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甜荞产量性状综合评价及AMMI分析

2023-01-14陈稳良李秀莲史兴海刘晓东梁改梅刘龙龙

核农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主茎粒数粒重

陈稳良 李秀莲,* 史兴海 刘晓东 梁改梅 刘龙龙

(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31;3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31)

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营养价值丰富,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其籽粒富含其他作物不具备的生物类黄酮,是目前我国现有的两个荞麦栽培种之一,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填闲和救灾作物[1-3]。甜荞育种在我国甚至全世界都处于瓶颈期[4]。目前甜荞育种技术以选择育种、诱变育种为主,相对落后,且杂交育种仍处于探索期[5-9]。山西作为甜荞的主产区[10],常年种植面积在2×104hm2左右,现有的甜荞品种仅有6 个,主要由于我国荞麦科研工作起步较晚,甜荞花器结构比较复杂,种质资源创新技术有限。因此开展甜荞种质资源研究,发掘、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对甜荞遗传改良意义重大。

甜荞由于本地资源长期定向改良,资源的遗传背景趋于通化,遗传差异变小,难于在品种改良上进一步创新[11]。通过引种进行异地试验和鉴定,不仅能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品种,而且能积累育种的原始材料[12]。然而品种选育不能仅考虑产量因素,应注重各性状综合表现及相关性,加强相关基因的挖掘[13]。尽管前人已在水稻[14]、玉米[15]、小麦[16]、青稞[17]等作物对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加性主效应乘积交互作用(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AMMI)模型分析法进行了综合分析,但在甜荞中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对山西省3个生态区试点的6个甜荞品种(系)进行产量相关的综合性状评价与遗传相关分析,采用AMMI模型对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甜荞品种选育及山西省甜荞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研究选择2019—2020年国家荞麦区域试验山西甜荞组供试材料,参试品种(系)共6个,分别是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提供的白荞3 号(V1),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科院提供的通荞5号(V2),甘肃陇东学院、华池县农技中心提供的庆荞2 号(V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的TQ12-04(V4)和西农T1311(V5),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的对照品种平荞2号(V6)。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于2019—2020年分别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榆次东阳试验基地(39°65′N、112°84′E,E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忻州市忻府区小檀村试验基地(38°24′N、112°42′E,E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怀仁县毛家皂基地(39°55′17″N、113°16′23″E,E3)进行田间试验。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 次,小区面积10 m2(2 m×5 m),种植密度102 万株·hm-2,行距33.3 cm,株距随密度而定,四周设保护行,播种深度3~5 cm。

1.2.2 性状调查 试验每年调查统计各试点品种(系)的产量、每公顷株数、株高、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生育期共9 个主要农艺性状。

1.2.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7 进行数据整理,方差分析和AMMI 模型分析分别参照《DPS 数据处理系统》[18]多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及AMMI 模型分析,采用DPS 7.05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AMMI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yge是在环境e 中基因型g 的产量,μ代表总体平均值,αg是基因型平均偏差,βe是环境的平均偏差,λn是第n 个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γgn是第n 个主成分的基因型主成分得分,δgn是第n 个主成分的环境主成分得分,n 是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因子轴的总个数,θge为残差。

品种(系)和试点的相对稳定参数为交互效应主成分轴(inter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xis,IPCA)的n维空间中品种(系)或试点离原点的欧式距离,公式如下:

式中,Dg是品种稳定性参数,De是试点稳定性参数,IPCAgn和IPCAen分别为品种和试点在第n维主成分轴上的主成分得分。

同时采用DPS 7.05 软件进行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在方差-协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计算甜荞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环境相关系数[18-19],用方差分析法估算性状间的广义遗传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试点甜荞品种(系)的产量结果

在同一试点,6 个甜荞品种(系)两年平均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表1),且不同年份各品种在不同试点的产量变异大小也不同。2019—2020年,白荞3号(V1)、通荞5 号(V2)、庆荞2 号(V3)、TQ12-04(V4)、西农T1311(V5)和平荞2 号(V6)在不同试点的产量变异范围分别为954.0~2 350.5、859.5~2 950.5、894.0~2 116.5、1 014.0~2 533.5、714.0~1 953.0、1 207.5~2 850.0 kg·hm-2。两年平均结果显示,通荞5 号(V2)在不同试点间的产量变异最大,其变异系数为25.6%。不同品种(系)的平均产量排列顺序为平荞2 号(V6)>白荞3 号(V1)>通荞5 号(V2)>TQ12-04(V4)>庆荞2号(V3)>西农T1311(V5)。

表1 不同年份甜荞品种(系)在各试点的产量表现Table 1 Yield performance of common buckwheat varieties(lines)in different years/(kg·hm-2)

2.2 甜荞品种(系)产量方差分析和AMMI模型分析

为研究甜荞品种(基因)(G)、试点(环境)(E)、品种×试点(基因×环境)(G×E)对产量的影响,将产量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AMMI 模型分析(表2)。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试点和品种与试点互作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52.63%,基因型次之(29.60%),基因与环境互作占17.78%,可见品种、试点及其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试点>品种>品种×试点,说明参试甜荞品种在3个试点均表现敏感。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基因回归对产量影响显著,联合回归和环境回归均不显著,三者合计仅占全部交互作用的57.23%。进一步的AMMI模型分析显示,交互作用主成分IPCA1、IPCA2 分别解释了全部交互作用(G×E)的65.87%和25.60%,两者相加解释了全部交互作用的91.47%,说明AMMI 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可更好地解释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品种×试点交互作用对区试品种的合理评价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参试品种进行稳定性分析,对试点进行适应性分析。

表2 甜荞品种(系)产量方差分析和AMMI模型分析Table 2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AMMI model analysis of common buckwheat varieties(lines)

2.3 不同甜荞品种(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稳定性参数是衡量品种(系)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稳定性参数越小代表品种的稳定性越好。通过分析甜荞品种(系)的稳定性参数发现(表3),6个品种(系)稳定性排序依次为白荞3号>平荞2号>西农T1311>庆荞2号>TQ12-04>通荞5号。

表3 多年多点不同甜荞品种(系)的显著互作主成分轴得分及稳定性参数Table 3 Principal component axis scores and stability parameters of dominant-indigenous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buckwheat varieties(lines)in different years and regions

进一步通过AMMI 双标图可直观反映品种(系)的稳定性和试点鉴别力。以甜荞平均产量为横轴,品种(系)和试点互作效应主成分轴IPCA1、IPCA2 分别为纵轴作双标图(图1)。在水平方向上,地点比品种(系)的分布更分散,表明甜荞产量的地点变异大于品种(系)变异;离原点越远的品种说明其稳定性越差,离原点越近的试点鉴别力越差[18]。由图1可知,白荞3 号(V1)和平荞2 号(V6)离IPCA=0 的水平线较近,说明上述品种(系)的稳定性较好;3 个试点离原点距离都较远,说明3 个试点都适宜甜荞品种的鉴选,相比榆次(E1)和大同(E3),忻州试点(E2)鉴别力最大。

图1 AMMI 交互作用双标图Fig.1 AMMI interaction biplot

2.4 甜荞品种(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由表4可知,除单粒重外,3 个试点甜荞品种(系)各性状表现存在显著差异,9 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为4.02%~36.47%,平均变异系数达19.34%,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依次是千粒重、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产量、单株粒数、每公顷株数、主茎分枝。忻州试点产量、每公顷株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生育期等性状其变异系数均低于榆次和大同试点,说明忻州试点甜荞相关性状相对稳定。榆次试点甜荞品种(系)9 个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范围为6.66%~21.87%,变异系数最大的产量性状是每公顷株数,单株粒数次之,最小的是生育期。忻州试点变异范围为4.02%~14.68%,变异系数较大的分别是主茎分枝、单株粒数和产量。大同试点变异范围为7.35%~36.47%,变异系数较大的是每公顷株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综合3 个试点,与产量相关的主要性状(主茎分枝、每公顷株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平均分别达到35.80%、24.77%、22.88%和18.20%。

表4 甜荞品种(系)产量及相关性状变异性分析Table 4 Variation analysis of yield and the correlative traits of six common buckwheat varieties(lines)

2.5 甜荞品种(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对参试的6 个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表5),结果表明,株高与主茎分枝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单株粒数与产量以及单株粒重与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千粒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而其他性状两两间遗传相关均不显著,说明单株粒数的增加有利于单株粒重及产量的提升。由表6可知,甜荞产量相关性状两两间环境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由表7可知,株高、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千粒重和生育期等性状广义遗传力较大,而亩株数、单株粒重和产量性状广义遗传力较小,其表型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甜荞育种上,注重高秆、单株粒重大、单株粒数多的品种鉴选是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

表5 甜荞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Table 5 Genet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mong yield-related characters in common buckwheat varieties(lines)

表6 甜荞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环境相关系数Table 6 Environment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mong yield-related characters in common buckwheat varieties(lines)

表7 甜荞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的广义遗传力Table 7 Generalized heritability of yield-related traits in sweet buckwheat varieties(lines)

3 讨论

作物的许多性状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且这些性状表现大多是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的体现。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越大,品种的稳定性越差。因此,准确评价品种的丰产、稳定和广适性,选择优良的品种遗传性状,对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指导区域农业生产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甜荞产量与稳定性、广适性评价

本研究通过产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甜荞品种、试点及品种×试点互作效应(G×E)对产量的影响不同,但均达到显著水平,可见品种×试点的互作对于区试品种的合理评价至关重要。不同甜荞品种(系)的两年平均产量顺序为平荞2号>白荞3号>通荞5号>TQ12-04>庆荞2 号>西农T1311,其中平荞2 号、庆荞2 号、西农T1311 3 个品种在2019、2020年和两年平均都表现一致,说明6 个品种产量表现相对稳定;AMMI 模型下稳定性参数分析和双标图结果表明,白荞3 号(V1)和平荞2 号(V6)较其他4 个品种稳定性好;同时分析得出,3 个试点都适宜甜荞品种的鉴选,相比榆次(E1)和大同(E3),忻州试点(E2)的鉴别力最大。

3.2 甜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年份3个试点6个甜荞品种的产量及各相关性状差异较大,其中,榆次和大同试点变异系数最大的产量相关性状是每公顷株数(分别为21.87%和36.47%),单株粒数次之,株高较小。这与郭菊卉等[20]在甜荞,杨玉霞等[21]在苦荞性状研究中的结果一致,说明甜荞和苦荞的部分产量相关性状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对于性状的分析具有相互参考性。忻州试点的甜荞产量、亩株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生育期等性状变异系数均低于榆次和大同试点,说明忻州试点甜荞性状相对稳定,这与AMMI模型下双标图结果一致。

本研究发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对于提高甜荞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甜荞落粒性严重影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最终造成减产。前人针对落粒性也进行了相关研究,Patterson[22]、王立群等[23]认为落粒在农作物中广泛存在,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及繁衍后代的重要生理现象。种子在完全成熟时落粒增加了收获难度和生产成本[24];陈庆富[25]研究认为,甜荞是由野甜荞长期栽培驯化而来,现已不具备落粒等性状;岳鹏等[26]研究认为,普通荞麦的落粒性由2 对以上的显性基因控制,但针对甜荞落粒性的研究都不系统、全面。因此,有必要对荞麦落粒性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耐落粒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系的培育对荞麦生产至关重要,应作为今后甜荞育种的重要攻克方向。

3.3 甜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遗传力分析

通过对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主茎分枝、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单株粒数与产量以及单株粒重与产量之间相关性较大,且呈正向遗传的相关关系,而单株粒数与千粒重之间呈负向遗传的相关关系。这与前人在苦荞[27]、谷子[28]中研究结果一致,并与卓武燕[29]、牛艳波[30]关于小麦的研究中对产量相关性状得出的结论相似。本研究还发现,亩穗数、单株粒重和产量性状广义遗传力较小,其表型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而株高、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千粒重和生育期等性状遗传力较大,因此认为提高甜荞产量,要协调好产量各性状间的关系。

4 结论

本研究发现,白荞3号和平荞2号在山西不同生态区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好。3 个区试点都适宜甜荞品种的鉴选,相比榆次和大同,忻州试点的鉴别力最大,表现最佳。不同试验年份3个试点6个甜荞品种的产量及各相关性状差异较大,其中变异最大的是主茎分枝,依次是每公顷株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株高和生育期变异较小。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主茎分枝、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单株粒数与产量以及单株粒重与产量之间均呈正向遗传的相关关系,而单株粒数与千粒重呈负向遗传的相关关系,且株高、主茎分枝、千粒重性状遗传力较大。因此生产上要提高甜荞产量潜力,除适度协调产量各性状间的关系外,在甜荞种质资源的创新及筛选上更应把株高、主茎分枝等能稳定遗传的性状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猜你喜欢

主茎粒数粒重
不同来源小麦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金荞麦收集系株型相关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甘蓝型油菜双主茎YD 4899的选育及表型性状比较分析
干热风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粒重的影响效应*
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小麦光合器官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