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胆管汇合异常研究现状
2022-11-25武建军综述商中华审校
武建军 综述 商中华 审校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山西 太原 030001
胰胆管汇合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一种先天性生长畸形,胰管和胆管解剖上汇合于十二指肠壁外,导致共同通道(common channel,CC)较正常变长,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Oddi括约肌)对胰胆管汇合口无法起到调控作用,从而使胰液和胆汁相互反流、混合和积聚,在胆道、胆囊和胰腺中产生各种病理生理改变。PBM可伴有胆管扩张(先天性胆管扩张)以及不伴胆管扩张(PBM无胆管扩张)。PBM与一系列胆胰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道癌变、慢性胰腺炎、胆道结石等。但PBM本身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隐匿,因此容易被许多临床医生而忽视。
一些家族性PBM病例已有报告,但PBM是否具有遗传性目前仍不是很清楚[1-2]。女性PBM发病率要高于男性,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3∶1[3]。亚洲是PBM的高发地区,患病率比其他地区高100~1 000倍[4]。PBM导致胆道癌变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若诊断不及时或漏诊、误诊,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临床外科医生对该疾病要具有深刻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极其必要的。
1 分型
在成人PBM中,通常以胆总管直径10 mm为标准,将PBM分为伴胆管扩张(先天性胆管扩张)型以及胆管无扩张(PBM无胆管扩张)型。此外,考虑到胰管和胆管连接角度等特征,PBM又可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1)胆管(连接)型,其中胆管以直角连接胰管;(2)胰管(连接)型,其中胰管与胆管成锐角连接;(3)复杂(连接)型,其中两个导管以复杂的方式相遇(相互迂折、缠绕等多种形式),以至于连接处不能归类为前面两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5]。在临床考虑诊断PBM时,须明确PBM患者是否伴有胆管扩张,因这两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存有差异。
2 胚胎学
了解胆管和胰腺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BM。肝胆系统和胰腺起源于胚胎的前肠。在妊娠4周的早期,肝憩室最初出现在前肠的腹壁,后成为十二指肠。此时的肝憩室为实性腔。肝憩室分为头部和尾部,头部发育成为肝脏和肝外胆管;尾部发育成上芽和下芽。其中胆囊和胆囊管从上芽发育而来,而左右腹侧胰腺从下芽发育而来。在第5周,肝憩室的近端部分拉长形成胆总管。胰背芽出现在前肠背侧,与肝憩室相对。当前肠开始旋转,十二指肠即现雏形,而腹胰芽和胆管绕十二指肠顺时针旋转180°,与背胰芽融合。胆总管在第6周开始再通,向远端缓慢移动。腹胰管连接胆总管,在十二指肠大乳头处排出。当腹胰芽和背胰芽融合时,其导管融合于胰腺颈部。背侧胰管的近端往往退化,留下腹侧胰管,其最终演变为主胰管[6-7]。腹侧胰腺的异常发育可能与PBM的发生有关。
3 病理生理与PBM相关疾病
约85%常人的胰液和胆汁分泌后,经主胰管与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形成的共同通道-Vater壶腹-十二指肠乳头途径流入十二指肠(也称作“分流入肠”)。在PBM患者中,胰液和胆汁在十二指肠壁外过早混合,通过CC汇入十二指肠(也称作“合流入肠”)。胰胆结合部分不受括约肌的支配,易造成胆汁和胰液的反流。其可分为两种反流形式:胰液回流到胆总管(胰胆返流);胆汁反流到胰管(胆胰返流)。在PBM患者中,由于胰管中的水压常高于胆管,胰液经常回流入胆管,从而使胰胆返流较胆胰反流更多见[8-9]。也有研究认为,胰胆反流之所以较胆胰反流多见,是因为在胰胆管汇合部存在“会厌状的隔膜”,起到单向阀门的作用,允许压力相对高的胰液排出,而防止胆汁进入胰管[10]。异常的胰胆返流和胆胰反流,都将会对机体产生各种病理生理改变,常见如下:
3.1 胆总管扩张 当胰液反流入胆管,胰酶被胆汁中的肠激酶等多种酶激活剂激活,使胆管上皮的弹力纤维断裂和破坏,从而引起胆总管扩张或囊肿的形成。而李龙等[11]认为,是在胚胎早期胆总管远端狭窄引起胆总管扩张而非胰液反流所致。
3.2 胆管癌 反流的胰液经常刺激胆管,从而引起胆管壁的慢性炎性病变。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胆管壁增厚及纤维化样改变,甚至发生化生,从而诱发胆道癌变。病理学改变往往表现为“胆道黏膜上皮炎性病变→黏膜增生→不典型增生(化生)→癌变”这一演变过程。SEKI等[12]报道,PBM患者中胆道上皮乳头状增生是胆管癌的癌前病变,发生恶变的概率和年龄有关,与PBM分型、位置无关。此外,5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恶变的概率大大增加。患有PBM的胆管癌患者平均年龄为60岁,比不伴PBM者提前15~20年[13]。
3.3 胆结石 胰液返流致使PBM患者的胆结石发病率相对升高。在胆道中胰脂肪酶被激活,使三磷酸甘油降解为甘油和硬脂酸,与钙结合形成硬脂酸钙结石,而甘油氧化为柠檬酸,与钙结合形成柠檬酸结石[14]。而也有学者认为,大约一半的胆管结石是有色素的,因此结石的形成似乎与胆汁淤积有关,而非胰胆管反流所致[15]。在有胆管扩张的PBM成人患者中,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分别占16%和6%;在没有胆管扩张的PBM成人患者中,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分别占6%和18%[14]。
3.4胆囊癌 胆囊本身具有类似“吸尘器”的作用,在PBM患者中胰液和胆汁的混合物长期停留在胆囊中,胆囊上皮细胞反复发生炎性改变。此外,胰液中的胰酶和磷脂酶A2反流入胆囊,使胆囊黏膜层产生促增殖效应,同时产生具有细胞毒性效应的溶血磷脂酰胆碱[16],长时间的作用将会引起胆囊癌的发生。
3.5 胰腺炎 当胆管内压力高于胰管时,胆汁反流入胰管,损伤胰管上皮细胞,从而使胰液渗透入胰腺组织。胆汁中的多种酶激活剂激活胰酶,胰酶又激活了弹性蛋白酶和磷脂酶A2等,从而诱发胰腺炎。在面对顽固性、反复性、难治性慢性胰腺炎,并缺乏明确诊断时,要考虑到PBM胆胰反流所引起的可能。
3.6 胰腺癌 PBM诱发胰腺癌的概率较小,约为0.8%[17]。但PBM患者发生胰腺癌的概率高于正常人群。PBM引起胰腺癌的发生机制目前尚缺乏共识,仍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4 先天性胆管扩张与PBM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 biliary dilation,CB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胆道疾病,多见于婴幼儿,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5]。大多数CBD患者在儿童期发病,但约25%的患者在成年后才被确诊,成人CBD发病率呈增多趋势[18]。CBD主要表现为胆总管囊状或梭形扩张,被习惯性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CCC)[19]。CCC大多在儿童时发病,在疾病的早期就会有症状出现,80%的患者往往在10岁前即被诊断[20]。而患有PBM但无胆管扩张的患者,其诊断年龄明显高于CBD患者[21]。
CBD又可分为几种亚型,Todani分型目前最为被认可[22]。Ⅰ型最常见,胆总管囊状扩张,又分为ⅠA(囊型)、ⅠB(节段型)和ⅠC(梭状型)三型;Ⅱ型,指肝外胆管憩室型;Ⅲ型,指十二指肠壁内段囊肿又称胆总管末端囊肿型;Ⅳ型,指肝内和肝外胆管多发囊肿,又分为ⅣA(肝内外多发囊肿)型和ⅣB(肝外多发囊肿,不累及肝内)型;Ⅴ型,指仅累及肝内胆管(Caroli病),可合并有肝门部的纤维化或肝硬化,病变可以在多个肝叶或仅局限于单个肝叶内。在临床中最常见的亚型是:ⅠA型和ⅣA型。目前在日本,所谓的CBD几乎总是指TodaniⅠA型或ⅣA型,并且几乎所有CBD患者都伴有PBM[5]。实际上,在一些指南中,“先天性胆管扩张”被用来代替“PBM伴胆管扩张”。在许多CBD患者中,PBM是一种常见的共病,而是否存在不伴有PBM的CBD仍有一定争议。而也有研究报道,并非所有先天性胆管扩张的患者都必然与PBM有关[23]。
5 诊断
当前被广泛认可的PBM诊断标准为:(1)在胰胆管影像学成像中CC过长;(2)胰胆管汇合处在十二指肠壁外;(3)胆汁中淀粉酶浓度过高[5]。关于CC长度异常的判定尚有争议。有学者指出,小儿>5 mm,成人>9 mm,即可初步认为异常[24]。目前为统一PBM诊断标准,认为CC>10 mm为异常[25]。
5.1 临床表现 PBM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不同年龄、不同病理分型临床表现也不同。PBM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黄疸和发烧。腹痛、黄疸和腹部肿块被称为CBD的三联征。然而,同时出现这三种表现的患者并不多。CBD的症状也与扩张胆管的形状有关。许多新生儿、婴儿发病患者的扩张胆管表现为囊型,其主要症状是黄疸和腹部肿块,而在幼儿期发病的患者大多为梭形、圆柱形胆管,主要表现为腹痛。PBM不伴胆管扩张或胆总管轻度梭形扩张的患者,常表现为胆管炎或轻度胰腺炎的症状。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不同,PBM无胆管扩张患者很少引起临床症状,或症状轻而不典型,缺乏显著的影像学表现,很难在早期诊断。为了在早期识别无胆管扩张的PBM,可对超声检查示胆囊壁异常增厚的患者进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5.2 实验室检查 胆汁淀粉酶浓度的参考值仍有争议。有学者建议将参考标准值设为8 000 U/L[26]。大分子的淀粉酶很难通过血-肝屏障,胆汁中的淀粉酶更多是来源于反流的胰液,因此有学者建议以患者血清淀粉酶浓度的3倍作为参考指标[27]。然而患有胆管结石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的患者,即使患有PBM,胆汁淀粉酶水平也不升高[28]。此外,在评估胆汁淀粉酶水平时必须考虑年龄,因为新生儿和婴儿的胰液淀粉酶水平较低。
5.3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能够发现扩张的胆总管、肝内胆管以及炎性增厚的胆囊壁。由于其具简便及无创的特性,现被用于初步筛查PBM。但超声检查对CBD远端及CC的成像较差,不能独立诊断PBM。(2)MRCP:可以清晰显示PBM患者的共同通道,测量其长度以及判断是否伴有胆管的扩张。因其为无创检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将其作为诊断PBM的金标准。(3)ERCP:可直接观察胰胆系统,显示其解剖异常,亦成为诊断PBM的重要检查之一。然而作为一种有创检查且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等副损伤,难以应用于PBM的筛查。(4)CT:在PBM患者中,多平面重建图像(MD-CT)和三维DIC-CT图像可以明确胆胰返流,也可以明确肝管内外的形态[29]。(5)胆道造影:对于共同通道相对较短的患者,胆道造影可以初步明确Oddi括约肌作用的范围,从而对诊断PBM提供帮助[30]。胆道造影结合术前MRCP检查还可减少大型囊肿的图像遮挡[31]。(6)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也属于侵入性检查方式的一种,但其侵入性小于ERCP[32]。超声内镜检查通过显示胆胰管汇合部与十二指肠壁的位置关系,可确诊PBM,也可用于PBM并发症以及胆道癌的诊断[33]。
6 治疗
由于PBM预后的不确定性,在胆道发生恶性变化之前,建议早期诊断和治疗。PBM伴胆管扩张患者的治疗首选是手术切除,其标准的手术方式是胆囊切除术+肝外胆管切除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由于残余胆管黏膜有进展为癌症的可能,有必要进行扩大切除或完全胆道切除,即肝侧应在左右肝管汇合处横断,而胰侧应在胆管和胰管交界处正上方横断[5,34]。
当前,诊断为PBM不伴胆管扩张的患者,无论胆囊是否发生病变,均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而是否进一步行胆管切除和重建则充满争议。在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伴和不伴胆管扩张的成年PBM患者中,胆管癌发生率分别为21.6%和42.4%,胆囊癌的患病率分别为62.3%和88.1%[35]。结合此研究显示,PBM不伴胆管扩张患者胆囊癌的发病率高于PBM伴胆管扩张患者。在手术时机选择方面,KOBAYASHI等[36]提出,PBM伴囊状扩张患者,应该在儿童时即切除肝外胆管;而PBM伴梭型扩张或无胆总管扩张患者,建议于40岁前即行胆囊切除术。
目前有研究显示,对于低位胆胰管汇合异常或合流过长患者,可采用ERCP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其旨在缩短胆胰流出道并改善PBM患者的胰胆反流问题,术后胆汁中淀粉酶会明显下降,但对于胰胆管汇合位置过高者效果不明显[37]。EST虽为内镜下操作,相比PBM标准术式创伤小,但其应用适应证、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仍待进一步研究。
7 小结
总之,PBM可诱发一系列胆胰相关疾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PBM伴胆管扩张患者,行胆囊切除术+肝外胆管切除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已成为其标准治疗方式。对于PBM无胆管扩张患者,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而是否行彻底的肝外胆管的切除仍充满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加科学有效的辅助技术及更规范的诊断标准来提高PBM确诊率,同时也相信会有更多新的研究和发现,促进PBM在临床上的进步。