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2021-03-28薛卡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脾阳厥阴乌梅

薛卡明,范 恒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 430022)

自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造性地撰用“六经辨证”诊治外感热性疾病以来,2000多年一直为诸多医家所推崇,但由于其义理深奥、文字简略,大家对于其中某些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多根据自身的经验体会加以发挥,其中尤以厥阴病篇为最。厥阴病篇共有原文56条,包含厥阴病、厥、利、呕、哕等证,内容繁多、庞杂,其证候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因此给人以莫衷一是的感觉。正如陆渊雷所言:“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2]”笔者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深感厥阴病确实证候复杂多变,发病机理含混不清,给学习者带来了诸多困惑,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以下仅就笔者体会进行阐述,不周之处尚请指正。

1 厥阴病的实质及其证候表现

1.1 厥阴病的实质

关于厥阴病的实质问题,诸多医家看法不一,如有谓寒者(程应旄、陈修园、山田正珍等),有谓热者(柯琴、陆久芝等),有谓寒热错杂者(吴谦、舒驰远等)。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未能全面反映厥阴病实质,而只是反映了其中的某一个侧面。六经病实质应能准确反映六经所属脏腑、经络、气血及阴阳气化失其生理功能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之“两阴交尽”,乃言其阴气最少,因此又称为“一阴”;《素问·阴阳类论篇》又云:“一阴至绝作朔晦”,为阴阳转化之枢,阴尽阳生之所。因此一旦厥阴为病,一则阴气极易耗伤,二则阴阳转化失序,阳气不能正常升发,郁闭于内进而乘侮他脏,诸症由生。因此笔者认为,厥阴病的实质应为厥阴肝失疏泄,阳气郁闭。

1.2 厥阴病的证候表现

《素问·评热病论篇》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厥阴病证候多变,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均由郁闭之阳气乘他脏之虚,或犯胃或乘脾所致。

1.2.1 阳郁化热,郁热犯胃 厥阴阳郁化热,郁热犯胃,胃气不降反升,而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消渴”“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症状,这是厥阴上热的病机。若胃气实,厥阴之郁热犯胃,胃气结而不上逆,热留于胃中而成阳明之证,即张仲景所谓“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若胃实而肠虚,肝之郁热不上犯于胃,而下迫于肠,故当无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吐蛔等,而以热利下重为主症。此乃厥阴热证。

1.2.2 肝失疏泄,脾阳失于敷布 厥阴之寒与肝失疏泄、脾阳失于敷布有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及升清,其功能有赖于脾阳的敷布,而脾阳的敷布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脾之运化、升清功能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运化,阳气不能温煦四末,故见不欲食、四肢厥逆;脾气不升反降,以致清浊不分而见利不止,此乃厥阴寒证。

1.2.3 枢机不利,厥热胜复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的重要特点,张仲景以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的形式,说明厥阴病的病理机转在于气机的闭与通。厥阴阳气郁闭,枢机不利,阳气不能敷布,四末失于温煦,故四肢逆冷;阳气郁极而发,待枢机畅通之时阳气达表而见发热。阳气的闭与通决定着病势的进退,若阳气来复之势不够稳定,而时进时退则见厥热往复,是谓厥热胜复。若阳复太过,化生内热,必向一处发泄为患,向上熏灼咽喉则发为喉痹,向下蒸迫肠道则发为便脓血,此乃厥阴寒热错杂证。

厥阴之证为阳气郁闭所致,不论寒厥、热厥,郁闭日久均可致阳气生化之机衰败。《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胃气垂绝,暴发于外,回光返照而见反能食等除中之象;脾阳虚衰,阴寒至盛,格阳于外,阳气即将衰亡,阴阳离决,而见下利至甚、厥不止等死证。

2 厥阴病的提纲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2]”古今医家对于本条能否作为厥阴病提纲,历来存在争议,主要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一是认为可以作为厥阴病提纲,如舒驰远在《伤寒集注》中云:“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消渴者, 膈有热也。厥阴邪气上逆, 故上撞心。疼热者, 热甚也, 心中疼热, 阳热在上也。饥而不欲食者, 阴寒在胃也。 强与之食, 亦不能纳, 必与饥蛔俱出, 故食则吐蛔也。此证上热下寒, 若因上热而误下之, 则上热未必即去, 而下寒必更加甚, 故利不止也。[3]”全国中医药院校《伤寒论》五版教材亦持此种观点,认为“此为厥阴病首条,而且上热下寒的证候比较典型,所以一般把他作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提纲”[2];一是认为不能作为厥阴病提纲,如俞长荣说:“因为本病复杂多变,故厥阴病篇提不出纲领性的条文”[4];严世芸认为326条“只能说是厥阴经络、脏腑的部分病证而已”“因为他既无《灵枢·经脉》的唇青、舌卷、卵缩等症状,也没有纲领性地揭示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证以及热厥、脏厥、蛔厥乃至其他各种厥证”[5]。

笔者认为本条可以作为厥阴病提纲,因为提纲提示的是疾病实质,而不必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厥阴病以肝气逆乱、阳气郁闭、犯胃侮脾为特点,而326条正是反映了这样的疾病实质。厥阴受邪,肝气失于疏泄,阳气郁闭,郁积于中焦,郁而化火,横逆犯胃侮脾,脾胃升降出入失于正常。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顺,一旦胃为肝之郁火所伤,失其受纳之功,其气不降反升,上冲心胸,而见“消渴、气上冲胸、心中疼热、饥”等证;脾主腐熟,其气以升为健,一旦脾为肝之郁气所犯,失其腐熟之责,阳气敷布失司,阴寒内生,其气不升反降,而见不欲食、四肢厥逆、利不止等症状。因此本条作为厥阴病提纲,真正体现了厥阴病上下逆乱、寒热错杂、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病理特点。

3 厥阴病的主证与主方

3.1 厥阴病的主证

正是因为笔者认为,厥阴病由于厥阴肝气失于疏泄、阳气郁闭、犯胃侮脾、上下逆乱、寒热错杂所致,因此厥阴病主证极为复杂多变,其病性因郁气之所犯,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其证候表现为厥、利、呕、哕、厥热胜复、痉、神志昏厥等。《伤寒论》所言主要为足厥阴肝之病变,未涉及痉、神志昏厥等手厥阴心包证,明清温病学派医家则补充了热陷心包、内闭外脱、痰热蒙闭心包等手厥阴心包证,以及热胜动风、阴虚风动等足厥阴肝经之证,方才使厥阴病主证趋于完整,并为后世寒温统一理论打下基础。

3.2 厥阴病的主方

对于厥阴病主方多数医家认为是乌梅丸,亦有医家认为乌梅丸只能作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或蛔厥病主方,而不能作为厥阴病主方。但如果结合厥阴病病理性质与乌梅丸的药味组成来看,当以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为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谈及厥阴病治法时说:“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厥阴之病在肝气郁闭,肆意横逆,肝气不舒则脾胃之职不复。肝体阴而用阳,横逆之肝阳当以阴液涵养之,以健运之脾胃反制之。因此厥阴病治法首在酸甘养阴,平抑肝阳,次以甘温健脾益胃。乌梅丸方中以乌梅为君,加以米醋浸之更增其酸,以滋肝阴、敛肝气之冲逆;人参顾护脾胃以反制肝乘侮;另佐以黄连、黄柏清泄升逆之胃热,干姜、附子、桂枝、细辛、蜀椒温通郁闭之阳气,当归补肝血以涵养横逆之肝阳。全方酸甘苦辛相合,寒温并进,攻补兼施,散收共济,共同助肝主疏泄功能恢复正常。正如《温病条辨》云:“乌梅丸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

足厥阴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阳失于敷布,不能温煦四末,无以升清降浊,故厥利并见,此时当以温通阳气为务,宜四逆汤。阳气郁闭日久,生化之机衰败,真阳虚衰,脉微而厥,肤冷,此为脏厥。脏厥者,厥阴病之重症,但烦躁中尚蕴含一丝生机,当急灸厥阴经穴,以温通阳气,阳复闭通,则厥逆自愈。

若胃气实、肝气郁极化热,郁热与胃气互结而成阳明之证,或郁热下迫肠道成厥热下利之证。阳明热厥之证虽四肢厥冷,因其胃家实仍当“厥应下之”。厥热下利之证为厥阴经邪热下入于大肠,故治宜清热燥湿、凉肝解毒,白头翁汤主之。

4 厥阴病的类似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写作之中,设置类似证是其重要的写作方法及特点,提示后人同中辨异,细心揣摩其辨证方法。在厥阴病篇中,由于厥阴病证候复杂多变,因此其类似证更多,混杂其间给人以混沌不清的感觉。其实如果认真梳理会发现,厥阴病篇诸多类似证都是围绕着上热下寒、厥在展开。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为其人患胃热脾寒之呕吐,医者误用吐下之法更伤阳气,下寒更甚,从而邪热内陷形成上热下寒、寒热格拒之证。本证虽有上热下寒之象,但无肝气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等病机,因此只是厥阴病的类似证,以资与厥阴病提纲证相鉴别。

麻黄升麻汤证亦为医者贸然大下后,致正气损伤,邪气内陷。中阳下陷,伏郁于里,不能达于四末,故手足厥逆;脾阳亏虚,运化无权,故泄利不止;大下后,阴阳皆伤,阳气内郁,故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邪热内陷,痹阻咽喉,灼伤血络,故咽喉不利,唾脓血。本证虽有厥逆、泄利,伴见咽喉不利、唾脓血,其病机亦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但其热为邪热内陷,肺气郁闭,非阳复太过所致。因此,本方中以麻黄发越郁阳,升麻解毒、利咽喉,当归和血,助升麻同治咽喉之证,又能抑制麻黄升散太过。张仲景将本证置于厥阴病篇中,正是考虑其证情复杂,病机为邪气内陷,阳气伏郁,肺热脾寒,而将其与厥阴病阳复太过相鉴别。

至于血虚寒厥证、痰厥证、水饮厥证虽然都有手足厥逆的症状,也以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发病之机转,但均非肝气逆乱所致,其或因寒邪凝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或因痰阻胸中,阳气郁遏,不能通达四肢,或因胃虚水停胃脘,中阳被阻不能外达,因此均不属于厥阴病。张仲景此中深意当细细揣摩。

综上所述,厥阴病并非无迹可寻,如果我们结合其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仔细分析原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会发现厥阴病实质是肝失疏泄,阳气郁闭,犯胃侮脾,其主证当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证候表现为厥、利、呕、哕、厥热胜复、痉、神志昏厥等,其中痉、神志昏厥由后世温病学派医家补充完整,这是厥阴病篇的主线索,循此主线对于我们理解厥阴病篇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脾阳厥阴乌梅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彭涛妙用乌梅丸加减验案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厥阴病篇再论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望梅止渴话乌梅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