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森然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及其示范价值

2023-03-02张志强

语文建设 2023年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张志强

【摘 要】王森然在1927年出版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中曾重点讨论过整本书阅读,其视野宏阔,理念先进,操作性强,颇有借鉴价值。具体表现在:基于综合课程目的、社会需求、学生个性等因素选择阅读书目;课上课下良性互动,使“研讨”真正发生;突出“这本书”的价值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指示个性化阅读路径;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提炼整合,对接生活,培养高阶思维。

【关键词】王森然;整本书阅读;语文教学

王森然(1895—1984),原名王樾,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史学家、美术家。他基于六年中学国文教学实践而撰写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由梁启超作序,1927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国内最早系统论述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专著。在论及教材选择和读法指导时,他提出高一、高二“阅书质疑及古文字欣赏占一学分”[1]“,意在调剂从前国文教授只有讲读而忽视看书的流弊”[2],并从书目选择、指导过程、评价策略等操作层面阐释了关于整本名著阅读教学的见解,既高屋建瓴又具体入微。随着新版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的颁布,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蔚为“显学”。王森然的研究成果对深入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颇具启示意义。

一、科学:综合课程、社会、学生因素精选书目

王森然反对仅根据个人好恶随意推介书目,提出立足于课程高度,从课程目的、社会需求、学生兴趣等维度综合考量,审慎选择,以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最大教育价值。

他把高中国文课程目的定位为“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继续练习用文言文作文”“明了现代文学的思潮”“培养古代学术思想的能力”“明了中国民族结合的渊源与往哲优美的人生观”“增加了解古书的能力”“鉴赏中国文学名著”。[3]为此,所选书目不但涉及传统的经史子集,还包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等当代学术史、思想史著作。他主张“精读”和“略读”并重,自读和指导配合,通过阅读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增进对中西方文化体系的理解,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王森然提出:“选教材时,不能不多顾及社会问题。”[4]这既是对儒家“修齐治平”传统的继承,也表现出吸纳现代社会科学以破解现实难题的自觉担当。他认为,面对当今世界汹涌澎湃的革新浪潮,青年要具备“改革的知识和改革的技能,改革的热诚和改革的道德”,从而避免“盲动盲从的无谓的牺牲”[5]。他精选了政治、经济、社会、妇女诸问题书目七十余种,供学生阅读,其中包括《欧洲政治思想史》《社会之经济基础》《唯物史观解说》《妇女问题十讲》《科学发达略史》。可见,他着眼于社会发展大势和青年历史使命来思考名著阅读问题,意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引领时代潮流的有为青年。立意高峻,视野宏阔。

王森然认为,教育的根本精神“全在自由发展,尊重个性”,教材要“谋学生个性之发展”。[6]因此整本名著阅读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全班统一书目与自选书目相结合的策略。“课内要有普遍性,课外要注重个性的发展。”[7]前者意在示范方法,奠定底色;后者意在尊重兴趣,发展个性。“取材宜于指定的书目中,任学者择取一种。”[8]他强调选择书目要立足学情,切忌好高骛远。“在没有得到文学和学术的普通观念之前,就教以专门的研究,这不是中学生所应该的,也不是他们的能力所能够办到的。”[9]

二、深读:课下自读与课上指导良性互动

王森然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既关注“读什么”,又关注“怎么读”,探索出一套课上课下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以课上检查、监督、指导促进课下自读,以课下充分自读确保课上研讨效果。他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绝对不适宜于现代的教育原理。”[10]他指出“善教人者不代人嚼饭,不代人走路”[11],提倡学生自由阅览,由教师加以指导,至于分量多寡,应视学生嗜好和课余时间作标准,课上“质疑、讨论、整理的时间,阅读当然要在课外”“令提出怀疑之点,公共讨论”[12]。学生在自读中质疑、发问,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辩难,建构个人阅读经验,激发内源性动机,营造良好的阅读生态场域。

课堂上,教师以组织学生自读讨论为主,尽量不讲授,即使是指导,也仅限于答疑解惑。例如,针对“意义不明而一时无可查考者”,“大意或主要思想段落等,一时不能明了者”。[13]个别指导意在“维持其继续阅读的兴趣”[14],不能抛售结论。教师要求学生带笔记簿记录要点和心得,带工具书以便查询,领取“读书汇计表”,填计1小时内的阅读量。

学生只有充分自读,才能发现问题,探讨问题,避免游谈无根。为保证自读效果,王森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阅读前确定问题。欲求研究之问题,填就预计表,交教师审核定。学生以填表的方式明确阅读本书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任务驱动避免阅读的随意性。教师的核定,既便于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指导,又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二,阅读中有监控。制定《阅书进程表》,让各自填注,一周后交教者评阅,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摘抄、整理,记为读书录,轮收批阅,随时指示读书门径,并检查阅读状况,以检查熟悉程度和理解水平。第三,阅读后要有创见。通过“质疑和提出精彩段落”,培养问题意识,提升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王森然的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进行整体设计。课内指导兼具答疑、組织讨论、测评等功能,服务于课下自读,课外自读因任务驱动和有效监控而保证了效率,二者形成良性互动。

三、个性:围绕著作特性设计教学活动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王森然善于将“这本书”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需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阅读起始课上,教师要重点介绍:“作者之略史;作者之学术思想;作者与本书暗示的情感,或显示的主张;本书的价值;读本书所需要参阅的书籍;读此书的目的;阅读的方法。”[15]此类讲解力图将作者特色、作者生平与学生兴趣、社会需求相结合,激发阅读兴趣和动机,并提供参照、比较、启发、深究的抓手,指示深入阅读的个性化路径。这需要教师在熟读原著的基础上,广泛搜集相关背景资料、研究成果,确定适合学生阅读“这本书”的方法,发现其对语文学习和生命成长的独特价值。阅读过程中,要将学生的能动性与教师的指导、监控、引领有机结合。“指定书中某段某章,令述其意义,共同评定;令提出怀疑之点,公共讨论;先指定某段,令注意,然后指名问答其内容。令各提出精彩之一段,供全体欣赏……”[16]下面结合《孟子》教学案例,详细介绍王森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

一学年中,国文每周7小时,《孟子》研究占2小时,除《孟子》原本外,兼发参考及补充讲义。每周由教师发放研究进程表,确定研究章目,并“开示笔记大纲,由学生用于课外修习”[17]。课上2小时,是质疑、问难、共同討论及教师公共指导的时间,这暗合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理念。教师主要负责提供自学支架、规定研究进度、设计讨论话题,保证学生有方向、有任务、有路径;学生只有课下读得认真、得法,课上才能有理有据地陈述己见,充分展开思维碰撞、答疑解惑、合作探究等活动。

王森然注重通过专题研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培养思辨、整合、比较、精细加工等能力。在《孟子》阅读教学中,王森然设计了“孟子之事迹”“孟子和同时学者之辩论”“孟子和诸弟子的讨论”“孟子之性善论”四个问题供学生研讨。[18]四个问题分别对应生平履历,学术环境及论辩风格,在哲学、伦理、政治、处事等方面的主张,以及学生对“性善论”的审辨性思考,难度逐级上升。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打破原书顺序,具有专题阅读、深度阅读的特点。《孟子》的章节并非按时序排列,要梳理“孟子之事迹”,就必须疏通文意,厘清各章间的时空转变,考证出孟子活动的先后顺序,这必然要综合运用探究、推理、加工、创造等学习方式。将孟子的游历顺序和章节顺序对照,学生就会发现该书的编纂意图,即突出“仁义”的主旨:“这些篇次不是漫不经心的无意义的安排,而是为了使其思想表达更为突出、更为优化的刻意之举,因此以《梁惠王》居首,而以《公孙丑》次之。”[19]研究“孟子和同时学者之辩论”,需要跳读以锁定相关内容,提炼观点,梳理思路,了解不同学派的立场,便于学生结合语境,运用逻辑学知识检视孟子的言论,形成个人观点。整理“孟子和诸弟子的讨论”,需要将师生间零散的交谈整合为一个思想体系,既要提炼其核心思想,又要分领域将孟子的观点整理和归类,这就是训练专家思维。“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也是该书的“大概念”,将这一话题放在最后研讨,意在引导学生统整前面三个问题及全书观点,结合时代语境和反方观点重新审视“性善论”。这四个问题既符合课程的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原则,又紧扣《孟子》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

四、高阶: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整合提升

王森然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既重视对课前自读情况的诊断性评价,又有引导学生整合内容、整理思想、观照生活的形成性评价,并设计了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包括检阅笔记、问答内容、测验、略讲等。其中测验包括口头测验和纸笔测验两类,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涉及阅书、报告、讨论、识字、注音、注义、标点、分段、提要、文法、国文常识等方面。测验意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细读的习惯,“迨一般学生都能练习纯熟,则基本指导可以停,仅收集读书录”[20]。“读书录”是对各类阐发文意、记录心得之类作业的统称,属于形成性评价。他认为讨论式和表解式这两种“读书录”最适宜整本名著阅读。因为各人读书不同,教师的指导与评价也是个性化的,需要“逐一勘验,答其疑难,加以批评”[21]。从重视的双基诊断性评价到重视心得的形成性评价,体现了立足字句而又超越字句,在细读基础上统整全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

待学生通读全书之后,王森然会亲自命制测评题目进行总结性评价。这一做法暗合“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22]这一课标理念。他设计的《孟子》思考题,体现了贯通篇目、整合内容、融合古今、统整思想的努力。

问题1:当时七国战争,与现世列强交争有何异同?

问题 2:当时一般平民对国家的观念如何?其生活之状况如何?能就本此六章为之证述否?

问题3:梁惠王、梁襄王为人之比较何如?[23]

三个问题从文本梳理和理解入手,指向现实关怀、历史研究、文学鉴赏、政治启蒙。问题1引导学生关注时局,关心民族兴亡,用历史的穿透力审视当下的国际形势,赋予经典阅读以当下意义。问题2以文证史,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文本来探究历史问题,从孟子与诸侯、大夫、其他学派、弟子的交谈中推测百姓的政治态度和生存状态,从侧面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问题3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还原人物形象,体会《孟子》的文学性。这三道题超越了对琐碎知识的考查,紧扣素养,引导学生筛选、提炼、整合、迁移。

以上三道题主要针对认知、理解等比较基础的能力,而三道“读后评”题则考查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问题1:试评孟子义利之辨。

问题 2:孟子云天下“定于一”,又云“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其后秦一天下。非不嗜杀人者,天下亦能定。试评孟子所言,是否得当。

问题3:试评孟子此言,对于现世尚可援信否。[24]

这三道题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语境与作者、社会进行深度对话。问题1要求学生调动知识经验,检验孟子的逻辑自洽性和现实可行性。只有反复阅读文本,调动相近、相反、相关的阅读积累,并加以整合,才能形成独立判断。问题2通过孟子主张与历史真实的矛盾,启发学生思维,或认识到孟子主张的条件性、局限性、空想性,或阐明秦朝的所谓“定”只是形式上暂时的统一,而非天下归心,长盛久安,论证孟子思想的永恒价值。学生在对质辩难中逐渐培养辩证思维。问题3把经典阅读与时局相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道义自信与军事实力不可偏废;仁是原则,但不是策略。这三道题以经典为媒介,拓展学生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在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的过程中传承与发展文化。

王森然的做法在90年后仍有生命力甚至前瞻意义,究其原因是他将学科素养、实践能力和教育理论融会贯通,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耕厚植。他曾批评道:“富有经验的国文教师,多不肯讨论新理论、新方法,单靠几个高唱新理论的人,他们自己又不能完全了解学校教学的状况,贸然来指导实际的方法。”[25]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真正发挥提升学生素养的作用,需要用理论指导和审视实践,用实践印证和发展理论,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读”就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0][21][23][24][25]王森然. 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徐林祥主编. 百年语文教育经典:第六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96~97,99,96,85,221,83,158,165,88,88,85,166,162,163,166,166,167,167,163,167,167,167,75.

[19]张伯伟.“意法论”:中国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J]. 中国社会科学,2021(5).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