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2023-03-10仲崇娟
仲崇娟
摘 要:文章并非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中内在情感的真实反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把握文本的情感,通过解析课文的深层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为学生的深入阅读打下基础。本文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探究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能感受文章的情感,并迁移运用,学会用文字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情感渗透
汉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中内在情感的真实反映,因此,把握文本的情感,理应成为阅读文本时重点关注的内容。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中设置了“舐犊情深”的主题性单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辨析、迁移策略的重要平台,还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以《慈母情深》一文为例,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借助多维诵读,体悟浓郁的情感
古语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借助语言文字的平台,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深度对话,才能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笔者考虑到所在班级有不少留守儿童,他们曾经感受过母亲真诚的爱,但与父母却是聚少离多。为了帮助学生弥补留守状态造成的情感缺陷,笔者从教材文本出发,不断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用文本语言的情感去触碰学生的心弦,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内在的柔软心灵,以激发学生内心对母爱的认同感。从理解课文入手,学生能感受文本中母爱的伟大,真正凸显文本的内生性价值,继而联系自己的母亲,对缺失的情感进行弥补。
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品读课文,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探究,在深入且细腻的品味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首先,借助泛读,组织学生以整体快速的方式了解课文内容,并紧扣“围绕着要钱买书,作者先后写了哪些事情”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归纳课文内容,洞察作者的写作思路。同时,站在文本的整体性视角,初步感受课文蕴藏的情感,为后续深入体悟文章的情感奠定基础。其次,借助精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比如,有一个学生读到描写母亲工作环境和状态的语句时,深受感动,并紧扣关键性词语“背直起来”“脊背弯曲”“转身”等,联想到自己母亲的工作状态,此时的文本就成了连接父母与孩子的重要纽带。最后,借助回归通读的方式,组织学生带着自己獨特的感情朗读课文,全面感受文本中人物言行细节蕴藏的丰富情感,将学生的阅读思维直抵文本的内核,深化学生的情感。
二、搭建表演平台,感知真挚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属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在鲜活的情境和真实的任务中实践和运用语文知识。对小学生而言,角色置换下的情境表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为了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真挚的情感,教师可以紧扣课文内容,开展情境化的角色表演活动,引领学生依托具体的角色,通过表演,将自己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的情感植入意识深处。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母亲之“慈”和情感之“深”,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表演平台,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受文章的情感意蕴。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演员从“剧本”语言中所感受到的丰富情感,同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回忆“自己的母亲曾经有过哪些类似的场景和举动”,说一说自己作为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其次,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以“移情体验”的方式融入、嫁接到文本语言的体悟中,从而揣摩作者心中所想。比如,在学生表演“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个片段时,为了让表演更加具有冲击力,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别从自己的角色出发,为此时的“我”与母亲设计台词。通过角色在特殊情境下的对话,将各自内心的不同情感展现出来。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表演过程中的动作、语气、语调、节奏等,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洞察能力,还需要拥有强大的表达能力。
在这一教例中,教师并没有开展机械性的语言文字训练,更没有给予学生硬性的要求,而是运用角色体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开表演,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融入表演过程之中,历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助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搭建迁移平台,抒发内心真诚的声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解和吸收的层面,就无法真正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持续性发展。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形成语言表达的框架,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学生通过自主性阅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背后的真挚情感,又借助角色表演的方式,将这种情感真实而直观地展现了出来。对此,笔者利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都处于活跃的状态,鼓励学生将自己与父母相处时最难忘的一段经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笔者紧扣文本的内容,引出相关话题:“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对于自己的父母有了哪些了解?是否消除了自己对父母的一些误解?”这一话题旨在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回忆并搜寻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同时利用课文学习的内容,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组织学生将交流和分享进行梳理,并模仿课文的写法,将自己的感知、情感付诸笔端。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写作方法进行过多的指导和教授,也没有展开多重训练,而是以学生真实而丰富的情感经历为写作和表达的原动力,使学生的写作更具有真实性。小学生的习作和表达指导,需要既定的方法,但不是完全依赖方法,而要不断强化学生内在真实感受的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为基础,将其拓展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不断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推动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形成言语表达意识,将机械生硬的写作任务变成学生表达的真实需要。
综上所述,情感不仅是阅读文本的基础,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口。没有情感的浸润,语文课堂中的任务指导和训练必将沦为机械生硬的任务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渗透情感教育,做好情感激发和能力训练的融合,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和知识能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笑媚.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2(39):55-58.
[2]朱小蔓,王坤.“情感—交往”型课堂:课程育人的一种人文主义探索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5):17-2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城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