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现状
2023-02-11凡婉琼
凡婉琼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种类的增加,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中,使食管黏膜被腐蚀,黏膜组织受损,并出现反酸、烧心、呕吐一系列消化道症状[1,2]。该疾病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s食管炎(BE)。经研究发现,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中国该病症状发生率高达16.12%,发病率为11.65%[3]。可见该病发生率较高,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多采用胃肠动力药、抗酸药或手术等方法,但存在不良反应多、术后并发症多等不足,而中医通过辨证施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具有显著优势[4]。本研究旨在对中医药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不存在胃食管反流病,但《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类似此病的症状,并将其归于少阳之病的范畴,如《素问》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隋代巢元方在编著《诸病源候论》时,也曾对该证候做出阐述,并提出“噫醋”之名。在此之后,又有“反酸”“吞酸”“醋心”等诸多名称出现,且均与胃食管反流病相似。近代医家通过总结归纳前人经验,并结合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将其归于“吞酸”“胃痛”“嘈杂”等范畴[5]。
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学家的看法大同小异,多数医家认为,该病的产生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起居失常、情志不调等因素密切相关[6,7]。首先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饥饱无常,皆可引起脾胃耗伤,进而蕴生湿热之气,致使中焦气机升降受阻,最终胃失通降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此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物,导致脾胃损伤,气机失调,最终浊气上逆诱发该病类似证候。其次是脾胃虚弱,《神农本草经》曾提出“虚则气逆”的理论,有研究据此得出脾虚是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8],脾胃是直接控制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虚弱则升清不力,胃降失和,胃气上逆而出现反食、呃逆、反酸等症状。《医学传心录》中曾明确指出,脾胃不足,运化失司,导致水湿内停,蕴而化热,最终阻滞气机,胃气上逆而发病,即“脾虚不能运化饮食,郁积已久,湿中生热,热湿相蒸,遂作酸”。
2 胃食管反流病西医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包括:食管抗反流防御能力下降、反流物对食管的侵蚀性攻击、炎性因子的激活和其他相关因素。①食管抗反流防御能力下降。食管下括约肌作为食管中的功能性括约肌,具有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作用,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时,会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TLESR),并使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造成反流性食管炎[9]。一氧化氮大量存在于食管环肌中,当其释放受到抑制时,食管下括约肌的蠕动速度将变慢,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此外,据研究显示,当食管下括约肌静止压降低、食管下括约肌长度缩短以及食物因素如饮酒、饮咖啡等均可使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增加[10]。②食管清除反流物能力下降。食管的清除能力主要依靠食管蠕动和唾液中和来进行,食管蠕动能力减弱,唾液分泌减少,使部分反流物在食管停留并刺激胃食管使其发生炎症反应,炎症若反复发作,食管黏膜的鳞状上皮可被柱状上皮替代,导致酸过度暴露,诱发胃食管病[11,12]。③食管黏膜防御屏障降低。食管黏膜防御系统包括上皮前防御系统、上皮防御系统和上皮后防御系统,当食管黏膜防御系统功能受损时,其通透性会随之增加,促进反流物中的攻击因子透过细胞间隙,最终引起临床典型症状,如反酸、烧心等。④反流物对食管的侵蚀性攻击。反流物中的胃酸、胆汁酸等大量酸性物质,可对食管壁产生刺激,使食管壁的黏膜细胞通透性增强,进而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此外,食管黏膜的被破坏程度与反流物的质量及其与食管接触的时间、部位等密切相关[13]。 ⑤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会使胃体黏膜出现炎症,炎性因子被激活释放,进而影响胃酸分泌,使胃黏膜收缩,当幽门螺杆菌祛除后,胃酸分泌则出现反跳现象,使胃酸分泌再受影响,如此反复,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14]。⑥其他。遗传因素,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同时患胃食管反流病的几率是相同的,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双亲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提示遗传因素也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社会环境,随着生活水平增高,各种不良生活习性和环境压力可使食管的敏感性增加。而有研究指出,反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不良情绪的程度有关系,而心理指导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15]。
3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3.1 中药复方治疗有许多医家曾运用自拟方剂、经方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皆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凭借切中病机、方剂用药灵活、因人制宜,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①中虚气逆证。主症: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金丽杰[16]在研究中曾通过自拟降逆健胃方治疗该病,且予以对照组患者西医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处于更高水平。此外,有研究应用三梗降气汤对胃食管反流病展开治疗,同时将奥美拉唑、莫沙必利予以对照组患者,结果显示,三梗降气汤在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突出优势[17]。②瘀血阻络证。主症:胸骨后疼痛,后背痛,胃脘隐痛,呕血,反酸,烧心,嗳气。舌紫暗有瘀斑,脉涩。利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停药后通过胃镜进行复查,结果显示,临床有效率较高[18]。③肝胃郁热证。主症:反酸嘈杂,两胁胀闷,胸骨后灼痛,心烦躁扰,口干口苦,每因情志因素发作,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医者曾利用清胃降逆方展开治疗,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组均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19]。马小芬等[20]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展开治疗,并予以对照组患者泮托拉唑,治疗后对2组临床疗效、反流病之肝胃不和证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提示,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整体效果更优。④气郁痰阻证。主症:胸胁胀痛,有物梗塞,咽部异物感,反流,暖气,胸闷气短,夜间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数。曹慧珍等[21]曾利用旋覆代赭汤展开研究,治疗8周后观察中药组与西药组的临床症状,结果显示,中药组患者食管动力高于西药组,酸反流和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⑤胆热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阵作,烧心,其痛如灼,嗳气,泛酸嘈杂,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学者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并将其疗效与西医对比,结果显示,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22]。
3.2 针刺治疗针刺是一种用针在人体穴位上进行扎刺的治疗方法,主要用的是毫针,属于中医疗法。针刺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阴阳、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23]。适应范围广、见效时间短、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等均为针刺的显著特征,在临床中可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有学者利用火针联合针刺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治疗,首先对需进行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先以火针点刺,取内关、天枢、心俞、上脘、三阴交、合谷、脾俞等穴,以毫针刺法留针,结果表明,针刺疗法治疗该病的疗效较为满意[24]。利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穴为肝俞、脾俞、胃俞、胆俞,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能有显著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少酸反流时间、缩短酸反流次数,且其疗效优于对照组[25]。分别予以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西医疗法,其中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走罐法、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6]。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当前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报道较丰富,其研究设计主要为中药、西药与针灸等相结合,其不仅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单一应用西药,而且复发率也更低。以小柴胡颗粒联合西药展开研究,并将西药(奥美拉唑、莫沙必利)予以对照组患者,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用药后,其总有效率、内镜黏膜修复有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有学者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治疗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使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与内镜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均处于较高水平,且经过随访后发现,中西医联合用药更有利于保持远期疗效,减少复发[27]。此外,通过元胡胃舒胶囊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清胃降逆方发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展开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疗效。
4 结语
综上,现代医学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排空达到治疗目的,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如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等。中医医师广博采纳先贤医学家所长,并将其与自身的理论研究相结合,扩宽了临床实践的思路,通过对治疗方法进行探索,不仅有助于临床经验的积累,而且在试验中也取得了引人关注的成就。中医学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从整体上把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从根本上提供调和补里疗法,并结合患者病情程度,灵活用药,因人制宜,加减方剂,在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减少复发,做到治病求本,避免病情迁延不愈,体现中医问诊治病的优势与特色。但中医药疗法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也存在不足,其辨证论治和临床研究主要以各医家的个人施治经验为参考,缺乏统一标准。相信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规范性、标准性将成为更多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