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新闻评论语态转变的原因及方向分析

2023-03-11肖明松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2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新闻传播短视频

肖明松

【摘要】新闻评论节目的播出平台从最早的广播电视到今日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历经了从播评论、说评论到聊评论的转变,其体现了评论主体的身份定位从权威代言的媒体形象到个人形象;从评论节目到评论视频;评论节目的表现方式从单向传播到多方互动的转变。而据此,专业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也应转变传播姿态,以评论主体为中心,打造适合媒体评论的形象,并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在短视频平台下生产高质量的新闻评论内容。本文从我国早期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始分析,探讨评论节目语态所经历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对未来新闻评论节目应做出的发展和改变提出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评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22.050

所谓语态,即“传播者表达的态度、形式和内容以及其背后所体现出的传播者对受众的姿态”[1]。所以评论节目的内容选取、主播形象、表达状态都属于语态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分析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语态的转变,探讨其原因,并推断其未来语态的转变方向。

1. 新闻评论语态的嬗变

“传统新闻评论节目”是一个与“短视频新闻评论”相对应的概念,在这里特指在广播电视平台中播放的新闻评论节目。评论节目的主要内容是由评论主体口中说出的新闻评论,评论表达主体的语态决定了整个节目的语态样式。所谓“评论主体”有时由出镜的播音员或主持人直接承担,有时由节目特邀的评论员承担。

1.1 权威教化:“播”评论

播评论,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0年4月10日开播的《新闻与报纸摘要》为代表的新闻节目中的评论板块,主要是播音员与主持人在节目中将评论文章转化为有声语言播出,“电台自己写作的评论很少见,但转发播送报纸的言论是大量的……评论播音认真地说,并不是指地道的广播评论,而是指的报刊评论[2]。”虽然有着播音员有声语言技巧的加持,但是文字稿件创作时并不考虑到广播的播出,所以广播评论的风格就不可能是口语化、个性化的表达。旗帜鲜明、情感充沛的语言风格,教育人、鼓舞人的节目目的成为了评论节目的主要语态。整个节目“是国家级媒体的新闻发声,是权威的、端庄的、传统的”[3],评论節目代表着权威、正确,与受众拉开了距离,形成了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1.2 亲民引导:“说”评论

“说”评论阶段,以1993年《东方时空》开播为标志。《东方时空》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新闻评论节目,但是其所提倡的“平等交流”理念对后续评论节目起到了重要影响。广播电视节目语态逐渐打造一种平等与受众交流的形象。主持人口语化表达的比重加强,聊天式主持风格凸显,不再严格传递代表权威形象的评论观点,而是以个人的身份出现,“找到平民化的视角和切入点,拉近和目标受众之间的距离,避免说教式地传播意见性信息[4]。”主持人虽然依旧是权威的形象代表,但已经不再明显“教育”受众,而是委婉“引导”受众,以平等的身份传递权威的观点。新闻评论节目的语态逐渐发展,诞生了“对话”评论节目与“谈话”评论节目。如《时事开讲》,主持人不再以评论人员的身份出现,而是以节目节奏的把控人形象出现,引导评论人员说出观点的节目形态。

2008年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1+1》则从“对话”变化为了“谈话”形态,即两位主持人,或一名主持人与一名评论员共同承担着把控节目进程与传递评论内容的功能,二人一起“讨论”新闻事件。这种节目形态使得评论节目从“一锤定音”发展至“思辨探讨”,让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相悖的评论观点在公共平台上同时播出,而观众究竟应该“接受”或认可哪一种观点?这个选择权下放给了节目观众,也给了观众一种“平等交流”之感。

1.3 平等讨论:“聊”评论

自2017年后,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普及率激增,而短视频平台的新闻评论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短视频平台的新闻评论不以“节目”为基本单位,而是以单独成立的短视频作为最终呈现形式,只要该视频内容以新闻评论为主,或者其短视频的制作者、上传者称自己为“节目”,我们就可以认为这属于我们对于“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讨论范围。

短视频平台下,新闻评论的表达状态转变为平等讨论,评论人员不再是权威的代表:短视频新闻评论人员的仪表多样,不一定是俊男靓女;口音南腔北调,不一定需要受过专业的语言训练。与传统媒体时代下,“凡是报上写的,凡是电台、电视台播的,就是官方的意见,就具有绝对的权威性”[5]不同,短视频平台中信息本身不代表任何权威,只是给评论者一个展示的空间,而不存在对于评论者自身身份的任何形式的“认可”,新闻评论节目从权威声音的表达工具变成了一个平等表达的平台。

2. 短视频新闻评论语态转变的原因

2.1 评论主体身份定位:媒体形象到个人形象

广播电视平台与以“去中心化”为特征的社交媒体平台相比,其地位和功能都有着根本的差异。广播电视平台在地位上属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宣传文化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广播电视媒体的根本属性一直以来都是新闻属性,而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从身份上便与其他行业从业者有着属性的区别,新闻行业具有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作用,媒体平台具有着党和国家的“喉舌”的特殊身份,其本身就带有着“权威”色彩。

播音员与主持人代表着媒体平台的形象与身份,而媒体平台又代表着权威声音,其身份地位注定不能与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受众群体真正“平等”。

短视频平台自身有“去中心化”的性质,短视频平台中没有传统意义上占据绝对主动地位的传播者和被动地位的接收者。“Web2.0时代环境下社交媒体这种新兴的信息资源创造和共享模式即为用户生成内容[7],”这种生产模式使得“用户也可创造内容”变成了“创造内容者都是用户”。这种祛魅性使媒体机构的权威属性被消解。同时,短视频新闻评论的主体并不全是专业的媒体机构或媒体从业人员,无论何种身份,只要对于新闻事件想要发声与表达,都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制作新闻评论视频,完全以自己的个人形象发声。专业媒体和普通受众的定位变成了“大用户”和“小用户”的关系,从根本性质上达到了平等。二者间的区别不再是能否发声,而只是发声影响力大小的区别。甚至有些专业媒体在短视频平台的影响力还不如某些普通用户的大。传统媒体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与其他非专业媒体的账号以及所有普通用户身份的平等化,也为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语态平民化转变提供了可能性。

2.2 评论节目平台特性:评论节目到评论视频

广播电视节目,指的是“广播电视机构播出内容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播出形式和构成单元”,“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时长、内容主体和形式风格统一、定期播出的节目单元[8]。”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节目受固定时长限制,有最基本的节目制作标准和主题限制,播出需要具备相关部门所发布的播出资格。一档新闻节目从立项到播出需要经过复杂的准备过程。

而与传统媒体平台的“节目”概念不同,短视频平台新闻评论以账号或账号矩阵为单位,短视频的“节目”没有固定的时长要求、节目类型,没有统一的节目播出资质和制作标准。从媒介生产角度来看,短视频平台的新闻评论视频制作没有任何固定要求,其制作门槛低使得任何人只要具备媒介接触能力,也就具备了媒介信息生产能力;从媒介内容制作来看,基本不存在任何评论内容知识、质量的要求;从媒介接收来看,没有任何的时间、空间要求,有一台手机随时随地就可以观看评论视频。

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上除了对于新闻发布、采访有一定要求之外,对于表达评论人观点的评论视频没有发布限制。短视频平台的账号不需要明确的节目定位,今天以时政新闻为主题,明天可以以娱乐新闻为主题,只要能够拉近与受众的情感距离,获得受众关注,就可以根据一些热点内容进行内容制作。短视频平台的节目内容没有时长限制和固定单元,只有数十秒钟的一段视频内容也可以作为内容的承载主体。

传统媒体节目制作成本高,流程复杂,体量大,要求制作者来服务节目;短视频平台视频制作成本低,流程简单,体量小,整档节目(或称视频)可以完全围绕评论主体来服务。由于节目不受题材、时长等的限制,评论主体的语言风格灵活多变,不受拘束,时而活泼时而严肃,时而长篇大论时而简明扼要。评论主体的个性与个人形象在短视频中充分展现,不是主持人为节目服务,而是评论视频成为了主持人意见表达的平台,短视频平台的新闻评论也由此呈现出个性化、平民化的语态。

2.3 评论节目表现方式:单向传播到多方互动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节目属于单向传播,新闻评论节目在传播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观众的反馈渠道主要通过现场连线、事后反馈、选择频道来达成,其反馈有一定门槛,且滞后性较强:评论节目的时长决定了现场连线在节目的占比较低,即便是《马后炮》等以连线观众或播出观众留言为特色的电视节目,其给予观众的表达时间也不及节目的五分之一;事后反馈指在节目播出之后,通过写信、电话、留言等方式向媒体机构表达意见,这种反馈方式并非公开传播,也无法及时反馈意见、表达观点;观众表达自己观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切换频道来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也需要长时间的累积。

短视频平台下,其“社交”属性凸显,评论内容生产主体的身份是“用户”,而普通的观众其身份本质也是“用户”,二者在短视频平台所提供的“评论区”“论坛”等场域下,进行平等、及时的交流。在短视频平台直播时,也有在互联网接收终端(通常为移动通信设备)的屏幕中占比不小的公共屏幕,如果受众的负面反馈过多,也会直接影响到短视频平台直播的效果。这种观众舆论在节目表现中占据重要地位,受众的转发、点赞、举报、拉黑等行为都会影响新闻评论节目,受众选择权上升,地位更加重要。

新闻评论也脱离开高台教化、我播你看的高姿态,转向更加平等的姿态。一些原有的专业媒体的数字媒体账号也开始转变语态来获得用户喜爱。比如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团队,在短视频平台打造的新闻评论《主播说联播》,“主持人转变播报方式,建立人格化形象;转变播报语态,采用幽默化解读;转变播报语气,刚柔并济表态度[9]。”

3. 新媒体语境下评论节目的转变策略

3.1 以评论主体为中心:打造优质评论主持人

短视频平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呈现出以评论主体为核心的发展趋势,从主持人为节目服务转化为节目为主持人服务。在传统媒體时代,主持人的形象也是节目的“门面”,评论节目注重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表达是一以贯之的。在短视频平台,想要做好新闻评论,就必须更加重视主持人或评论员的个人塑造。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选择具备严格的标准,主要以播音主持工作或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来担当,其语言表达规范,相关知识丰富,但这些优点却在短视频平台成为了与受众产生隔阂的原因。纵观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主持人的语态历经多次变化,其主要原则便是“实践为师”,什么表达状态适合节目播出的实际需求,播音员主持人就需要转变自身表达语态来适应实践需求。评论主持人应该在保持传统时代为人所重视的语音标准、专业态度、权威身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特征的同时,运用数字媒体平台运营技巧,打造个人亲民形象,拉近与受众间的情感距离,培养出短视频时代的新闻嗅觉和新闻敏感度,并用专业的有声语言工作者的能力制作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新闻评论节目。简而言之,在短视频时代,专业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更应转变自身表达语态,以新闻工作的专业素养辅以平民化的表达语态,以适应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需求。

3.2 以优质内容为守则:打造优质内容矩阵

与传统媒体平台事业性体制相比,短视频平台全民创作的性质决定了大部分的媒介内容都是免费的,只有部分的内容生产者能够盈利。而制作优质内容需要成本,时间、人工等的消耗在短视频内容生产初期未必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缺乏固定的收入渠道也会使得有生产优质内容能力的创作者入不敷出,终止创作。同时,短视频内容生产门槛的降低使得大量低质量短视频井喷式出现,并通过账号矩阵,借助平台推送算法机制分发并盈利,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之势。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去中心化的特质虽然使得传播者与受众的绝对界限消弭,但是平台上不进行内容生产,专门的“看客”仍然占比最高,专业意见领袖和专业媒介内容生产主体仍然是短视频平台中的主要媒介生产者:绝对意义的传播者与受众关系已经不再,但相对的受众与传播者的区别依然存在,“受众的媒介的使用需求可以归结为五大类:认知需求、情感需求、个人整合需求信息、社会整合需求、疏解压力需求[10]。”在短视频平台下,受众使用媒介依然是为满足其特定需求,而优质的媒介内容依旧具备强劲的竞争力,“内容为王”的传统观念永不过时。如何优化视频流量分发与盈利机制,令优质内容生产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无疑是媒介平台亟需解决的难题。不论分发机制如何改变,优质的内容总是会提供受众所需的价值,同时优质内容的生产也是专业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专业媒体应当利用自身优势,多平台、多账号布局,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布内容,充分利用图文平台、长视频、短视频平台以及其他社交平台的媒介特点持续输出有特色、高质量的媒介内容,综合打造自身媒体的IP形象,以求在数字媒体时代扎稳脚步,实现媒体价值。

4. 结束语

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这是媒体行业公认的常识,也决定了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分发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记录社会变化的同时影响着社会的变化。短视频平台的火爆体现出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媒体工作者更应该在这种环境下把握机遇,处理好专业内容和平民表达的语态平衡,转换传播语态,在新的媒介内容分发平台中创作有温度、有态度、有热度的新闻评论节目,发挥好媒体应具备的社会守望、舆论监督、信息提供功能。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65-266.

[2]陳刚.谈谈评论播音的基本要求和语言表达特点[J].现代传播.1980(01):39-43.

[3]刘博伟.浅析如何判断新闻节目的播音主持语态[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8):158-159.

[4]李敏,谭天.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创新和语态创新[J].视听界,2011(04):66-70.

[5]刘学义.话语权转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46-47.

[6]田惠爱.深化对广播电视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认识[J].前进,2001(10):32-35.

[7]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2-54.

[8]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271-279.

[9]于小菲.新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播音在风格上的创新——以央视新媒体栏目《主播说联播》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20):172-173.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8-169.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新闻传播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