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土伏火法治疗放化疗性口腔溃疡
2023-02-11李元明
李元明
放化疗是恶性肿瘤的常见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1]。而口腔溃疡是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头颈部放化疗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由放化疗造成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损伤所致,据资料统计,其发生率可高达66%~75%[2,3]。它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影响其进食,并产生治疗恐惧心理,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阻碍患者进一步接受放化疗。而对于放化疗性口腔溃疡,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和疗效良好的药物[4]。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笔者运用“补土伏火”之法治疗放化疗后口腔溃疡病证,屡试效验,兹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学中“口疮”“口靡”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由此可见,此病主要病因为“火”,或为阴火,或为“实火”,病变脏腑主要在“心”和“脾”两脏。笔者以为,由放化疗引起的口腔溃疡与常见口腔溃疡的基本病因病机有所同,也有所不同,其病因虽亦属火,然却以阴火为主,为土虚火不能潜伏所致的虚火上炎。
1.1 肿瘤与脾胃关系密切
1.1.1 肿瘤与厥阴相关吕英等[5]、李忠等[6]、张培新等[7]以为,肿瘤其根本病位,在乎厥阴。吕英教授[5]认为,人之一气周流,阳根是否深固,生机是否旺盛取决于阳气是否顺利敛降、封藏和蓄积,而大气之升在于初之气的厥阴风木,治疗上当切记不可随意戕伐元气萌芽之厥阴肝。祁烁等[8]亦认为,肿瘤病位在厥阴,人体阴阳平和,阴阳互根,阳化气、阴成形之功顺利转化,才能维持机体的有序发展,而若病邪伤及厥阴,则阴阳转化之机失常,阴成形有余,阳化气之力不足,成形而不能化气,则可化为肿瘤等异形之物,而厥阴病的阴阳失和,阴成形有余为癌肿,阳化气不足为体虚,与癌症的病症表现相符合。
厥阴者,阴气盛极显微之状态,在天为风木,而《医学衷中参西录》言:“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肝为元气萌芽之脏”,而厥阴中见少阳,少阳相火有“少火生气”之功,即可主气初之气大地复苏、万物发陈的元气萌动之象,故临床上,厥阴风木蓄健不利,失去和缓有序的升发,则未能显示出正常的中化之象,则可出现病理机转[5],之于人体,则可引发肿瘤的发生。因“阳化气、阴成形”,肿瘤之所以发生,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
再者,阴阳不相顺接为肿瘤发病关键病机,盖阴阳不相顺接,则机体气血、脏腑、升降、出入、表里、上下等失调、紊乱,阳气失于温煦、推动津液精气的运行,以致于寒从中生,气滞血瘀,湿聚痰凝,最终有形之癥瘕积聚便得以形成,而肿瘤细胞分化成熟能力的异常,出现无限增殖,正是因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导致[6]。
1.1.2 厥阴之病关乎脾胃厥阴风木,木为土之畏,有升发之性,能疏泄调理脾胃之运化枢纽,且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如黄元[9]御所云:“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故厥阴为病,脾胃之土亦虚,《金匮要略》有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胃虚寒,日久可伤及肾阳,肾阳被伤,则下寒诸证加重,脾土受厥阴风木克伐,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气机逆乱,上下阴阳不得交通,而且厥阴的疏泄之力有助于脾胃枢机运转,而脾胃虚弱也可导致厥阴病发[10],故厥阴与脾胃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也有学者认为厥阴病,当从脾胃为枢去论治,精气升降,脾胃为枢,脏腑病变与升降浮沉亦关系密切,故厥阴病上热下寒证与脾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11]。
郁仁存教授提出肿瘤的“内虚学说”,认为脾虚在肿瘤的发生起关键作用,亦有学者认为调理脾胃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基础[12]。且《景岳全书》言:“凡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余四脏的滋养皆离不开脾胃的协同,脾胃强健则四脏皆健,机体功能活动维持正常,脾胃衰败则四脏亦衰,百病由生。
1.1.3 放化疗进一步加重脾胃亏虚放化疗乃湿热毒邪,一方面,其可以引起头痛、失眠、烦躁、脱发、皮肤变黑、发热等热毒内扰的不良作用;另一方面,其也会引起胸闷恶心、纳呆腹胀、头身困重、倦怠乏力、口腻口淡等湿浊内蕴的证候。而胃喜润恶燥,而热毒容易灼炼津液,从而导致胃阴亏虚,而脾喜燥恶湿,湿浊之邪黏滞重浊,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而且有学者以为,化疗药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水湿失运,酿生内湿,湿邪困阻,中焦气机不利,从而引起升降失司[13]。
1.2 土不伏火所致虚火上炎土不伏火,为阴火。有学者总结阴火产生之原因有以下几种:①阳气不升以致于伏留化火;②谷气下流以致于湿火相合;③心君不宁以致于化而为火;④津伤血弱以致于内燥化火[14]。而究其根本,皆不离乎脾胃虚弱。该理论实则是以李东垣的《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著作为依据。《内外伤辨惑论》中说:“是热(内热)也,非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日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脾胃论》中也表示:“既脾胃气衰,元气不充而心火独盛。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气虚,水谷精气不能正常化生,则气血亏虚,不能滋养先天,致肾阴不足,肝肾相火亢盛,火犯上焦,心火亢进,此心火、肝肾相火的亢盛,产生“阴火”[15]。土虚火浮,元气外越,火气上升,可致齿衄、口舌生疮、红肿热痛,即口腔溃疡的表现[16]。
而放化疗之火热毒邪,一方面,火毒之邪侵袭日久,聚集成毒,灼炼津液,必伤阴血,虚火上炎于口,发为口疮;另一方面,放化疗损伤了脾胃,脾胃亏虚。一则土虚则不能伏火,盖土居中焦,为升降之枢,元气受后天脾胃资助,故脾胃气虚日久可致元气亏虚,虚火内生亦可内耗元气,最终致“气愈虚则火愈盛,火愈盛则气愈虚”的恶性循环[17];二则蒸蒸之湿热耗灼肾阴,以致于肾阴不足,肝肾相火亢盛,火犯上焦,心火亢进,故亦发为口疮。
2 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
对于放化疗所致的土不伏火、阴火上炎之口腔溃疡,笔者以为当补土伏火,临床上可用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药组成: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法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2.1 中医研究笔者以为,甘草泻心汤实则补土伏火之方。盖人身血气之运化,正如蒸炉,脾胃之土恰为锅之米饭,肾阴为锅中之水,肾阳即火炉中之火,气血运化如常,唯土厚,水足,火明。本方重用甘草,盖其甘温补中,温补脾胃固本,以滋气血之源,此乃增米厚土之妙法。然人身运化,正如蒸炉,补土恰似增米,此运化之原也。正如《伤寒寻源》曰:“君甘草,坐镇中州,使胃虚得复而痞自解耳”。而柯琴也以为:“本方君甘草者,一以泻心而除烦,一以补胃中之空虚,一以缓客气之上逆也……协甘草以和中”。而口疮者,病位在心脾,故甘草之用一可泻心之标火,二可与大枣合用而补脾胃之本虚。然如李中梓所言泻心须用苦,且此病虽为土虚不能潜伏之火,然火以上灼,非苦寒不能速泻之,故加黄芩、黄连以清中上二焦之浮火。而因放化疗之邪化湿内困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司,故加干姜以温中而化湿,盖干姜味薄气浓,阳中之阳也。以散虚火为专[18],能除虚火[19],法半夏燥湿,辛开苦降,从而使得中州得以恢复正常枢纽功能。
2.2 现代医学研究而现代研究表明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20],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口腔溃疡疮面的渗出,还有抗过敏抗炎,缓解疼痛作用;干姜能镇静、抗凝、抗炎,保护疮面[21];而黄芩、黄连本身具有抗氧化、抗过敏、抗炎、抗病毒及缓急止痛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22]。
另外,研究表明,溃疡病发生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甘草泻心汤能改善淋巴细胞亚群失衡[23];同时,研究也证明,甘草泻心汤有降低血清中NO及NOS浓度[24],增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作用[25]。
3 小结
口腔溃疡是放化疗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它给患者的生活及放化疗的继续治疗带来极大的影响,而目前现代医学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和疗效良好的药物。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放化疗性口腔溃疡的主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其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厥阴关系密切,而厥阴的病变常常涉及脾胃的亏虚,而湿热毒邪的放化疗,也会进一步影响和损伤脾胃,脾胃亏虚,则土虚不能伏火,可致阴火上炎,上乘于心,而心开窍于舌,浮火灼烧,则发为口疮。而临床上,笔者认为甘草泻心汤的治法实则补土伏火,故此方之于放化疗性口腔溃疡有其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