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教学视野下的家校合作角色定位
2023-03-10董洪娟
董洪娟
摘 要:为了更加全面而深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教师需要寻求家長的配合,在家校合作的大背景下实施语文教学;要精准处理与把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职,将个别化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本文提出,要规划与辅助,设定个别化教学目标;引领与配合,实施个别化教学活动;组织与执行,完成个别化教学任务;收集与反馈,获得个别化教学反馈。
关键词:个别化教学 家校合作 角色定位
每个学生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原始经验、认知基础和生活阅历,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实施个别化教学。为了更加全面而深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教师要重视家校合作工作的深入实施,精准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将个别化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一、规划与辅助,设定个别化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以学期为单位,帮助学生明确整个学期的重要学习内容、训练维度和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其次,教师要引领家长做好辅助性工作,让家长以辅助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整体学习中,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这样教师才能在整体性的规划下,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展开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
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为例,这一册是学生从学习语段向学习篇章转变的过渡性阶段。因此,这一册的教材在选文上,篇幅明显变长,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等助学系统也逐步朝着篇章学习过渡。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笔者与家长展开合作,首先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与家长共同分析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尤其是针对语文能力发展的不同维度做出具体分析。有了这样的基础,家长就有了明确的辅导方向。一方面,家长可以紧紧依托教师所设定的规划,有目的地与教师展开合作,做好辅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工作;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借助教师提出的措施,与自己的孩子展开针对性的合作学习。
在这样的关系定位下,家校合作有了明确的责任分工,教师统整把握、规划目标,家长则起到了辅助、督促和提醒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朝着教师所设定的目标不断前行。
二、引领与配合,实施个别化教学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借助学生的原始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新回归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决定了教师要做好引领的工作,明确目标、设置任务,给予学生必要的实践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在一间教室、一本教材之中,需要与家长进行配合,实施个别化教学活动。
从个别化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明确不同的训练点,并充分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例如,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是写日记,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做一件家务活,关注连续性的动作,并尝试运用一连串的动词,将做家务的过程写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家校合作路径,与家长进行联系,让家长带领孩子做家务,并拍摄相关视频。在完成家务之后观看视频,并通过暂停、回放等功能,在反复观看中明确所要写的内容。
在这一教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引领性作用,而家长从配合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做家务的契机,真正通过家校合作将个别化教学落到了实处。
三、组织与执行,完成个别化教学任务
在家校合作的大背景下,教师不仅是师生对话的点拨者和引领者,也是与家长沟通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明确不同目标、设置不同任务、遴选不同策略,处理好教师组织与家长执行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推向深处。
例如,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紧承前面的古典名著单元,将《西游记》作为重点推荐阅读的书目,还推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由于每个学生现有的语文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他们在阅读古典名著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渗透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展开亲子共读,当学生遇到障碍时,及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力求将阅读效益最大化;对于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鼓励家长采取选择性读、跳读的方式,让孩子以接触和了解古典名著为目标,引导他们从感性视角关注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风格;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在孩子形成阅读体验后,与孩子进行思辨性问题的交流。比如,在孩子阅读《西游记》之后,家长可以提问:“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为什么能够取得真经?你认为他们团队最珍贵的一点是什么?”这些思辨性问题并不存在明确的答案,学生能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进行解读,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价值体验。
四、收集与反馈,获得个别化教学反馈
从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来看,除了要激发学习兴趣、组织新授课、开展巩固练习活动,教师还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和不同学生的反馈,及时开展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家长关注孩子在家中练习的状态和达成的具体目标,然后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向教师进行反馈,以便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化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为例,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将教学重点聚焦在观察方法上。首先,从描写爬山虎叶片的语段中,还原作者整体观察的方式;其次,从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外形的语段中,还原作者细致观察的方式;最后,从描写爬山虎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过程中,还原作者连续观察的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平台,将实施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观察方法,从而让学生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与写作任务,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并借助观察记录单来记录观察的过程与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家长观察孩子的个性化特征,一方面,可以汇报孩子的观察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将孩子观察的过程以文字、图片和记录单的方式,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可以根据家长的反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不能采用完全统一的教学模式,而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家校合作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形成一致的教学愿景和合力,针对不同学生展开不同的个性化教学,助推每个学生实现可持续性、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红梅.对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实施策略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15(Z2):63.
[2]王永芳.语文差异教学的应用价值及路径[J].小学教学参考,2021(25):56-57.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青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