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文化类节目叙事创新
2023-03-11左得昊
左得昊
【摘要】智媒时代的到来,受众选择信息的渠道也逐渐被拓宽,同时也突破了过去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让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更加频繁,这样的变化给文化类节目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智能传播时代文化类节目叙事技巧的研究,分析智媒时代下文化类节目创新的意义,结合文化类节目的叙事特点,分析国际传播当中出现的问题和文化类节目对外传播的境遇,结合现实情况,多方位思考当下文化类节目面临的挑战并针对不同的挑战给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智能传播;非遗节目;叙事技巧;文化类节目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22.047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时随地可以接受新鲜信息,传统的电视与报纸逐渐被各大媒体平台影响和冲击,人们更加习惯于接受碎片化的阅读,更加偏向于和信息的发布者进行直接的互动与交流。文化类节目是文化传播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文化类节目应当在智能媒介的发展规律中进行适合当下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创新,坚持高质量内容创作,寻找新方式,传播好内容,从而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让文化类节目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的使命。
1. 智媒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叙事创新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软实力的一部分,各级各类媒体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各民族使命感与幸福感。對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对文化进行保护,最大程度上避免文化被遗忘或遗失。传统文化包含多种且丰富的艺术形式,也包含着各种知识和价值观念,在当代人们物质精神相对匮乏的时期,通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的内涵滋养当代人的精神,满足当下受众的精神需求。文化类节目是重要的节目类型,承担着弘扬文化的重要作用,如今在智能媒介时代的推动下,文化类节目也应与时俱进,搭上科技的“顺风车”,优化叙事结构,调整制作方式,让文化类节目在新时代有新作用、新作为。
不仅如此,文化类节目也要承担观众精神层面的需求,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增长,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对于美的概念与形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而文化类节目可以将现代的元素和传统文化进行巧妙结合,为受众提供放松和娱乐的方式,向受众展示中华传统之美,引导受众更好地建立审美意识,在文化类节目的熏陶下理解美的概念。
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互鉴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可见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当代全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文化类节目的播出可以起到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
文化类节目在传播过程不仅有娱乐作用,在国际传播当中也起到了帮助展示不同国家文化的作用,由此来看,文化类节目为不同国家提供了相互展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也在一定程度承担着提升国际形象,加强国际影响力,增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作用,由此,文化类节目的叙事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智媒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叙事的挑战
2.1 受众注意力分散
在碎片化时代,人们习惯阅读和接受碎片化的信息,习惯了快速地在各大媒体平台之间切换获得信息,再对同一条信息内容在多平台进行讨论。因此,文化类节目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考虑如何设计节目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更好地吸引受众保持对文化类节目的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受众能看得不枯燥,又能看得有思考。
2.2 不同平台传播规则不同
智媒时代下,节目内容会被投送到不同的平台进行展示,以此来吸引受众,但不同平台所需要的内容不同,例如B站更多是中长视频的传播,而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上传作品更多是短视频,并且每个平台的用户年龄不同。所以,在进行不同平台的内容投放时,投放内容与时间的长短、该平台用户的年龄群体是节目制作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2.3 国际传播文化的鸿沟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高语境和低语境的区别,我国作为高语境国家,在向低语境国家传播过程中存在阻力,在对外传播方面存在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利用文化类节目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中传播开,并且弥合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让中华传统文化被更多国家了解与学习,是文化类节目在叙事创新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3. 智媒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叙事创新的特点
3.1 节目呈现方式
随着各大视频平台的飞速发展,文化类节目也不再单纯依靠电视进行播出更新,而是在多个平台以多媒体融合传播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呈现,通过多种媒介协同发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受众了解、记忆、互动、讨论。
例如总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传统电视平台播出的同时,还在总台打造的视频平台“央视频”进行同步更新,不仅如此,《典籍里的中国》也在短视频社交媒体开通账号,截至目前,该节目在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抖音的粉丝数量520.2万人,共获赞5014.9万次。
可见,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与视频平台与社交平台的融合传播让《典籍里的中国》既拓宽了传播渠道,还收获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受众群体的关注与讨论。
3.2 节目内容推送
大数据技术是指在有限时间内对数据进行处理、管理统筹的信息技术,拥有较强的发现力、洞察力、决策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可以处理多样化海量的数据信息。传统的文化类节目定时定期更新,节目内容宣传和回看受到限制,可能会造成部分节目内容好却传不开的尴尬局面。
在大数据的技术加持之下,文化类节目在不同平台可精确的向不同需求受众推送,对于精彩节目回看,在视频平台输入关键词可找到节目的切片。例如河南卫视《2022中秋奇妙游》全网传播量突破60亿,抖音单条话题词播放量破10亿,斩获主要榜单近百条热搜,成为当年文化类节目爆款。其中,河南卫视官方短视频账号发布的节目切片合集播放量达到了4.2亿次。
如此看来,利用平台的大数据推送功能,结合平台智能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好节目被更多人看得见,是如今文化类节目创新的一大亮点。
3.3 节目互动方式
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在著作《媒介·社会》当中提到了媒介与积极受众的关系双方相互影响。过去传统媒介中从业人员与受众交流相对有限,受众和节目制作组的交流难度较大,受众对于节目的评价如何、受众想要看什么内容,在过去的媒介环境下节目制作组难以了解,如今在智媒的发展下,受众可以通过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评论区留言以及使用弹幕功能进行互动交流。
根据微博提供的数据,总台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总阅读量达到了15.8亿次,讨论量达到了11.8万次,互动量63.3万次。除此之外,受众在科技的帮助下用虚拟现实技术参与并感受节目,例如江苏卫视推出的《2060博物馆奇妙夜》沉浸式推理的形式,再运用当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节目活动感,在每一步的推理当中,让受众身临其境参与到节目内容当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宝的魅力。
打破传统互动模式和节目呈现方式,利用平台的互动特点为文化类节目制作团队和受众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更好地了解受众对于节目的需求,是如今文化类节目在创作过程中的一大新举措。
4. 智媒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叙事的策略
4.1 节目形式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呈现
桑斯坦在著作《信息乌托邦》当中提出了“信息茧房”一词,指出人们所获取的信息都是自身感兴趣的,从而不能自拔,形成圈层固化现象。受众更加喜欢接受自己所偏爱的信息内容,文化类节目在传播过程当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而文化类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让节目可以匹配更多的受众,更好地让受众接受节目内容。面对这一情况,可以从节目的内容创作方面突破传统叙事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与优化,可在节目生产制作之前调查当下观众所关注的是什么,合理分析观众对于文化类节目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后再对节目呈现的方式和故事叙事的方式进行创新优化,生产更多符合大众品位的文化类节目。
例如,总台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的主持人由影视剧演员张国立担任,不仅如此节目组还邀请大众喜爱的实力派演员,例如沈腾,富大龙等,进行历史情节的演绎,其中,富大龙出演的秦始皇得到了网友的夸赞。知名实力演员的加入保证了节目制作的质量,而且可以根据受众对于演员的喜爱,增强受众的关注度。
由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联合制作的《国乐大典》,将中国民乐与戏曲、舞蹈、朗诵相结合产生不同的效果,重新演绎国乐经典,不仅如此,《国乐大典》还结合了竞赛的亮点,并以此为看点吸引受众关注中国民乐,感受中国民乐。
文化类节目融合现代受众的关注点,创作出新的节目形式,让节目形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更好地破除信息茧房,让文化节目更好地匹配受众并在多个平台进行优质的传播。
4.2 内容与时俱进增强受众黏性
在文化类节目制作当中,不仅可以由文化学者对经典著作进行解读,还可以通过对历史情节演绎的形式,引导受众关注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同样还可以将镜头对准身边的历史文化传承者,利用微小叙事的方式讲述历史文化传承者的故事,既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还可以吸引受众关注节目,增加收益。
《见字如面》节目组请到了文化学者,由主持人引导并提出问题,文化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人理解的多角度、通俗化的解读,让传统文化更加有趣,更容易让受众接受。总台《非遺里的中国》用演绎的方式展示了非遗形式,利用“观看+体验”的形式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播出的第六季《经典永流传》将传统的古诗词结合现代音乐,邀请音乐人进行改变创作,将古诗词当中的内容和情感唱出来,让传统古诗进行通俗化的处理,使受众更好地感受传统诗词的魅力,这样的创新形式收获了大量网友的点赞与支持。除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创新,文化类节目的主角也在发生转变,安徽卫视推出的《活起来的技艺·年份故事》则把镜头对准了国纸笺加工技艺传承人刘靖,从他的操作和讲解当中看到这项非遗技法的特色,在与主持人的互动中感受着传承非遗文化的独特之处。
除了形式多样外,节目内容可以贴合时令进行策划,以此吸引更多人收到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典籍里的中国》在过年期间读《诗经》让观众在新年之际感受农耕文明的深度内涵,同样也表达了对来年收获的寄托,无论是古诗还是现实都有美好的期望。贴合当代受众对于文化类节目的需求进行创新,同时也让文化传承者自己展示并讲好文化故事,是当下文化类节目吸引受众的技巧和特点。
4.3 跨平台碎片化传播
传统的文化类节目通常是完整的一期节目进行传播,而当下受众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传统内容完整主题明确的传播方式变得困难,于是将节目拆分进行碎片化处理,截取精华部分,配合吸引人的标题与封面发布到抖音、快手、微博、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吸引观众进行点击观看。
跨平台碎片化传播不仅帮助文化类节目更好地传播,同时也增加了受众参与评论的可能性,更方便了受众互相分享和讨论,使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但在碎片化传播当中容易出现让受众断章取义的现象,所以这考验着节目策划团队如何将节目内容进行浓缩和修改。
4.4 弥合国际传播鸿沟
文化传播过程当中可能容易出现“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象,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过程当中运用“外眼”看中国,“外嘴”说中国的方法,邀请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描述中国当代发展情况,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全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贵州卫视原创的国际轻综艺节目《有朋远方来》,让外国友人亲身感受了中国文化,节目当中的五位贵州少数民族青年邀请国际友人来到贵州,亲身体验贵州民族文化,展示贵州当地的民族团结和文化特色,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引发了国内外受众的热议,得到了国内外网友一致好评,在国内的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和社交媒体的总播放量达到了323万次,抖音相关话题的播放量更是达到了2.4亿次。不仅如此,海外的受众也领略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视频平台,例如中阿卫视官方网站和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信息覆盖粉丝100万人次,点击量达到了66万人次。
国际传播当中,文化类节目可以邀请外国友人进行亲身体验,感受中国优秀的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外国友人讲述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出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5. 结束语
智媒时代,文化类节目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叙事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下观众对于文化类节目的需求并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可看性。虽然在创新中面临如信息茧房、国际传播当中文化之间的差异等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增强用户黏性,利用微小叙事的手法以小见大,让受众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培养专业团队,将节目内容进行碎片化传播,让外国友人亲身来到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向外展示中国形象,只有这样,文化类节目在智能媒体时代才能持续保持认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绍阳,何雪聪.跨媒体叙事下的文化传播——以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创新为例[J].电视研究,2022(07):10-14.
[2]司怡.地方衛视如何深度开发文化类节目——以河南卫视为例[J].采写编,2022(04):171-173.
[3]段鹏,宋芹.文化共生与技术赋能:文化类节目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2(03):76-80,85.
[4]柴书喻.从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看文化节目创作四大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7):206-208.
[5]时娟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因素分析——以《国家宝藏》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11):23-26
[6]康帆,辛艺华.新媒体环境中城市公共空间移动电视研究综述与特点分析[J].新闻知识,2012(0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