特质,强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不断发展的本领[2]。要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必须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育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改革。就课程设置方向而言,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开发综合核心素养课程,最终形成以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优化课程设置,搭建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桥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三个方面素养及其六大要素与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过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核心素养提出以后,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表现出来的是具备在特定情境下遵循道德的指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技能的获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态度、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思维力都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

育[3]。教学是动态化的进程,例如: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护理专业学生,除了具备娴熟的护理常规技术,还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协助新入、手术或急危重病人的前期诊断和处理;辅助主治医生处理好对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沟通、接诊、疏导、指导治疗等工作。这一可视化的操作背后,蕴含着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来支撑,蕴含着核心素养的三大本质要素。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的思维力和价值观,三大要素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联系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职业教育中。

(一)立足国家课程,夯实通识素养的培育基础

核心素养的培育,最大的载体是国家课程。教育部2020年制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学校要加强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关注语、数、英、思政、信技、艺术等六门国家课程中六大素养的融入和培养,培养学生在六大素养方面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全面和谐素养的个体。

(二)落实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能力。”学科教学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中职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能够尝试主动自觉地总结自身学习规律,反思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促进知、情、意多方面发展,获得学習能力的培养和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会学习是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在笔者主要参与的一项教学改革课题中,教师以“发展终身学习者能力”为核心,在课程设计时统整学科特点,设计具有综合性、思维价值和探究价值的问题案例,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鼓励并引导学生围绕学案搜集、甄别、阅读、整理相关资料,自主尝试解决学案中的问题,在交流问题学习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行动及方法;帮助学生探索正在体验的一切,引导学生思考并吸收,形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过程。学生在内化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稳定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最终达到知识迁移应用的目的,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5]。

(三)发挥实训课程效用,深化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内化核心素养

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访谈调研,用人单位给予中职学生很多正面评价。比如:动手能力较强、工作意愿强的肯定评价。然而,也普遍提出中职学生在全面解决职业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对未来的目标不明确。能力本身可以在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具有良好的职业岗位适应力,形成和发展职业成长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加强职业素养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优化职业能力、深化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真实生产情境比传统课堂教学更有力量。职业学校的实训岗位和基地,其教育的优势除了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基础职业技能训练,还能实现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核心素养”的贯穿培养。实训课让学生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有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所以课程的设计应该契合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需求。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引进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职业岗位工作方法及要点,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得到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增加包括生命安全、遵纪守法、严谨、规范、诚实、耐心和稳定的职业心态等方面的素养渗透点,探索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进阶式训练。从职业能力到职业素养的超越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体现[6]。实践课程的最终效用是让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职业信念、专业情感等在真实的生产情景中得到培养,最终内化为发展核心素养。

二、开发校本综合素养课程,拓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维度

人才是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最根本保障,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与重组,学生是自己课程的主体,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一)开发综合素养课程的意义

1.综合核心素养课程承载着深刻的现代教育内涵

素养课程拓展并深化了课程的内涵,将一般学科知识课程提升为素养课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都要围绕培养人的素养这一教育目的展开。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质量标准改善课堂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有学生所处的丰富多彩的世界。”[7]这让我们认识到,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其独特学科魅力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综合素养课程担负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使命,具有其个性魅力,能够提供与众不同的学科美。

2.综合核心素养课程追求学生的全面适性发展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六大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这一概念,在学理层面上进行分析,就是“适性教育”。“适性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性,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潜质、学习基础、性格特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适合学生的个性、特性与人性。多元的素养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人性和独特潜能,以实现健康发展。

3.综合核心素养课程不只是学科课程,更是经验课程

核心素养课程是从学生角度对课程进行界定,与以往将课程界定为学科知识的方式有很大不同。这体现了课程重心的下移,以课程的最终作用者——学生的角度解读课程,课程紧密围绕学生养成的素养展开。“课程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后现代课程观倡导课程内容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现代经验课程观强调课程来源于现实生活,应尊重每一个人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素养不仅是教授的知识,与自然、社会联系的具有开放性的素养课程,还针对每个特定的情况进行不同的配置,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中职卫校学生综合素养课程设计策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便被提上议程,学生素养课程的推进,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可待加强完善之处。笔者就目前中职学生综合素养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四点设计策略:

1.从社会角度出发

课程改革的推进,给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自身带来极大挑战。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影响学生素养课程推进的拦路石,而改变可以“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各学校学生素养课程落实情况的监督,并对教师培训、学校经费投入、教学理论研究等各方面制订出相关规定并建立赏罚制度,重视学生素养课程落实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学校外部环境对学校学生综合素养课程的推进起到促进作用;社会公众应给予有学生素养课程借鉴意义的学校更多关注,给予正面报道,给世人带来直观的课改感受,并积极提出建议,使学生综合素养课程的推进更具透明化。

2.从学校角度出发

学校是学生素养课程推进的主阵地,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学校的教育规划与方向。学生素养课程的落实与推进,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对素养培养拥有共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因此,学校领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课改观;其次,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培养职业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双高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身立教”,充当领航员角色,而学校则是教师的护航员。学校将开展学术教研会作为常规项目,定期邀请教育教学专家为教师素养的提升进行培训,也可选派教师到外校、企业等进行学术交流与学习;为教师设置相对应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专业参与积极性;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教育理念的直观体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生活性渗透,学校可开发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从教师及学生角度出发

作为学生最直接接触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会对学生的素养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位拥有高素养的老师,必然会在一个持续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对教学创新的敏感性,积极了解国内外的教育教学改革现状,不断思考,进行相关教学理念的沉淀积累,增强自身对学科素养课程的重视程度,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在自身学科课程教授的过程中适当渗透学生素养的培养。国家课程与学生综合素养课程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兼容并包的關系。将学生综合素养有效融合到日常课程中,需要教师积极实践探索,提炼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而开发出有深度的学生素养课程。

综合素养课程最直接的接收与反馈者是学生。学生应该积极反馈自身的学习理解,并向老师提出相关想法,为综合素养课程的推进贡献自己的小主意;同时,学生应积极与家长交流,传达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促进家校社的有效合作发展。

4.从课程角度出发

综合素养课程的开发必须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双向性及开放性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可通过挖掘国家课程的素养培养内涵,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重构、设计活动课程、购买优质课程等多样性的方式,落实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还可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课改一直引领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一个公众共同探讨的话题,多听取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共同探讨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的改进方式;学校在设计学生素养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选取一个重点发展、适合本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素养,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学校在开发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并积极探求、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教学、辩证式教学等各种新型教学方式。

结束语

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结晶,其中的品德素养、身心素养与传承了德智体美劳等传统教育目的的内涵接近。未来综合素养课程发展的有效模式必定是多元型的,学校要朝着多元型学校发展模式前进,努力突出特色,实现全面和谐发展。要在学生的培养发展规划中,有效地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融合在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及活动课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性,关注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2]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核心素养之特色[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2):121-128.

[3]罗敏.如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基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的审视[J].机械职业教育,2020(7):33-36.

[4]罗金凤,王瑛.基于职业发展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57-58.

[5]解秋菊.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析:以潼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27(5):9-11.

[6]黄虹.培育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践为例[J].现代教学,2017(20):53-56.

[7]叶澜.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报告集/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晓娜(1977— ),女,汉族,广东普宁人,揭阳市卫生学校,高级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学管理、教研教改。

林彤蔚(1996— ),女,汉族,广东惠来人,揭阳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职化学教学、教研教改、学生管理。

郑伟心(1989— ),女,汉族,广东揭东人,揭阳市卫生学校,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教研教改、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云教育模式下的PBL教学法在中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YQJK560)。

猜你喜欢

中职学生课程设计核心素养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