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骡母驴妊娠脂血症血清总脂、血象的动态变化规律
——一例患驴的临床病理分析
2022-12-29崔治中
崔治中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怀骡母驴妊娠脂血症是由醣-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疾病。笔者曾在有关该病的前一篇报道中指出:该病的特征性变化是血清浑浊,总脂升高,在临床上并以此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的特点是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还指出,输入大量葡萄糖可改善症状,缓解血液病理变化。但由于数据尚少,因此结论是初步性的[1]。
本文对一头病驴约20 d的整过病程中应用大剂量葡萄糖治疗的同时,对血液总脂、酮体等生化指标及血象做了连续的动态测定,以此作为研究该病各种病理过程相互关系及发病机制的一个模型。
1 病例简述
患驴系冠县年庄二队一头8岁母驴,于1974年4月8日发现吃草减少,4月9日清早绝食,即来诊入院治疗。患驴已怀骡驹 10月零 20 d,系第 2次怀骡。临床检查:膘情佳良但精神沉郁、步伐蹒跚,结膜呈树枝状充血;体温38 ℃、脉搏 84次/min,心音减弱;肠音近废绝粪便干少。血清浑浊,血清总脂 2016 mg,血浆酮体+++;白血球总数 16 000/mm3,其中嗜中性白血球 72 %,淋巴球 27 %,单核球 1 %,嗜酸性白血球消失。尿酮体+,尿液粘稠可拉成丝,尿蛋白++++,尿糖-,尿沉渣可见细颗粒圆柱。
根据对该病性质的认识,在治疗上仍以大剂量输入高渗葡萄糖(50 %)为基本疗法,由原来1次/d改为2次/d,每次折算葡萄糖300~500 g。在此同时,辅助用以 Vc,VB1。从 4月 15日起服复方胆碱片30~40片/d;从4月22日起每日用复方碱注射液10 × 2cc 1~2盒。
在应用葡萄糖等治疗后,精神很快好转,在12~24 h内,血清浑浊减轻,总脂下降,血浆酮体减少或消失。在连续用药 1~2 d后,开始恢复少量食欲,肠音好转,白血球象向正常变化(见表1,图1)同时尿蛋白减退并逐渐消失。
为了判定葡萄糖疗法效果的确实性,分别于4月12日下午、14日下午和19日全天做了停药试验,结果在每次停药后 12 h内即出现体症恶化,精神沉郁,血酯血酮升高,并伴随发生一次白血球升高及相应的血象变化。当再次用大剂量葡萄糖后,这些病理变化便被阻断,体况也渐而好转。
在整个产前18 d的治疗过程中(试验停药期除外),患驴基本保持良好体况,精神活泼,心跳基本维持在70~80min,结膜充血不再加深,血清总脂一直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在整个期间,保持良好的饮欲,保持少量的食欲。
为了叙述病历简便,将整个病程中的用药情况,体况、血浆酮体、血清浑浊度,血清总脂,白血球总数和血象变化列于表1中。为了便于比较,葡萄糖用量、血清总脂、白血球象的变化还绘成示意图(见图1),以显示相互间动态变化关系。
患驴尿液在整个病程中逐渐酸化。在后期尿沉渣中含有大量亮氨酸结晶和少量酪氨酸晶体,表明体内蛋白质分解旺盛。
该驴于 4月 26日 9:30正常分娩。骡驹正常,在 10 min内排出大量胎粪,1 h内起立吃奶。母驴在产后1 h掉胎衣,1.5 h后自行起立,精神正常。胎衣检查,肉眼看 1/3区域观黄褐色,但无特殊变化,其余部分肉眼看正常。两区域胎衣分别采标本做组织切片,除见绒毛膜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外,亦无特殊变化,无坏死灶或细胞浸润现象。
患驴在产后3 d内吃草甚少,4月30日起食欲好转。5月1日显著好转。5月3日食欲接近正常。5月5日出院。5月14日随访,母驴及骡驹均良好,血清总脂略高于正常,色泽稍黄,反映肝功能亦能恢复接近正常。
2 血清浑浊度与血清总脂含量的相关性比较
在该驴病程的不同时期,对 8次血清样品测定了血清总脂的绝对浓度(采用经典的乙醚提取后的称重法),并与同一份样品的血清浑浊度做了平行比较,结果见表 2。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笔者前一篇报道中的结论:即血清浑浊度与血清总脂的浓度成正比例关系[1]。这可为其余30份采集样品仅根据血清浑浊度来推断血清总脂的绝对浓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1)。
表2 血清浑浊度与血清总脂含量关系
但在同样浑浊度的情况下,在该例血清总脂浓度较笔者前一篇报道中显著高,其原因是由于前一篇报道中用以测定的血清标本均在防腐条件下保存了一定时间,而该例均系新鲜标本测定。
3 大剂量葡萄糖注射与血清总脂浓度和酮体浓度动态变化的相关性
为了了解病驴的全过程病理变化规律,对该病驴做了 33次血常规检查,38次血清浑浊程度观察(其中 8次做了血清总脂测定,其余 30次做了血清总脂的比较估测),16次尿液检查,并在用药疗效上进行了相应的比较试验。根据对近200个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这头妊娠脂血症患驴随着临床症状的加剧,血清总脂升高、血浆酮体增加,还出现尿蛋白、尿园柱等肾病变的变化。从表1和图1可以明显看出,血清总脂水平与葡萄糖输入量有直接的依赖关系。如初诊时血清总脂为2 016 mg,经过2次治疗,在24 h内降至688 mg,而于4月12日下午、14日下午及 19日全天行试验停药后,均在第 2天血清总脂显著上升。特别是4月19日停药1 d后,4月20日血清总脂升至 2 500 mg左右。为了进一步试验疗效与剂量的关系,又试用了 2次等渗葡萄糖液(5 %),一次折合50 g糖,证明无效。血清总脂量在1 d后继续上升至 3 198 mg,当于4月21日再次恢复大剂量葡萄糖后,血脂又迅速下降。此外,由表 1可看出,血浆酮体在应用葡萄糖后也出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认为,患驴血清总酯升高是由于血糖降低或体内糖元缺乏所致。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引起脂库动员加强;另一方面,当肝细胞机能减退时,血液中脂类代谢延缓,导致脂类在血液中蓄积。从血清总酯在用药后迅速下降,停药后迅速上升来看,息畜脂肪代谢紊乱虽然非常严重,但这是一种可逆性的变化,在血糖充足的情况下,脂肪代谢可以恢复到相对正常状态。在该例采用2次/d大剂量输入葡萄糖的疗法,血酯下降较一 1次/d输糖更为显著。该例发病于产前 18 d,整个病程 27 d,在整个病程中患畜基本保持良好的体况,并出现少量的食欲,疗效较前文[1]有些进步。
表1 患驴血清总脂、血象、体况及用药情况表
静脉输入大剂量葡萄糖即可改善症状,同时血清总脂、酮体显著下降,尿蛋白消失,尿圆柱减少。一但停药或葡萄糖用量不足,原先的病理变化又进一步加剧,继续用药,又转向正常。显然,血酯变化与血糖或肝糖元水平有着直接的依赖关系。因此,葡萄糖疗法对该病不仅是一种维持疗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全身整个病理过程的发展,由此推测,血糖降低或体糖元缺乏,是该病发病上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在 50年前,农民养驴主要是劳役拉车用,即使是母驴怀孕的早中期,也仍然要拉车。但怀骡后就不一样待遇了,因为一头骡的价格是一般驴的 15~20倍,母驴一但怀了骡驹(配种时知道),就特别优待了,不仅不再拉车而且补加更多的精料,因此在怀孕期膘情都远高于一般母驴,这可能就是当时怀骡母驴易发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养驴已不再是役用,而主要是肉用,类似怀骡母驴的以催肥为目标的饲养条件也可能在某些肉驴发生类似的疾病。
4 大剂量葡萄糖注射与白血球血象动态变化的相关性比较
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健康驴的白细胞数量的平均正常值差异较大,分别变化在在 9 033~19 500个/mm3的范围内[2-4]。该病驴在整过病程中波动很大,但似乎都在这个范围内。该患驴整个病程中则是嗜中性白细胞球显著增加,在此同时淋巴球逐渐减少,导致嗜中性白细胞球反而高于淋巴细胞。在血象中最显著的变化是,随着病情的加重,嗜酸性白细胞急度减少甚至消失(表1)。
虽然在不同文献资料中对驴白细胞数的平均值差异甚大[2-3],但在白血球分类比例上却相似的,即淋巴球略高于嗜中性白血球,嗜酸性白血球平均为 3 % ~ 8 %。因此,以此也可做为参考依据。从表1和图1可看出,随着临床症状的加剧,患驴白血球总数增加,其中嗜中性白血球显著增加,而在此同时淋巴球减少,嗜酸性白血球急剧下降以至消失,这与在马做肾上腺皮质激素注射后出现的血象变化非常类似。在大剂量葡萄糖治疗后,随着血脂、血酮体的下降,白血球象也出现恢复正常的趋势。在另外 5个有血脂、血象一次性记录的临床病驴,也呈现相应的变化。在3个血脂水平高的病例,血象分别是:嗜中性白细胞(81 % ~ 84.6 %)、淋巴细胞(14.6 % ~19 %)、嗜酸性白细胞(0 %),而在用葡萄糖治疗后处于康复期血脂接近正常的病驴,则分别是嗜中性白细胞(62 % ~ 68 %)、淋巴细胞(27 %~ 33 %)、嗜酸性白细胞(1.5 % ~ 5 %)。
从表1和图1可看出,随着葡萄糖的应用和停药,在血清总酯出现了相应的降低和升高的波动的同时,白细胞象亦出现了相应的有规律的变化。即在应用大剂量葡萄糖致使血酯下降后,经过 1~2 d白细胞象亦向正常方向变化,即白血球总数和嗜中性白血球数下降,而淋巴球和嗜酸性白血球增多。一但停药、血总酯再次上升时,经过一定时间,白细胞又发生相反的变化,即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白细胞再次升高,淋巴细胞降低,嗜酸性细胞减少至消失。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在4月10日治疗后及在4月19~20日停药后表现最为明显,而在4月12日下午和14日下午两次停药时,因时间较短,变化不显著,但也可看出一定趋势。从整个过程看,白血球象的变化较血清总酯的变化延迟出现2 d左右。
5 患畜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
在输糖后定期采集尿液测定尿糖。在 1 h内输入 300~400 g葡萄糖后,在 3~4 h内,尿糖呈强阳性(2 % 以上),5 h后尿糖开始减少,6 h后仅有少量,8 h后尿糖呈阴性。这表明在输糖后至少 5~6 h内,血糖浓度在肾阈以上。而正常动物葡萄糖的肾阈约 170~180 mg,而在 7~8 h后降至肾阈以下。在笔者前一篇报道中指出,为了缓解血液病理变化,最少需静脉注入 250~500 g/d葡萄糖[1]。由该例看,采用 2次/d,300~400 g/次效果更佳,而在后期更应增加,但从输糖后尿糖情况也可看出,这一剂量,已达到机体的利用限度了。增加量也只能从尿中排出。停药试验表明,1次/d 300 g的剂量是不足的。为了有利于机体利用糖。2次/d的间隔应均匀。
注:本文是作者在河北省馆陶县兽医站作门诊兽医期间完成的,所有样品都是由作者亲自采集和测定的。当时正值上世纪 60~70年代特殊时期,国内几乎所有正式期刊都暂停了,相关内容仅收录在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编印的内部资料《畜牧兽医参考资料》上,一直没有正式发表。现在虽快 50年过去了,但有些数据和信息可能对现在临床工作仍有一些参考价值,现将原资料重新整理简化后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